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遊行標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同志遊行標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nathanHaidt寫的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 和汪其楣的 歸零與無限:臺灣特殊藝術金講義(增訂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不畏風雨彩虹旗閃耀/暌違2年同志遊行12萬人相挺也說明:國民黨候選人蔣萬安則因缺席,引外界質疑「假挺同」。 陳建仁和陳時中在遊行中途加入民進黨隊伍,手持標語高喊「民主挺同志」、「民主前進挺十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聯合文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張佑宗所指導 陳家洋的 物質主義的反撲:台灣社會民粹主義的群眾基礎 (2019),提出同志遊行標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粹主義、文化反撲、物質主義、全球化、需求側。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陳一香所指導 沈怡君的 同志婚姻平權網路議題倡導之研究─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婚姻平權、伴侶盟、同志網路運動、同志網路議題倡導的重點而找出了 同志遊行標語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同志遊行現場民眾舉標語挺烏克蘭(圖) | 中央通訊社則補充:2022第20屆台灣同志遊行29日下午在台北登場,與會者除以行動力挺性別平權外,也有人高舉標語支持烏克蘭。 中央社記者裴禛攝111年1...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同志遊行標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

為了解決同志遊行標語的問題,作者JonathanHaidt 這樣論述:

這是人人為了正義出征的年代,也是飽受憂鬱焦慮所苦的年代 差別只在於:你是為自己討回公道的受害者?還是咎由自取的加害者? 而無論何者,每個人都感覺自身安全岌岌可危,個人權利遭受剝奪 當教育方針不斷暗示年輕人「你很脆弱」 我們正親手將下一代推向毀滅之路   亞馬遜網站4.7顆星好評! 史迪芬‧平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彭博(前紐約市長)│重磅推薦 2018年《彭博商業周刊》年度好書 ▎2018年《紐約時報》最值得關注的100本書 ▎2018年「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推薦書單 ▎2018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非虛構類決選 ▎《商業周刊》1674期書摘報導   為什麼在崇尚自由民主風氣的美

國大學校園裡,「走出同溫層」成了一件最危險的事? 因為數十年來,美國的整體社會氛圍持續鼓勵年輕人以扭曲的「三大謬誤」來思考! 什麼是三大謬誤? ★「脆弱」的謬誤: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 ★「情緒推理」的謬誤:永遠信任自己的感覺(╳) ★「我們」VS「他們」的謬誤: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 ▶「脆弱」的謬誤讓人們誤以為應該要避開受挫的風險,一切「安全至上」,包括情緒上的安全感; ▶「情緒推理」的謬誤引導我們迅速回應負面情緒,而非理性論證,陷入負面回饋循環; ▶「我們」VS「他們」的謬誤則把人分為「我們」與「敵人」,而「我們」才是唯一的正義。 ╱╱╱╱╱╱╱╱╱╱╱╱╱╱╱╱╱╱

╱╱╱╱╱╱╱╱╱╱╱╱ 當人心對立,民粹崛起,假新聞紛至,大型社會衝突不斷 「三大謬誤」取代了理性思維,「安全至上主義」成為校園的最高指導原則 與此同時,全國性的青少年情緒疾患比例不斷創下新高 新世代人類該如何重新打造強壯的心理素質? ╱╱╱╱╱╱╱╱╱╱╱╱╱╱╱╱╱╱╱╱╱╱╱╱╱╱╱╱╱╱ 2017年,柏克萊大學校園爆發左派學生對右派講者的演講抗議,1500名示威者湧入,引發流血暴動;同年的夏綠蒂鎮事件裡,一名年輕的白人至上主義者開車衝進左翼團體、少數族裔人士串連的遊行群眾中,當場輾斃一名示威者,十九人受傷。 早在數十年前,三大謬誤便已為龐大的玻璃心世代埋下種子,逐漸在美國人的日常

與教養經驗裡生根。如今,它們更激化了社群中的批鬥與獵巫文化,使公共事務討論難以進行,在川普當選後,這樣的現象愈發嚴重,仇恨言論四起,連帶加劇校園衝突。 本書乃美國最具權威性的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偕同憲法第一修正案專家葛瑞格‧路加諾夫振聾發聵之作,他們指出,安全至上與過度保護主義正侵蝕美國高等教育以及它們最珍貴的民主,腐蝕言論自由的根基,甚至催化了極端民粹。對此,兩位作者從自身專業領域出發,包括道德心理學、認知行為療法(CBT)與言論自由等相關學說,探究了自2013年以來,美國的多起重大校園事件與高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改變、社群媒體崛起、川普上任等變化之間的交互關係,抽絲剝繭地檢視了近年

來新世代人類心理以及國家未來面貌的走向,並提出珍貴的建言。 【本書架構】 在第一部分,作者詳細闡述了自2013年起席捲大學校園的「安全」文化,並說明如何學習辨識三大謬誤。除此之外,這部分也介紹了認知行為療法(CBT)的關鍵概念,指出CBT模式如何改善批判思考技巧、抵銷重大謬誤的不良心理後果。 第二部分是三大謬誤造成的不良實例,並從社會學角度討論獵巫和校園暴力。作者解釋,由於大學的核心使命是教育和研究,若因立場相左而拒絕溝通討論,將導致大學功能失靈。本部分亦檢視了美國大學中逐漸增加的罷邀講者、嗆聲文化,探討新流行的「言論即暴力」觀念,並解釋這種觀念為何有害學生心理健康。 在第三部分,兩位

作者剖析了從2013到2017年的大學變化成因,並以六條線索循序漸進: (1)美國政治趨向兩極化,黨派對立上升;(2)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青少年增加,學生因此更自認需要獲得保護,更容易接受三大謬誤;(3)家長教養方式改變。雖然童年時期早已變得更為安全,但犯罪事件的比例卻被媒體放大,加劇家長與孩童的恐懼;(4)基於上述恐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缺乏自由遊戲和不受監管地冒險的機會,但若要長成懂得自我管理的成人,兒童必須具備這兩種經驗;(5)校園行政管理組織擴大,保護學生的任務無限上綱;(6)人民追求正義的熱情日益高漲,但對正義的定義與看法卻與以往有所不同,甚至不惜訴諸暴力。 在第四部分,作者對

家長和老師提出建議,希望他們能依此教育出更有智慧、更堅強也更獨立的新世代。同時,他們也對大學教授、學校管理階層和大學生提出忠告,建議他們將其運用到生活之中。 =本書特色= 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之後,美國最受歡迎的社會心理學家兼公共知識分子 強納森‧海德特全新力作 =各界重磅推薦= 「沒有人無所不知或不會犯錯,所以願意評估新觀念對了解世界很重要。然而,雖然大學應該是開放辯論的論壇,它們卻漸漸有了教條主義和不寬容的風評。路加諾夫和海德特都是傑出的言論自由擁護者,對於大學出了什麼問題,還有我們該如何讓大學維持最高理想,他們提出了深刻的分析。」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

,哈佛大學教授,《再啟蒙的年代》、《語言本能》作者 「不容忍不同觀點的現象增加,不僅是大學校園浮現的挑戰,也是我國政治論述面臨的考驗。民主制度要求我們了解現況如何、原因何在——這樣才能找出解決方案,並採取行動。讀《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是很好的起點。」 ——麥克・彭博(Michael Bloomberg),彭博有限企業及彭博慈善基金會創辦人,紐約市第一〇八屆市長 「人在社會裡的行為不能免於理性科學分析的力量。請以本書為鏡,正視美國逐漸軟弱的事實,並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 ——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海頓天象館(Hayden Planetari

um)館長,《宇宙必修課: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作者 「路加諾夫和海德特解釋了『直昇機家長』現象及其危險——過度保護如何放大孩子的恐懼,讓他們更不容易成為能管理自己生活的成人。為了成長茁壯,孩子必須接受考驗、承受壓力——包括面對不同觀點的挑戰。」 ——蘇珊・麥可丹尼爾(Susan McDaniel),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教授,美國心理學會前任會長 「如果要讓不同背景的年輕人成為真理的追求者、民主的維護者,我們這個國家該怎麼做比較好?在《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裡,路加諾夫和海德特嚴格分析這項由來已久的挑戰,檢討這個問題在今日的樣貌,並

為如何應對開出縝密的處方。本書作者正確指出推動進步必備的德行和實踐智慧,本書也體現了這些德行和智慧。路加諾夫和海德特不僅以身作則,也提出金玉良言,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我們。」 ——康乃爾・韋斯特(Cornel West),美國當代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民主很重要》(Democracy Matters)作者;以及羅伯・P・喬治(Robert P. George),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著有《良知及其敵人》(Conscience and Its Enemies)作者  

同志遊行標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身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今年第一次組團參加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年一度的「同志驕傲節」。#瑞典 #斯德哥爾摩 #同志驕傲節

斯德哥爾摩同志驕傲節(Stockholm Pride)7月29日起舉行,活動為期一週,8月3日下午的大遊行達到活動最高潮,5萬人浩浩蕩蕩穿過市區,吸引50萬人圍觀。

在駐瑞典代表處與僑胞的通力合作下,台灣今年首度參加同志大遊行,沿路高舉「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的橫幅標語,還用紅布和「囍」字裝飾花車,營造喜氣洋洋的婚禮氣氛。

北歐國家民風開放,以對同志友善聞名世界。瑞典2009年起正式承認同性婚姻,同一年,瑞典的基督教會也決定將「婚姻」的定義擴大到同性伴侶,牧師從此可為同性新人證婚。(中央社)

大家好我們是小銘👦小玄👨
小銘是巨蟹座♋小玄是牡羊座♈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交往,愛著愛著就過了十幾年,時間是個只會往前不能倒轉的旅程,把握當下,不論未來還有多少個十年可以愛對方,我們都要好好的創造屬於我們的精彩回憶,珍惜與最愛的人相處時光,記得屬於我們的每一時刻。

喜歡我們可以⬇⬇⬇
按讚+分享+訂閱+開鈴鐺唷!

Instagram : ms961024 ➡
https://www.instagram.com/ms961024/
Youtobe : 小銘小玄夫夫日常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S82NeK2qobXew0y85LghQ
Facebook : 小銘小玄夫夫日常 ➡
https://www.facebook.com/ms961024/

Time is a journey that can only go forward and can not be reversed. Grasp the present, no matter how many years we can love each other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reate wonderful memories that belong to us, cherish the time we spend with our loved ones, and remember every moment that belongs to us.

物質主義的反撲:台灣社會民粹主義的群眾基礎

為了解決同志遊行標語的問題,作者陳家洋 這樣論述:

  隨著民粹主義在歐美政治的興起,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關注,研究框架從政治領導人的供給側轉向至民粹群眾的需求側,但此研究議題在台灣較少被探討,本文將先從意識形態面向去建構民粹主義,再從目前兩個相互競爭的理論去探討台灣民粹主義的社會群眾基礎,亦即經濟或文化焦慮將導致民粹主義態度。  本文分成兩個部份檢驗台灣民粹主義的群眾基礎,首先利用東亞民主動態調查第四波與第五波的台灣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並發現民粹主義群眾在兩波資料中具有低教育程度、高齡與傳統主義的特徵,但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第四波資料中,以泛綠陣營較為民粹,而在蔡英文執政時期的第五波資料中,以泛藍陣營較為民粹,再根據迴歸模型分析,驗證本文經濟與文化

焦慮的研究假設。  第二部分將以台灣民粹主義的政治現象驗證假設,提供初步的質化研究,分別以太陽花學運與韓國瑜現象各自代表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下的民粹現象,前者一定程度符合經濟不安全感的假設,而後者同時符合了經濟與文化不安全感的假設。

歸零與無限:臺灣特殊藝術金講義(增訂新版)

為了解決同志遊行標語的問題,作者汪其楣 這樣論述:

  「只要把自己歸零,就能創造無限。」   我們每天都在找尋可能,虛心學習這些事:   如何丟棄已有,如何歸零,如何使「人」沒有障礙,如何找到快樂。   「透過藝術,人們密切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   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回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   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   所謂的弱能者都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了:   他們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揮灑,   把藝術的美慷慨送給曾經漠然對待他們的社會,   而且鼓舞著我們,注視未來,迎接改變。」——汪其楣   史文漢、溫慧玟、張蒼松身上所累積如「語

言與文化學習」及「災變重建經驗」等深耕本土的參與;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扎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表演;顏翠珍和「鳥與水」舞集、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釋放綿遠的震撼力。黃聲遠倡導空間與人的互相呵護,于善祿主張「不分」美學觀,林絲緞以藝術統合為身心發展解鎖。   新版除了擴充領域和視野,更重要的是證明了未來並非遙不可及。我們需要更多內觀與外在的描述,丁立芬正好提示從心胸視野的無限,到科技未來發展的不可侷限。鄭黛瓊記述《我帶你遊山玩水》如何以聾人手語劇形式,讓盲人、聾人、輪椅演員及劇場演員一起合作而熠熠含光。謝鴻文探索兒童文學裡的身心障礙者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影響孩童一生的領域。紀

大偉開展「身心障礙與文學研究」新領域,希望藉由文學的力量,讓藝術無障礙更為深化和普及。   作者簡介 汪其楣    臺灣資深戲劇家。臺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奧勒岡大學戲劇碩士。曾獲一九九三年吳三連文學獎、二○○四年賴和文學獎。編導的作品風格醇厚,細緻動人,除了以臺灣人情與環境為主題的《人間孤兒》等系列外,更致力聾人手語戲劇三、四十年,影響深遠。   擅長女性角色之刻劃,曾親自演出《舞者阿月——臺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謝雪紅》等臺灣歷史女性經典角色。   戲曲相關作品《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閒散筆記》、《浪漫傳奇拜月亭》,散文集《海洋心情—

—AIDS文學備忘錄》,編撰《歌壇春秋》,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系列》、《現代戲劇集》、《國民文選:戲劇卷》。   近年劇作《青春悲懷——臺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常見她在校園及公衛團體中推動工作坊的身影,她也為中英對照劇本《謝雪紅》持續舉辦多語言的說書與讀劇。   【序文】注視未來 迎接改變/汪其楣 【推薦文】一場無盡的障礙接力賽──推薦新版《歸零與無限》/陳芳明 【現身說法‧探索無限】 從聾劇歸零,走進藝術無障礙/汪其楣 學無止境‧手能生橋/史文漢 手語文化在臺灣——點‧線‧面‧體‧未來/丁立芬 如果藝術不能生產麵包,我們能做甚麼?/溫慧玟 當影像貼近土地與人:

攝影就是行動/張蒼松 與盲人發展戲劇的經驗/楊璧瑩、王婉容、汪其楣 舞道人生,鳥與水舞集的示範/顏翠珍 不平凡的舞臺/王滿玉 藝術統合的一堂課/林絲緞 展能藝術的美學與政治/于善祿 建築無障礙,就是一種美/黃聲遠 從真實到意義,聾劇《我帶你遊山玩水》的湧現與超越/鄭黛瓊 生存在愛與尊重的世界——探索兒童文學裡的身心障礙者書寫/謝鴻文 當文學遇到障礙/紀大偉 【手印和腳印】 愛配礙,走出角落 到啟明、啟聰的初體驗 舉辦口足畫家聯展 「大手牽小手」 做「記號」 阿萬哥的氣球人生 愛盲藝術體驗 反手形單指吉他 雪泥鴻爪之幻境   序 注視未來 迎接改變 汪其楣   《歸零與無限》的新

版就要問世了。這個題目原是集結了「關渡講座」裡的觀念和行動之紀錄結晶。我自己覺得珍貴,覺得難得,有點不知道是否讀者或其他的人也看重,更不知道我期盼多年的共鳴與共感,以及創發與融合,是不是真的會接續發生?當年出書,我只卑微的「寫給未來」,彷彿未來是很渺茫的以後。但是這幾年之間,醞釀著的,悶藏著的,牽動著的,各式各樣的不願再受侷限的變化卻都發生了,令人必須注目,更必須面對!   一向聲音微弱的身障團體大規模集合,不畏行路之難,一起走上街頭,而且每次訴求明確。2012、2013連續兩年,都拿著與「教育平權」和「資訊與文化平權」的各式標語去遊行,並停駐在部會門前抗議。我的聾劇演員小白、三十磊他們在教

育部門口,演出自己編排的諷刺聾教育的行動劇,到了凱道前,一眼望去,都是熟人,我怎麼可能不綁上黃布條跟著他們走。   「讓臺灣障礙者成為世界公民」──不久以後他們成立了「障權會」!也是呼應聯合國通過的障礙人權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簡稱CRPD),這是二十一世紀第一個人權公約。障礙者的人權包括基本自由、尊嚴受到尊重,而且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有效,參與,社會。   2014年臺灣公布CRPD施行法,民間的身障者社團不斷與公家的場館進行溝通,希望政府單位(至少吧)主辦的活動是「無障礙的」。從「空間」無障礙推

進到「觀賞」無障礙。臺史博、中山堂、兩廳院等重要場館都逐漸遭遇到緊密的溝通與要求,有些很順利,有些則不然。輪椅青年領袖「每日一拍」,在場館門口拿著大字板,比如「我需要無障礙的兩廳院」等,在網路上亮相。希望不要再把輪椅席說成是影響音質、影響逃生路線、影響票房收益的理由。新生代的青年公民,和舊時代的「殘障人士」,被迫接受施捨,被迫閉嘴和認命的處境是完全不一樣了。   繼而聯合國監督小組有五位專家來臺,與政府各部會進行國際審查,對於我們身心障礙的國民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2017年12月3日國際身障日,五十幾位推著輪椅等輔具的青年,前一晚先在凱道夜宿,然後一大早在總統府前舉行升旗典禮,「Righ

t Now」是要求實踐障礙人權的旗幟。我的兩位朋友,作家及廣播主持人余秀芷,和數學博士孫嘉梁,他們駕著輪椅,自己也投身凱道。秀芷主持「45度角的天空」節目,不只一次入圍金鐘,主辦單位不知如何克服障礙,曾想把她藏在後臺,因為她若從前臺的觀眾席上去領獎,就會「有障礙」。嘉梁是「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的一員,他也是高級的中研院數學研究者,「高級」是我說的,他自己說得比較清楚:「數學有一百層樓高,我在二十樓,一般人在一樓。」像他們兩位這樣的年輕人很多,身體力行為更多沒有資源的人,為更多年輕一輩的重度障礙者,爭取生活中的基本人權,要求改善制度,令我肅然起敬。   世界仍然充滿有形無形的障礙,在物質和非物

質的精神層面,侷限甚至禁錮著我的親愛的朋友們。我追蹤著這些俊秀的新世代人物,我讀著有關「女性障礙者」的報告,我翻閱臺灣「身障與高齡」的論文,學界障礙研究的提示和現象,也伴隨著身障者這麼多年來的挺身而出,他們以脆弱與不便來抵抗體制,抵抗歧視和壓迫。這些都迎頭棒喝著我們每一個人。   2018年「小民參政」的二十一位參選人中,有一位來自宜蘭的重度聽障女性潘郁儒,聽到她在記者會上用重聽者的口音說,「我們不應該一直包裝著身障平權的假象」,實在發人深省,也讓我對今年的選舉,開始嚴肅以對。   民間自發的活動,每次都擲地有聲,而政府方面也有所參與,比如2012年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的臺北詩歌節,以「詩無障

礙」為題,2014年文化部提出「從文學到劇場──藝術無障礙」的演出及閱讀推廣專案,都相當受到矚目。   藝術是稀有而珍貴的,更需要跨越更多無形的障礙,才能累積出一點點力量與成果。但參與的必要,欣賞的可能,以及教育的管道,更形重要,回頭來看看這本書吧。2009年北藝大因卓越計畫之周備,邀我回去給跨系所的研究生,開一門不一樣的關渡講座。這個校園我熟悉也陌生,從小而美的四系藝術學院,擴大到擁有六大學院十幾個系所的藝術大學,課程也琳瑯而飽滿。我曾任教過的二十年並不遙遠,但從南部北返也有十年之距離,那麼再走進教室,我還有什麼重要的話要叮嚀的?我還想跟走上藝術之道的孩子們一起探究些什麼好題目呢?   

記得那時,我們新成立的「拈花微笑聾劇團」,跟我原先在手語之家創辦的「臺北聾劇團」的成員,都想為在臺北舉辦的Deaflympics 2009尋找可以大顯身手的舞臺,卻在「聽人結構」中有不得其門而入的尷尬。聾人藝術工作者的處境,比三十年前未必好到哪裡去。而我熟悉的盲演員、舞者、樂手,以及其他弱能或遇到障礙的藝術團體,在號稱開放又多元的臺灣社會,包括頗有成績的臺灣藝術界,也一樣未能得到應有的正視和重視,「混障綜藝團」團長劉銘曾說:「其實我們不是基因的問題,是機會的問題。」那麼是誰不給他們機會呢?政府官員、醫生警察、父母家人,還是藝術文化界本身?那麼,對藝術高等學府的師生而言,沒有能力跟特殊團體工作是

觀念的問題?還是方法的問題?是心態的問題?或只不過是常識問題呢?   於是我邀請在特殊藝術領域,長期從事展演編導等創作項目的專業者、策畫或製作人,和心無障礙的觀察家來校園現身說法,分享他們的實作經驗,傳達他們的思維理念,也希望從他們言談中流露出來的生命視野,讓未來可能進入藝術領域的年輕一代有機緣走出偏狹與茫昧,擺脫框架與自我。   我先以自身的經驗,來談「從聾劇歸零走向藝術無障界」,與聾人合作創造手語口語同步的舞臺演出,是我生命中的幸福,更是編導工作中的理想。   聾人的視覺不是障礙,只是與多數人的聲音語言產生溝通上的差異與失落。我安排臺灣手語教學先驅,語言專家史文漢來發表他的多重語言經

驗,他開設「學無止境」語言學校,這是校名,也是他的座右銘。手語怎麼從聾人靜默的交流,匯集成喧嘩熱情的浪潮?而年初行政院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臺灣手語已正式列入。資深手譯員丁立芬的特別訪談,〈手語文化在臺灣──點‧線‧面‧體‧未來〉是收進新版的第一篇文稿,讀者更可以看見四十年來,手語在臺灣社會的發展軌跡,以及從「手工」到「科技」的未來。   災區身心重建就如語言學習,是貼近臺灣每個人的重要題目,透過丁立芬、史文漢、溫慧玟、張蒼松身上所累積的深植本土的工作,他們展示的深入好奇與同理,邊學邊做的樂趣,堅持下去的藝術人格,立刻讓大家都想站起來,站到地平線上,勇敢地調整自己的感知力。   王

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扎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表演,喚起我們用眼睛、用面容、用身體表達自己。顏翠珍和「鳥與水」舞集、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帶來驚人的能量,和綿遠的震撼力。同學們有如走進一個個祕密花園,分享了園中的香與蜜,不知要怎麼流淚,也不知要怎麼高興。黃聲遠帶來空間與人的感性視角,于善祿多元而前瞻的「不分」美學觀,林絲緞開放身心的整合活動,他們一切的回顧,包含與未來一切的挑戰,不過就是心靈成熟的準備。   聆聽他們,是如此動人心弦的經驗。不少都是我熟悉的事情,很多也是我相熟的老朋友。我坐在臺下,跟初聞其道的學生一樣心情起伏、收穫豐富。每個篇章都揉合了行動與觀察,反覆叩問的省思與

叮嚀,句句出自肺腑,更令人激動不已。雖然同學們領會議題的節奏不一,歸零的過程也免不了有各自的困難,我們都需要調整,需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感,因為每個人的思維都有框架,破除偏見與建立方法都需要醞釀和歷練。   每週講座還不夠,還有網路平臺的設置,我親上火線,和孩子們對談、答問、延伸閱讀,這種既遠又近的師生來往,深化了大家的感受。把教室的能量變得很大,也引起校內外很大的迴響。五十來位同學分成十個小組,分別針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漸漸探索出照亮彼此心靈的行動,在這條看似冷寂其實豐美的路徑上,也留下書後的「手印和腳印」。沒有年輕人的參與,這個世界就沒有未來。希望有心的讀者知道,自己也可以「起而行」!

  回想起來,真要感謝原書的諸位催生者,通識中心吳慎慎教授、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吳玉玲教授、張中煖教務長及朱宗慶校長,在編輯過程中所給予我的一切支援與鼓舞。   2018新版的問世,則要感謝聯合文學出版社諸君,願意全力承擔所有的編務與出版,總編輯周昭翡,編輯尹蓓芳、蔡琳森,美編戴蓉芝,及各部門參與的高手,對本書內容的高度重視與熱情,讓我深受感動。   新版除了擴充領域和視野,更重要的是證明了未來並非遙不可及,幾年之間社會的變化令我們更需要精神抖擻地面對,才得以迎接社會新局。和全盲舞者一起搭車,他拿著iPhone聽著報紙副刊上的舞蹈論述;聾演員用手機Line來Line去,還能視訊談情,還可

以連到1999熱線,為路上受傷的小動物呼救。我們需要更多內觀與外在的描述,丁立芬的特稿正好提示從心胸視野的無限,到科技未來發展的不可侷限。鄭黛瓊〈從真實到意義〉一文,記述文學劇場《我帶你遊山玩水》裡的「湧現與超越」,她分析這部質樸的文學作品,如何以聾人手語劇形式,讓盲人、聾人、輪椅演員及劇場演員,一起在劇場中合作而熠熠含光。   身心障礙的表演家、運動選手,常受邀到各級學校去擔任「生命教育」的演講,也產生公民與人權平等教育的效益,大家都說孩子們的素養重要,不過兒童及少年文學甚少得到文評家的青睞,在文學史中更難得記錄兒童文學的耕耘與成就。兒童劇場也一樣,受到漠視也稀鬆平常。幸好有謝鴻文這種以兒

童文學及劇場為職志的年輕學者及創作推動者,新版得到他的賜稿〈生存在愛與尊重的世界──探索兒童文學裡的身心障礙者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影響孩童一生的領域。鴻文簡要的介紹,令人感覺兒童文學及繪本的創作者比成人文學進步,擁有多麼敏銳的淑世情懷。   紀大偉以酷兒研究及同志文學闊步於臺灣文學界,大概很少人知道他常開的另一門課是「身心障礙與文學藝術」,藝術無障礙若能藉由文學的力量,一定能更為深化和普及。   回顧七○年代我在美留學,正值種族平權的盛世,學府到處都是Ethnic Studies,我也深受影響,在校園導演Black Arts Festival,教大一的選修課Acting初階,採用Bla

ck Drama的歷代名作,讓校園裡的黑人學生有自己的戲可學習、自己的角色可扮演。回臺灣之後,很自然看見和聽見與過去「傳統」不一樣的人,尊重不一樣的語言和文化,編導所謂「少數」族群的生命故事。走過人類身心受苦的過往,種族平等於今已是牢不可破的普世價值。   接著就是性別平權的年代,歐美各大學普遍開設Women Studies的學程,而下一代的留學生更燦爛地帶回Feminist Theory,臺灣也長足發展了各學門中的女性研究和性別研究,已成為不可抵擋的主流趨勢。   紀大偉留學的九○年代,障礙研究給他各種刺激和薰陶,弱勢平權議題走進了文學,尋求不同角度的剖析和認同。2010年大偉回國,與我

一見如故,他催我快出書,我就在報端讀他「若是文學」的專欄。而這幾年他在政大一面教書,一面完成他《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的大作,當然一定要邀請這位「障礙與文學」的拓荒者為我們提筆。於是新版中有了這篇壓卷之作〈當文學遇到障礙〉。真高興他為這個人類社會的新領域寫下入門要義,讓從事文學研究及推廣的吾等一起多受點刺激,並且親近這個切身的議題。   而我們共同的好友與「領導」,政大臺文所的陳芳明教授,我長期的評論家,我欽佩他論述中的人性關懷,對各類藝術創作的濃厚真情,他也不斷鼓勵大家攜手走向一個勇敢的美麗新世界。芳明慨然應允寫下〈一場無盡的障礙接力賽〉為新版推薦,至為感謝。   所有的心思,只不過希

望透過藝術,人們更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回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因為所謂的弱能者都已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了,他們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困境中揮灑,把藝術的美慷慨地送給曾經漠然以對的社會。感謝這些心中永遠燃亮著希望之火的人們,不斷鼓舞著我們,注視未來,迎接改變。

同志婚姻平權網路議題倡導之研究─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例

為了解決同志遊行標語的問題,作者沈怡君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同志團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針對同性婚姻平權在網路上所進行之議題倡導進行研究。近幾年婚姻平權議題受到社會大眾及政府的重視,同性婚姻合法化在世界各國陸續的合法被認可,隨著這樣的趨勢,同志的人權也因為近幾年法律上對於人權保障的重視而受到關注。隨著同志人權概念迅速的發展,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也開始推動多元成家之相關議題進行議題的倡議行動,而目前以希望盡快完成同性婚姻,婚姻平權之立法通過的首要工作。本研究針對伴侶盟在2012年至2016年在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過程中,藉由網路平台及社群媒體,所進行之議題倡導進行研究,希望了解伴侶盟在網路發達的世代,其規劃街頭運動時,如何透過網路進行動員?如何

利用平日議題進行線上及線下有效整合募集社會資源?婚姻平權議題如何運用網路倡導與擴散?本研究發現,伴侶盟透過網路運動、理念宣揚、遊說、座談會及媒體傳播等方式,向社會大眾傳播議題的理念,希望藉由這些方式,讓社會大眾了解支持同性婚姻的重要性,進而促成同性婚姻合法化讓其進入立法院。本研究建議同志團體擴大社群的活動範圍、與政府保持對話、溝通,這樣離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腳步,才能更加速立法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