灋說文解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灋說文解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凱特寫的 重構人間秩序:明代公案小說所示現之文化意蘊 和沈志林的 法字從水起滄浪:歷史法治故事的現代鏡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灋_百度百科也說明:东汉时期,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曾将“灋”字解释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据此,人们一度认为,从其“氵”旁看,“灋”有“平之如水”的公平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學生書局 和上海書店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蔡哲茂所指導 謝博霖的 西周金文用語流變研究 (2020),提出灋說文解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西周、金文、用語、冊命銘文、社會變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賴貴三所指導 黃湟凱的 金蓉鏡及其批校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章宗源、金蓉鏡、《隋經籍志考證》、善本、清代目錄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灋說文解字的解答。

最後網站漢字協會則補充:灋”是“法”的繁体字,《说文解字》【卷十】【部】:“灋(fǎ)方乏切。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灋說文解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重構人間秩序:明代公案小說所示現之文化意蘊

為了解決灋說文解字的問題,作者張凱特 這樣論述:

  本書以明代十二本公案小說集為研究範疇,從秩序觀點探勘晚明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不僅討論清官崇拜或律法意識的層面,尚從重構秩序的視角,觀察倫理秩序、禮教秩序、宗教秩序、天道秩序的文化意涵。內容揭開晚明社會對於清官、婦女、罪僧等社會人物,有不同的對待與期望。內容呈現︰清官與城隍神信仰的綰結,反映明代大小傳統的融合;對於未婚男女私情的寬容,符合「法外容情」的特徵,符合晚明庶民性格的時代趨勢;罪僧故事凸顯明代宗教犯罪的惡化,僧人已然視為強盜與土匪的代名。其他割股故事、入冥審判皆與民俗或信仰有關,值得關注。相較於其他公案小說的研究,本書更以文化視角提供理解晚明社會的路徑,給今日尚有熱

情研讀公案小說的讀者,提供對公案奇情的想像方法。

灋說文解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法」有神獸

「灋」——是「法」的古字,這個字很多筆劃,但不難拆解,它由「水」、「廌」及「去」三部分組成,「廌」是傳說中的神獸,能分辨是非曲直,並用角撞走壞人;簡而言之,「灋」是要像水一樣絕對公平,如遇不平,應堅決除去。

西周金文用語流變研究

為了解決灋說文解字的問題,作者謝博霖 這樣論述:

西周金文為當時貴族所書寫而鑄造在青銅器上,具有強烈的書面語性質,又因貴族身份而在遣詞用字上力求典雅。歷代學者多已注意到西周金文有反覆出現的用語,又認識到這些用語能反應當時風尚與社會變遷。是故本文以西周金文中常見用語為研究對象,以現有的斷代成果將西周金文用語按照時代排列、歸納,並以冊命文書、追述銘辭、作器用途銘辭與祝嘏銘辭四部分為框架,觀察西周金文用語流變現象與成因。在西周早期,銘文中尚存商代卜辭用語,進入西周中期後,冊命銘文興起,大量冊命用語出現,舊有商人用語被淘汰或改造。在此一時期,追述銘辭也產生以追述祖先之德的新型態,相關用語也應運而生。作器用途銘辭在西周中期也淘汰掉西周早期的用語,發展

出了新的形式。此外,在西周中期,祝嘏銘辭這類新的內容開始活躍於西周金文中。在西周中期,祝嘏銘辭初具規模,形式較為質樸、簡單。進入西周晚期,其種類增加,愈趨繁複多樣。總結這些用語變革,本文認為西周金文用語的流變的原因有二,其一為鑄造青銅禮器的性質,其二為冊命體制的建立。鑄造青銅禮器的性質,在於紀念,因此用以表彰紀念的用語在西周金文中能夠長久不衰。而冊命體制建立後,貴族將冊命文書以銘文的形式記錄。因為來源於宮廷文書,其用語被確立後便很少有所更動。隨著冊命體制建立,社會、政治背景改變,部分西周早期的用語被淘汰,而祝嘏銘辭在內的相關用語隨之興起。

法字從水起滄浪:歷史法治故事的現代鏡鑒

為了解決灋說文解字的問題,作者沈志林 這樣論述:

以法律史視角介紹了與嘉興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談及朱買臣、張元濟等名人的法治觀念及踐行司法的軼事,共收錄五十餘篇文章,分為舊案探踪、文中章法、職官執法、司法律政、循法讀史五個篇章,圖文並茂地為讀者生動地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的法律故事,解讀了嘉興有關人物的歷史貢獻,對推動現代法治建設,貫徹全面依法治國方略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沈志林,男,1975年生。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上海交通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中國法學會會員。現任嘉興市法學會常務理事。在黨政系統從事法治工作二十年,長期致力於地方法治資料收集整理,在報刊發表歷史法治故事若干篇。 前言 一 舊案探踪

朱買臣的離婚“公案” 揭秘萬曆“梃擊案”中的地域群體 三百年“爭田案”官司 文字獄案連禍嘉興 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的“商戰”與“訟戰” 徐志摩西式離婚案 沈鈞儒與“七君子”案 二 文中章法 戲中戲與案中案 袁黃《了凡四訓》以刑勸善 查慎行著《陰陽判》 沈之奇撰《大清律輯註》 法醫學名著《洗冤錄詳義》 《唐律·附音義》再現驚奇 沈曾植治律管窺 張元濟出版法律書刊 陶葆霖主編《法政雜誌》 崑曲《十五貫》的整理與改編 三 職官執法 徐栩執法有報 陸贄論“兩稅法”之弊 張九成言卹刑 婁機守法度 楊繼宗循法治

嘉興 屠勳辨冤獄 陸光祖選吏 姚思仁諫礦稅 楊雍建爭諫一日九疏 陸隴其“自追”理案 馮景夏改斛 朱休度決獄 汪輝祖在禾三斷祔食案 四 司法律政 杜文瀾與會審公廨 法租界會審公廨法官陳其壽 收回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 中國律師先行者褚嘉猷 馬昭懿的律師執業通告 冤獄賠償運動先鋒陳志皋 抗日律師姜維賢 大法官查良鑑 五 循法讀史 檇李之戰與復仇法律觀 屯田也有法治福利 宋孝宗制法 趙孟堅作《典獄箴》 張伯淳對答元世祖 擊姦第一聲 錢陳群教子持法 內鄉縣衙對聯傳奇 勞乃宣與“禮法之爭” 朱福

詵與清末立憲 掌管“袁大頭”的人 陸宗輿簽署“二十一條” 蔣百里與湖南省憲 褚輔成興辦上海法學院 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 言 一晃,已經從事有關法治建設工作二十年了。對於法治也有許多感悟,譬如,對“法”字本源理解,曾撰《法字從水新解》短文,錄之如下: “法”字古作“灋”。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謂:“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這一解釋表示,中國古代法治起源於用神獸“廌”來判明是非,實行刑法之治;其基本要求是“平之如水”,用俗話來講,就是掌刑者要一碗水端平,保證公平。以當今法治理念來看,現代法治不僅具有“平之如水”所代表的

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而且還有“法”字從水的多重涵義,不妨釋之。 一曰:“法”字從水,謂法治行世,如魚水相伴,已成生活要素。魚之生存不可離水,人之生活不可離法。現代社會早已不是出禮才入法的朝代,而是適法而居、適法而存的時代。法律已經深深地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上至國家議政大事,下至家庭鄰里關係,都有一定的法律規則來安排。就是日常出門過個路、出行購個物、出遊賞個景,要想交通秩序暢通、生活消費安全、旅途行走愉悅,等等,都要有一定法律規則來保障,真是看得見的柴米油鹽,看不見的法律法規。無論承不承認,法律,它一直都在那裡。 二曰:“法”字從水,謂法治行跡,似水流瀉地,充斥利害衡量。人往高處走,水往

低處流。在法律的製度安排之下,會有利益的博弈、觀念的交鋒、行為的碰撞,可能會產生法律的製度失靈、法治的局部失序、法官的腐敗失本,可以是一個經典判決,可能是一個爭議話題,也可能是一個冤假錯案,等等,這些全是法治的組成部分。任何法不責眾的托詞、法網疏漏的憤懣、法外開恩的商請,都不能成為反對勵行法治的藉口。讓法律的漏洞由法律來修補,法律的錯誤由法律來矯正,請用理性、用寬容去關注,用過程、用行動去參與,用利益、用方法去引導,方達法治臻境。 三曰:“法”字從水,謂法治行治,需憑水乘舟,講究順勢而為。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有良法,亦有惡法。以法治於時、治於弊、治於病,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

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需憑良法才有善治。而治於病、治於疾,既不能期望一部立法能解決所有問題,強求法治急躁冒進;也不能指望一個判決讓所有人滿意,以為法治虛妄無用;至於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別人的法治藥方,只怕多有水土不服。唯有不斷深化法治領域改革,走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會有法治的康莊正途。 四曰:“法”字從水,謂法治行進,若水滴石穿,堅持方得有效。積跬步以成千里,匯支流而成大海。要建設法治社會,需歲月的累積,包括立法制度的完善、法律規範的健全、公民素質的養成,等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必須得尊重法治建設的自身規律,尊重法治的內在價值追求,既不能讓今天的一點法治瑕疵拖累明天的腳步,也要注重

讓以前的一些法治經驗成為推動進步的借鑒。於個人而言,從日常行為做起,堅持學一點法律知識,懂一點法律理念,用一點法律方式,將受益終身。   本書成稿後再讀前文,對法字從水又有了新感悟。 整個一部中國法治史,也是一條隨著時間不斷向前奔流的長河。其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上古黃帝、蚩尤時期。 “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尚書•呂刑》)經歷朝歷代發展,逐步成熟,由此形成的中華法系支流眾多、枝繁葉茂,曾流播日本、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 在這條法治史的大河之中,最為直觀的是法律制度。通過法律制度的繼承變化、演繹發展、變法改革等等,構成了法治史河流的框架堤岸,讓法律施

行其中肆意流淌。一個有生命力的法律制度,可以拓寬視界疆域,沖積出三角洲與河谷平原,滋養沃土,繁衍生息;一個有創造性的法律制度,可以在法律執行遇到難以抗拒的障礙時,尋找河流的轉向,開拓新的征程;一個違合社會發展的法律制度,也可能會成為河流中的暗礁,形成一股倒行逆施的濁流,阻滯河流的正常行進,甚而有斷流隱憂。 在法律制度的下面,是澎湃湧動的法律思想潮流,為法治史的前行不斷注入活力。成熟的法律思想潮流體系,可以引領法治史前行的方向,指導法律制度的製定,促進法律制度的有序變革,避開斷崖跌水的風險。傑出法治人物法律的思想觀點碰撞,更是其中的強勁推動,甚至可以開辟支流、別出蹊徑,構成一處絕美的風景,令

人留連忘返、攬勝稱奇。閱讀其中法治思想的精華,或有醍醐灌頂,或有冷水激面,或有蕩滌洗心,時有裨益。 法律制度的歸類,猶是法治史長河的支流。按現代法律理論,其經濟、社會、商事、刑事、民事、國際公法、私法,等等,都可視為法治史的分枝岔流,各有脈絡,各有風景。而中國傳統法律體系,雖有民刑不分弊端,也依名例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等分門別類,各有歸屬,各有司職。不管如何分類,其各領旗下法律制度之設,有簡明之清澈,有繁複之曲折,有博大之淵深,隨時間延綿而漸肆汪洋,蔚為可觀。 一個個社會個體基於自身認知的法律觀念和對法律制度的遵守踐行,是法治史長河流淌著的水分子構成。歷史長河之中,那些善於

學習研究法治、在法治實踐方面有所特長的人物歷來為世人所推崇,那種敢於運用法治思維、善於運用法治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一直為世人所欣賞,在漫長的史志典籍中秉書不絕,在諸多的家乘族譜中口口相傳。遵法自律者有之,習法推用者有之,釋法著述者有之,都是法治史長河滲透出來晶瑩結晶,稍加拂塵捧詣,便可燦若星河。其或以其法律思想促進制度變革、掀起波瀾,或以其鐵面執法而受人尊敬、流芳千古,或以故事存史代代傳誦、激勵後人。那些先賢人物就法治史而言,或許只是滄海一粟,但對於地方、家族卻可能是莫大的榮譽、值得模習的榜樣,在法治精神傳承中起到的作用不亞於任何形式化的法制宣傳教育,嵌入了法治自身成長的譜系。 一個個法

治案(事)件則是法治河流史中的朵朵浪花。一些案(事)件的發生,猶如從發生的那個時代起打出的水漂,在以後的每個時代裡映射起不同的漣漪,讓每個人可以從中看到現實的投影。一個個看似與法律沒有關係的事件,也可能隱藏著那個時代的法律共識,作為背景默默存在。一些眾說紛紜、充滿爭議的法治疑案故事,則是河流中的旋渦,吞噬著種種猜測與傳說,帶走後世的指點評論。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縱觀,於法治的河流溯源而上,可以尋其原、探其踪、查其跡、顯其影、究其理。也許現實醜陋、理想骨感,若能探得初心宛在,可以勾勒法律在其誕生之初的模樣,遇見更好的我們。也許故事虛幻、傳說

美好,如能擺入位置感受,觸摸到真實世界的粗糙,或許可以更為從容地面對法治河流中夾雜的翻滾卵石,放棄建造空中樓閣非份之想,不至於輕易被擊得痛哭流涕、處處掙扎。於法治的河流順流而下,可以稼耕、可以漁獵、可以生民。毫無疑問,一個在法治資源滋養越深厚的地方,其厲行法治的成果也定是最為豐富;一個法治河流灌溉浸潤越久遠的地方,其法治之花也必開得逾為鮮亮。當傳統法治河流與外來法治潮流相碰撞的地方,通過努力耕耘即可成為富饒的魚米之鄉;在傳統法治河流與外來法治海洋激蕩的地方,越有著制度與傳統創新的土壤;而任由外來法治文化的倒灌,未必能改造自然形成的環境,反而使傳統深受其害。 橫看,於法治的河流急流險灘處俯視

,如行我思,可為激勵,知我得失進退。不以刻舟之法就事論事,不以爭擾之聲而裹足不前,不以阻礙之艱而停滯不行,更不可能完全守著古董不放,妄想複製過往。在此,可賞勵行法治之激流勇進、不羈束縛之驚濤拍岸。於法治史河流平靜緩行處靜觀,如映我影,可為鏡鑑,知我儀容整肅。不固守一成不變之法,循其發展邏輯因果,順乎時代發展態勢,客觀理性審視法治進程。在此,可賞良法善治之迤邐蜿蜒、善序良俗之溫潤滋養。 如此,於法治史的弱水三千中,時常取一瓢水飲之。 甘之如飴,捧之共饗。

金蓉鏡及其批校章宗源《隋經籍志考證》研究

為了解決灋說文解字的問題,作者黃湟凱 這樣論述:

本文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章宗源著、金蓉鏡批校《隋經籍志考證》為研究對象,進而處理兩項議題,其一:考證金蓉鏡的生平行事與學術特質;其二,分析金蓉鏡批校《隋經籍志考證》在目錄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金蓉鏡的生平行事貢獻,並不表現在為官生涯上,而是在參與地方事務、維護地方利益上。學術著述方面四部均有,且有刻印叢書;學術特質方面,值得重視者有二:方志學與金石學。方志學方面,重視古今地方文史的考察,除修訂過去的志書,更應在新撰的志書體例上求取進步。金石學方面,著重金石作為出土文獻、可用於考證傳世文獻的作用。個人藏書方面,種類不乏精鈔善本,且大方捐贈藏書以建立圖書館,為藏書家中所罕見者。《隋經籍志考證

》中金蓉鏡的批校(下稱「金批」)可從批校內容,以及引用文獻二方面來考察。批校內容部分又可分為增補與逕改二方面,增補方面有輯錄佚文、流傳梳理、增補書目、異同辨析四項;逕改方面指出了章宗源其書的諸多訛誤,可做為校勘使用。其批校思想與一般目錄學著作針對單一文獻向外考察的做法不同,可能源自於高似孫「聚類相從」的模式,加上金蓉鏡本身「採摭遺文」的基調,著重性質或內容近似之文獻的關係。引用文獻方面,金批利用了一百一十種文獻,無論就橫向類別、或是縱向時間的跨度上都非常廣泛。外部根據時間、地理因素,內部基於行文、卷數差異,推測在版本上,金批可能使用了《文瀾閣四庫全書》與《徑山藏》,其餘則有叢書本、輯佚本等種類

。至於文獻的利用方式,是以正史類、時間上近隋的文獻,逐漸向外擴展,並旁及小說、雜史等非正式紀錄。其價值與缺失,由於金批並非以成為架構完整、體例嚴謹的著作為目的,故偶有理解錯誤、引據瑕疵、批校重出等缺失。理解錯誤多表現在句讀的誤讀,引據瑕疵則是引據不明,批校重出則是因文字重出導致互相矛盾之處。本文藉由考證金蓉鏡之生平,及分析金蓉鏡批校《隋經籍志考證》之價值,期望能夠對延展目錄學研究史的時間下限,並試圖對資訊工程「主題搜索」、圖書資訊「館藏推廣」二方面,達到啟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