躉繳儲蓄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躉繳儲蓄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亦鴻寫的 3天搞懂保險規劃:精打細算、轉移風險,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 和吳家揚的 投資型保險最重要的大小事:從保障到投資!本書完整剖析投資型保險的原理及相關知識,讓你超越保險業務員和銀行理專,做出最利己的理財規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躉繳保費】儲蓄險怎麼挑?2018最高IRR... +1 | 健康跟著走也說明:躉繳 保費:儲蓄險怎麼挑?2018最高IRR...,儲蓄險基本指的是保障額度較低(保障額度貼近累積總繳保費),且繳費期滿後...儲蓄險繳費年期非常多種,常見的有躉繳(一次繳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財經傳訊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白凢芸所指導 吳松洋的 關聯法則應用於保險商品推薦之研究 (2017),提出躉繳儲蓄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關聯法則、保險、推薦。

最後網站投資型保單的「期繳」、「躉繳」與「彈性繳」到底有什麼不同?則補充:其次的躉繳,則是指「只繳一次保費」,之後可以不用再繳。這種繳費方式在傳統的短天期儲蓄險,以及投資型保單只連結結構債商品的保單裡,都有這樣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躉繳儲蓄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3天搞懂保險規劃:精打細算、轉移風險,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

為了解決躉繳儲蓄險的問題,作者梁亦鴻 這樣論述:

後疫情時代,先前紛紛受到衝擊的各行各業, 要面對的是更多瞬息萬變的風險與挑戰。 大家的風險意識升高了,也間接帶動對保險的需求。 買保險,是為了分攤並轉移風險, 以降低不在預期內的事故對自己和家人造成影響與損害。 相信許多讀者都有買保險的經驗, 而且,「風險管理」也的確是財富管理重要的一環。 問題是,你買保險時,是否已經搞懂基本概念了呢?   ・保費是年繳好,還是月繳好?   ・利率調升之後,儲蓄險的報酬還會高於定存嗎?   ・投資型保單的「保費」不是固定,「保額」也是變動的   ・實支實付醫療險真的會「實支實付」嗎?   ・理賠金額遠不如預期、甚至無法理賠時,該怎麼辦?   ・哪些是會

被國稅局盯上的投保特徵?   ・繳不出保費只好解約,已繳的就當放水流。難道沒有其他辦法嗎?   ▲保險商品百百款,哪些才是你最需要,也最符合你的需求?   保險基本上分為人身保險(壽險、醫療險、防癌險、投資型保險、利變型保險、傷害險等)和財產保險(汽機車保險、住宅保險、寵物險、責任保險等)。因為個人的年齡、職業、生活習慣和環境等不同,保單需求也不一樣,不是每一種保險都要買!   ▲保險不是有買就好,買錯保單繳一堆保費,小心最後不理賠!   買汽車會比較廠牌性能,買化妝品會比較品牌功能。但是!很多人買保單卻不肯先做功課,不是嫌種類太複雜麻煩,就是看到落落長的條文先嚇到退三步,業務說買什麼就買

什麼,等到要申請醫療理賠時才發現自己買的是儲蓄險,根本欲哭無淚@@   ▲保險專有名詞五花八門,條款文字處處是陷阱   保險金額不等於投保金額;保險費不等於保險費率。其他還有預定利率、宣告利率、保單價值準備金、解約金⋯⋯簡直讓人頭昏眼花。沒問題!《3天搞懂保險規劃》用最簡潔易懂的文字幫你進入狀況,圖表一看get重點,輕鬆看懂保單不求人!   ▲打破錯誤的保險迷思,讓你辛苦賺來的錢花在刀口上   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要先幫誰買保單?買「儲蓄險」是在守財還是散財?「投資型保單」是在避險還是冒險?保單可以分紅,讓你滿心期待?保險買得多、金額繳得多,就是最好的保障?本書將逐一說明各種對保險的美麗誤

會,幫你一邊守好錢包,一邊做好規劃,迎接美滿無憂的人生! 本書特色   1.循序漸進的一問一答方式,讓保險小白迅速掌握買保單的重點!   2.自己先搞懂保險基本知識,不被業務天花亂墜沖昏頭:躉繳、自動墊繳、寬限期間、停效、自負額、增加保額⋯本書以淺顯直接的方式解釋專有名詞,另有筆記專欄詳細解說,輕鬆易懂!   3.完全圖解!將關鍵重點全部記下來:把複雜的觀念簡單化、視覺化,不必死記硬背,自然而然融會貫通!附有各種圖表、案例,快速找到重點、容易記憶。   4.專為金字塔頂端客戶服務的梁亦鴻老師親自授課:精心規劃3天課程,不用花時間出門上課,教你如何分析本身需求,結合有利條件,幫未來的自

己和家人有效轉嫁風險,做好全方位規劃!  

關聯法則應用於保險商品推薦之研究

為了解決躉繳儲蓄險的問題,作者吳松洋 這樣論述:

由於保險業面臨投保率高、產業間競爭保險公司林立、保險商品多元化、專業複雜化、業務人員培訓成本高、業務人員招募不易、業務人員離職率高、保費調漲、保單分紅率降低等因素,保險業務人員在展業行銷商品時往往四處碰壁且未能更有效率、更即時、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客戶購買並推薦保險商品,透過本研究期望能讓業務人員在面對客戶時,不再做盲目推銷或強迫推銷,在審視客戶保單的同時就能有效的了解客戶購買商品的意向及喜好,透過關聯法則的建議以獲得最佳收益,挖掘舊客戶潛藏的購買習慣,推薦客戶購買到更全方位的保障。客戶會購買保險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人可能是因為保障不足,有些人是因為業務人員推銷或是礙於人情,不同的客戶會有不同的

保險需求,了解客戶購買商品的關聯法則,能幫助業務人員面對客戶時,適時提出購買的建議及推薦客戶保障缺口的商品,再進行財務規劃或保障規劃,讓業務人員能針對舊客戶做再次有效的行銷,使保單成為全方位客製化商品。本研究探討哪些保險商品的關聯因素才會造成客戶的重複購買,並以各種商品做實際分析探勘,分析資料庫中客戶購買的商品,客戶重複購買商品的關聯性為何。綜合研究包括,壽險、健康防癌險、醫療保險、殘扶險、重大疾病險儲蓄險躉繳、儲蓄險分期繳等人壽保險公司銷售的商品相對性的關聯法則提出建議,進而協助銷售人員制定更佳的搭配銷售推薦策略。本研究利用U保經公司所提供之資料進行分析,U保經公司提供了涵蓋20年有效客戶資

料48,823筆,本研究擷取重複購買3-4筆保單記錄之客戶,篩選出2,124筆買了3-4張保單的資料,並將2,124筆資料彙總為546位客戶之購買保單的記錄,以此進行Aprori關聯法則分析,在設定最小支援度10%、信心度90%及提升值大於1下,得到96條關聯法則,並依照規則之共同性分類為5組規則。經由5組規則得知,U保經公司最有商機的商品為重大疾病險、其次是殘扶險、再其次是儲蓄躉繳,可以依照保戶之特性向保戶推介前述三大商品;且若能搭配銷售健康防癌險和儲蓄型壽險,則能增加銷售之商品。再者,若能以專案的方式推出新型態商品組合於保險市場,必能造福社會廣大的民眾形成購買保險的新指標。

投資型保險最重要的大小事:從保障到投資!本書完整剖析投資型保險的原理及相關知識,讓你超越保險業務員和銀行理專,做出最利己的理財規劃

為了解決躉繳儲蓄險的問題,作者吳家揚 這樣論述:

  如果你很年輕,對家人有責任感,希望用最低的代價,換取最高大的保障,那麼投資型人壽保險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只是它也是一個有「爭議」的投資工具,因為許多人忘了它的主要目的在於保險,而非「投資」。因為對它有錯誤的想像而產生錯誤運用方式,最後產生受騙的感覺。   投資型保險簡單而言,就是可以與投資標的連結(由保險公司提供選擇)的人壽保險或是年金保險。它背後的操作相當複雜,需要相當詳細的說明。   舉例而言,對一個30歲的年輕人,假設選擇購買某市售投資型人壽保險,年繳6萬元保費,連續20年,目標保額設定600萬元,選擇的連結標的年化報酬率是3%(這是很務實的評估,持續幾十年,每

年都賺3%雖然不太可能,但只要標的選得好,時間夠長的話,平均年化報酬率3%是有很高的達成機率的)。那麼20年後解約,你可以享有約126萬左右的保單帳戶價值。如果你不解約,在繳滿20年後,仍可以獲得相當時間的保障。   不過投資型人壽保險的績效與你選擇的投資標的有很大的關係。同樣一個30歲的年輕人。如果投資績效連續34年每年都為-3%,那麼保險會在63歲時結束。20年的解約金也只有約67.3萬。   這樣算下來,如果「順利」,你是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以上例而言,你的解約金還高於付出的保費)來取得高額的保障。   如果這個年輕人選擇投資型年金保險。以某市售商品為例,在年繳1萬人民幣,連續20年

的情況下。若連結的商品年化投資報酬率同樣為3%。那麼在第30年開始,可以領取年金終身,月領1077人民幣,並保證至少15年。   投資型年金保險若連結的商品年化投資酬率為-3%,那麼在第30年,只能一次領回104158元人民幣。   因此,購買投資型保險,你也必須對連結的投資標的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充分發揮投資型保險的效益。   本書全面解析投資型保險的原理及相關知識。讓你可以清楚判斷是否要購買相關的商品,不會因為誤解而浪費了金錢。 本書特色   大量案例,降低小白入門的困難度   金融商品的產生,會運用到許多日常生活碰不到的概念,因此入門的門檻其實不低。本書解決的方法是利用大量的案例

來說明。讀者如果看內文覺得吃力,不妨先往下看案例。會更容易進入狀況。   看懂保險公司網站的資訊,收集資料不求人   所有保險公司都會把相關商品資訊放在網站上。只是大量的專有名詞,讓一般消費者望而卻步。本書替你用白話解釋網站在的「文言文」條文。讓你可以輕鬆看懂每一家保險公司的投資險商品。   操作實務建議,讓你少走冤枉路   由於投資型保險可以依人們的生命周期而調整。因此作者建議讀者在30歲到65歲階段以投保較高的保額為主要目標。而在65歲之後將它從以保障為主,調整改變為儲蓄目的。投資型人壽保險中的保單帳戶價值,是高齡者財富移轉的良好工具,善用保險「有條件」可免納入遺產稅,在財富管理上達到

最優效益。 專家推薦   中華電視公司前總經理 莊豐嘉   中央廣播電台前新聞部經理 沈聰榮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特聘教授 秦夢群   財經主播、主持人、前上市公司發言人 劉姿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