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志運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香港同志運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明雄寫的 中國同性愛史錄 和楊惠南的 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百年真相】重複的陰謀中共「反黨集團」內幕| 九評共產黨也說明:1942年,毛澤東發動延安整風運動時,將王實味、潘方、宗錚、陳傳鋼、 ... 被打倒60年後,高崗再次被稱為「同志」,事情不簡單,肯定得到中共中央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基本書坊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伍維婷所指導 何沁舫的 微光初探的同志從政之路-1980~2021年香港同志運動與參政研究 (2021),提出香港同志運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同志參政、同志運動、民主運動、政治機會結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趙玉玲、何家珩所指導 曾文健的 香港男同志劇場:兩齣作品之比較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香港同志戲劇、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性別意識、酷兒理論、比較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香港同志運動的解答。

最後網站香港同志遊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則補充:香港 首次同志遊行於2008年12月進行,歷年有不少同志或支持同志權益的藝人或政黨領袖支持,但早期亦曾經被政府及一些商業機構歧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香港同志運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同性愛史錄

為了解決香港同志運動的問題,作者小明雄 這樣論述:

  中國古代同性戀歷史研究第1人  香港同志運動先鋒--小明雄  窮畢生心力鑄成的經典大作   ☆超過500頁的堂皇巨著,從上古時代一路爬梳到民初軍閥、文革時期,上下三千年歷史研究成果,圖文並茂,史料豐富。   ☆中國古代同性戀歷史研究第一人,香港同志運動最先鋒──小明雄生前窮畢生之力完成的經典大作,更由他親手編輯出版(「粉紅三角出版社」),歷史地位、價值和份量俱足。   ☆本書在作者去世後,原已於市面上徹底消失,基本書坊幾經苦尋,驚動多位重量級藝文與同運圈前輩居中奔走,終能在因緣際會下,讓僅剩的珍稀庫存書「出土」,從香港運抵台灣與讀者見面。   ☆這是一部欲了解中國同志歷史、或從事同志研

究的你,絕不能錯過的珍貴經典,請把握最後收藏機會,售罄不會再有! 作者簡介 小明雄   生於1954年,隨父母由內地移民到港居住,16歲到美國念書。於美國念書期間曾參與同志運動,到白宮爭取同志權益,1979年回港後(當時同性性行為仍屬刑事罪),即出版地下刊物《粉紅三角》,並進行男同性戀非刑事化運動的游說和教育工作,並在《號外》等報章雜誌發表相關文章,成為香港同志運動先鋒。   自1974年起,小明雄開始搜集資料,1984年出版《中國同性愛史錄》(本書即為1997年增訂版本),1989年出版《同性愛問題三十講》,逐步開拓同志寫作和研究的初模。被譽為「香港同志之父」。現已去世。

香港同志運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廿年過去,同志平權運動中,我們看到一張張熟悉臉孔,他們是累極卻還在堅持的鐵人。還有一代又一代新鮮人在起跑線上衝出來,希望趕上去替這場持久賽接力。

眼看世界各地的人都比我們領先,我們內心焦急,甚至開始害怕花光氣力去追,還是追不到結果。我們期望過、失望過,在快要絕望時,別忘記那天在起跑線上的自己,為了甚麼而昂然闊步。

專訪各個同志組織及同志大型公眾活動組織者,是甚麼信念讓他們起動?
而這二十年,我們又改變了甚麼?

-

受訪者名單 (按出場序)

陳諾爾 (Tommy仔)
香港彩虹及彩虹行動創會幹事
中大同志文化研究小組及Joint University Queer Union 創立成員

陳文慧 (Connie)
香港女同苑及香港女同盟盟會創會會長
香港同志遊行2008-2012大會發言人及總指揮

賴婉琪博士 (Franco)
中大同志文化小組首屆會長
學人。性。聯盟成員

許瑋楓 (Terry)
HK CD Family 資深活躍會員

梁詠恩 (Joanne)
跨性別資源中心主席
前粉紅同盟主席

李曉南 (Joe)
女角平權協作組主席

尹浩威 (威威)
大專同志行動 Action Q 第三屆主席

黃君婷 (Janice)
大專同志行動 Action Q 第四屆外務副主席

羅再豪 (八爪)
跨性別權益會主席

採訪:陳驚, Justine, Nelson, Linus, Fan
攝影、燈光、收音:陳驚, Anthony Figure
抄本:Linus, Nadia, 小林, Leo, 八爪, Kinyu, Aqua, Jaz, Siu Ming, Frankie
PinkDot HK外景攝影:油雞
後期製作:Good Weather Studio Ltd.
導演:陳驚
策劃:PrideLab http://pridelab.hk

音樂

《你快樂嗎》
曲/詞/唱: 陳蕾

《命硬》
曲: 側田 詞: 黃偉文

《自由的一天》
曲/詞/編/唱: 何沛澄@White Dimension


特別鳴謝

香港同志遊行籌委會
香港同志運動歷史研究計劃
彩虹行動
女角平權協作組

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 (2017至18年度)
此活動內容 ,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府的立場

微光初探的同志從政之路-1980~2021年香港同志運動與參政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同志運動的問題,作者何沁舫 這樣論述:

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岑子杰、張錦雄和韋少力三位同志候選人當選為區議員。他們的背景具相似之處,皆於同志運動圈耕耘多年,亦為民主運動的倡議者。究竟香港政治機會結構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使同志得以藉由選舉進入體制內呢?本文假設政治機會結構對香港民主運動和同志運動的發展有重大影響,而兩者的發展會影響同志進入政治體制內的機會。透過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爬梳1980~2021年香港政治結構、社會運動和同志參政的相關資料;訪談六位同志議員與同志友善議員,了解他們從政前的經歷、參選動機及對同志議題的見解。最後綜合整理文獻和訪談內容,並運用政治機會理論分析之。本研究發現,影響1980~2021年香港同志參政的

政治機會結構,有以下六項:第一,港英時期民主改革;第二,《基本法》;第三,人權條例制訂與推動;第四,國民教育科的推行;第五,《逃犯條例》及《刑事互助條例》;第六,《香港國安法》。上述政治機會結構,導致多場抗爭行動出現,同志亦參與其中,逐漸成為民主運動核心成員,同志運動與民主運動的發展產生密切連結。從同志參政者的經驗,可得知每項政治機會結構產生的威脅或機會不一定作用在全部的同志參政者身上。這些參與民主運動的同志,他們被動員的結構高度重疊,對現況會產生共同解釋。當他們對政治機會結構的變化有相同回應時,會使他們面臨到相似的政治機會或威脅。港英時期的民主改革、人權條例制訂與推動跟《香港國安法》這三項政

治機會結構,對這個時期的民主運動和同志運動發展很重要,影響了每位同志參政者,建構同志日後參政的條件。

愛與信仰:台灣同志佛教徒之平權運動與深層生態學

為了解決香港同志運動的問題,作者楊惠南 這樣論述:

  台灣的同志,始終活在陰暗的櫃子裡,像犯了錯的孩子;那麼同志佛教徒呢?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的信仰?同志行為是否犯了戒?或者說,佛教的戒律裡是否隱含著對於同志的歧視?同志佛教徒是否斷佛種姓,永無天日?本書是台灣著名佛教學者楊惠南教授的論文集,分為兩部分,一為同志佛教徒的平權運動的探討,二為從深層生態學的角度檢視台灣佛教對於環境倫理的態度。   1997年至2001年,作者參加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瞿海源所長召集的整合型研究計畫「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計畫」,完成〈童梵精舍˙梵志園研究〉研究報告;隨後又完成〈「黃門」或「不能男」在律典中的種種問題〉,在華文世界裡,是第一篇討論同性戀的戒律問題

的作品。「環境倫理」也是作者多年來關心的論題,他認為台灣佛教團體在環保的運動多是從「心靈改革」的層次著手,反而流於表面,沒有觸及更深層的生態問題: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才是環境生態的最大威脅者。  作者介紹深層倫理學的概念,強調不以人類為中心思考的生態觀念,而是從宇宙大我的角度去審視我們的周遭世界。菩薩平等慈怙眾生,有情世界處處皆有為善的種子。同志問題和生態問題蘊含了同樣的宗教主題:眾生平等。一、〈童梵精舍˙梵志園研究〉二、〈台灣女同志佛教徒的「出櫃」困思〉三、〈建立台灣女同志佛教徒的主體論述與女性生態學〉四、〈禪宗詩歌中的「深層」意涵:一個「深層生態學」的考察〉五、〈信仰與土地:建立緣起性空的佛教

深層生態學〉六、〈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以「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為例〉七、〈沒有經驗的世間,哪來超驗的世界﹖──敬答陸揚先生〉八、〈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九、〈從「時空分延」到「時空壓縮」:福利國之終結的佛教省思〉附錄:〈「黃門」或「不能男」在律典中的種種問題〉〈童梵精舍˙梵志園研究〉作者簡介楊惠南  原名楊惠男,台中清水人,1943年生。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擔任佛教研究方法、禪宗哲理、天台宗哲學、三論宗哲學、印度哲學和台灣佛教等課程。曾任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並兼任於東海大學、文化大學、東吳大學、華梵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擔任

數理邏輯、佛學等課程。著有《佛教思想新論》、《佛教思想發展史論》、《當代佛教思想展望》、《龍樹與中觀哲學》、《吉藏》、《惠能》、《禪史與禪思》、《禪思與禪詩》、《印度哲學史》等書。

香港男同志劇場:兩齣作品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香港同志運動的問題,作者曾文健 這樣論述:

  香港同志劇場的發展,承載錯綜複雜的歷史環境,模糊不清的身份認同,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導致眾人對酷兒之偏見與看法各有不同。酷兒身份的同志族群分為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變性人等。由於酷兒類別較多,香港有關同志之博碩生論文比較缺乏。因此研究者著重在香港男同志為主,以土生土長在香港,生於斯、長於斯的角度出發,透過本研究集中記錄香港過往關於同志的歷史背景,並記錄香港男同志劇場從2000-2019年的歷史脈絡,以十年為一個時期,探討其發展。並在兩個時期中,選出 2008年《攣到爆》、2019年《男孩》兩齣香港男同志題材舞台劇,進行比較研究。本研究需針對香港男同志劇場之文化發展蒐

集資料和文獻,為讓研究更紮實詳盡 將使用比較研究法及俗民誌訪談法。由「描述」、「解釋」、「併排」、「比較」四面向針對和分析 文本台詞,抽出有特意意涵之台詞後,加以整合兩劇的文獻資料,運用於文本之台詞、情節、圖片等,探討 背後之涵義,定義兩者的差異性與相似之處。將以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性別意識、酷兒理論、同志戲劇之五大社會文化特色理論,分析《攣到爆》、《男孩》兩劇之異同。面對社會之衝擊與傳統思想抗衡,社會內外對同志反對與贊成聲音不斷,導致研究者在兩者比較時發現兩齣文本在台詞選擇之手法,也因應當時環境而表現。從文字到內容、或是演員在舞台上詮釋,或在訪談過程中等。研究者發現,不管同志劇場或同志戲劇

也好,再不是大部分觀眾為同志對象,而是異性戀的女性及男性進入劇場,對酷兒、對同志的認識。也發現社會、政治、文化影響文本,讓文本味道與別不同,同志議題也伴隨著一股本土意識,讓劇場跟隨著,漸漸顯露。  期盼本研究能在學術界上,為香港同志的文獻資料奠定基石,為往後有關香港同志戲劇、同志劇場相關作品、文本研究提供參考,一同推動香港同志平權發展,為香港未來寫下美好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