集會自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集會自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育典寫的 憲法(12版) 和韋安仕的 逆天抗命: 香港如何對世界上最大的獨裁者說不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集會遊行的事前許可合憲嗎?釋字445號解釋 - 一起讀判決也說明:至於第11條剩下的規定,大法官認為是有關時間、地點及方式等未涉及集會、遊行之目的或內容之事項,為維持社會秩序及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屬立法自由形成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出版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劉建宏所指導 洪翊傑的 論個人資料保護之界線 (2021),提出集會自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人資料保護法、隱私權、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張錦華所指導 蘇欣儀的 台灣行動者參與香港反送中運動的主體性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杜蘭、主體、香港反送中運動、跨境運動、網路、倫理主體、社群主體、歷史主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集會自由的解答。

最後網站釋字第718 號 - 全國法規資料庫則補充:理由書: 憲法第十四條規定人民有集會之自由,旨在保障人民以集體行動之方式和平表達意見,與社會各界進行溝通對話,以形成或改變公共意見,並影響、監督政策或法律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集會自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憲法(12版)

為了解決集會自由的問題,作者許育典 這樣論述:

  .憲法貴在實踐,憲法教育是實踐的基礎。因此,本書期許全民都能看懂,奠立全民憲法教育的基石,養成全民的憲法認知與憲法感情,並對台灣邁向自由民主法治的憲政國家,做出可能的貢獻。     .本書就是作者在「白話憲法」理念下的嘗試,整本書總共分成六個部分,分別為:第1編憲法總論、第2編憲法基本原則、第3編基本權總論、第4編基本權各論、第5編國家組織論、第6編基本國策論。     .最新版主要對焦在憲法訴訟法新制的重點補充,並將這一年新增的大法官解釋與重要文獻,適當整合在本書各個章節之中,並進行全書的仔細文字勘誤,期待本書以最新的面目與讀者相遇。

集會自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政治咖哩飯」

主持:任啟邦、劉細良

逢星期五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1883701091886989

支持城寨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kowloonsingjai

論個人資料保護之界線

為了解決集會自由的問題,作者洪翊傑 這樣論述:

2010年5月26日修正公布「個人資料保護法」全文共計56條,條文皆於2012年10月1日正式施行(除第6條、第54條之條文外),主要係為擴大保護客體及普遍適用主體,新增有特種之個人資料、告知義務要求、資料之當事人得拒絕行銷、民刑事相關責任與行政處罰以及團體訴訟等之引進等,用以符合國際立法趨勢且更周全保護民眾之個人隱私,於現今資訊日益發達社會生活之中,全民皆應擁有個人資訊交換、分享之需求,在享受資訊自由利益之同時,應需注意不得侵害他人之隱私權益,所以對於資訊之運用及限制應該有所認識,因此,探究個人資料保護法對於個人資料之運用限制及程度,為本文之目的。本文首先探討個資法於日本、南非、美國、馬來

西亞、韓國、歐盟、奧地利等國家之立法情形及執行狀況,並探究保護之客體(個人資料)、範圍等,並分析個人資料之種類有哪些,以及我國個人資料保護與相關法規之關係,然後就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立法目的,亦即包含個人人格權及隱私權之保護,並同時探討資訊隱私權、資訊自主權之保護;以及,當資料管理者於個人資料蒐集、處理、利用時,如何避免侵害個人資料擁有者之個人人格權,以促進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最後就他國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定以及保障個人資料隱私權相關規範,提供本國個人資護法立建議立法趨向為探究。第五章綜合結論並提出筆者建議,希望藉由本文可讓讀者喚醒自我個資權益保護之意識,進而尊重他人之個資隱私及自主權益,以及針對其

他國家個資法之優點提供本國個資法制及作業上之建議,進而對於本國之個人資料保護法運用及限制,能在生活或工作中正確運用他人之個資。

逆天抗命: 香港如何對世界上最大的獨裁者說不

為了解決集會自由的問題,作者韋安仕 這樣論述:

為什麼一場群眾運動,竟然成為香港人、北京政權甚至世界秩序的生存危機?   這是一個關於威武不能屈的故事:香港人膽敢在習近平的權力達到巔峰的時候挑戰中國共產黨的權威。然而,習近平治下的中國真的像外表那樣堅不可摧嗎?中國在香港的真正利益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不再奏效?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人又該何去何從?   本書清楚剖析港中關係以及這個關係放在更大脈絡之下——2019年的政治紛亂、新冠肺炎所引發的全球危機,2020-2021年的政治打壓——究竟呈現出何種意義。   作者生動地描述街頭爆發的紛亂是如何發生?又為什麼會發生?還有發生之後全世界所產生的共振。如今國際社會已經開始重

新檢視與中國的關係,因為香港的反叛與中共政權對疫情的處理暴露了它的弱點。香港、中國與世界,該如何面對這場生存危機? 推薦序   羅冠聰,香港眾志創黨主席、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2018~19年擔任香港《端傳媒》總編輯,親歷反修例運動。 各界推薦記錄   這本書詳細記錄香港在打壓下的抗爭。任何關心香港、關心中國的朋友,都肯定會同意開卷有益。——黃之鋒,在囚香港民主運動領袖   這本上乘之作,說明北京政權如何透過令人扼腕的殘暴,亟力摧毁香港的自由、侵蝕香港的法治、以至貶損這個自由社會的身分認同。韋安仕這位勇敢而傑出的記者,於書中訴說這個偉大的國際都會,如何遭受中

國政權的政治凌虐之悲慘故事。——彭定康,香港最後一任總督   這本書訴說的故事,正好是當代抵抗威權政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個案。通過香港的掙扎認識中國,是理解這個國家的最佳方法。——羅冠聰,流亡海外的自決派立法會議員  

台灣行動者參與香港反送中運動的主體性探討

為了解決集會自由的問題,作者蘇欣儀 這樣論述:

2019 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是在抗議《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將香港的犯罪嫌疑人引渡至中國大陸受審。反對者擔心這會損害香港在「一國兩制」及《基本法》下獨立司法管轄權地位。在香港引發大規模的社會運動,而台灣也有一群青年透過各自的方式投入這場跨境運動。因此,本研究想理解為什麼這群青年會參與香港運動,在當中採取何種行動,以及他們想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共訪問了十三名參與反送中運動的台灣行動者。理論依據是法國學者 Alain Touraine 行動者主體理論,並加以修正,從個人主體、社群主體、歷史主體三面向, 剖析行動者所展現的主體性與主體化過程。另外,因這場運動為跨境的運動,因

此會特別聚焦於行動者如何透過網路參與運動。研究發現,「個人主體」部分,行動者因個人與香港的連結、看到高度衝突的畫面等引發人道關懷與焦慮感,迫使他們投入運動;他們希望能提供社會理性資訊、促進港台交流、提供實質上的協助。「社群主體」面向,行動者理解社群連結的重要性,及組織在這場運動扮演的角色;也感受到社群認同感如何幫助他們在這場運動中不感到孤單、有夥伴的支持。整體運動也是這群行動者蛻變為「歷史主體」,不但喚醒大眾的對中國威脅的意識,更改造政府作為。「網路」則是串起這場運動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