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文化小種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暢談文化小種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寫的 如果還有明天 和洪孟啟的 從文化到文創:迎向數位、佈局全球的文化政策與文創產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小機伶柯思! - 敏娜- Google Books也說明: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 Title, 小機伶柯思! Volume 12 of 小種子, Up! ; Author, 敏娜 ; Publisher, 暢談國際文化, 2012 ; ISBN, 9866347486, 9789866347481.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生活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芬芬所指導 葉芷瑀的 文化部推介之優良圖畫書中生命教育的內容分析(2010-2019) (2020),提出暢談文化小種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命教育、圖畫書、內容分析、文化部、優良讀物。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社會學系 石計生所指導 張純淑的 辦學作為一種文化社會運動: 慈心華德福社群建構與新公民意識的崛起 (2019),提出因為有 實驗教育、華德福教育、文化社會運動、社群建構、新公民意識的重點而找出了 暢談文化小種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博客來-小種子則補充:書名:小種子,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629317,頁數:40,出版社:巴巴文化,作者:吳在媖,出版日期:2018/06/06,類別:童書/青少年文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暢談文化小種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果還有明天

為了解決暢談文化小種子的問題,作者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 這樣論述:

自終而始,在病痛與生死中,看見生命的意義   丁菱娟‧于美人‧王小棣‧朱 平‧吳庶深‧余 湘   周守民‧陳郁秀‧陳建仁‧孫效智‧張曼娟‧張淑惠   曾昭旭‧黃健予‧黃勝堅‧楊玉欣‧楊秀儀‧趙可式   趙自強‧趙翠慧‧鍾欣凌‧譚敦慈‧嚴長壽‧釋慧開   ─────────────24位影響力人士/淬鍊共筆   善終,不倚運氣,靠的是選擇與準備   一路向死的人生,該怎麼活,才不枉此生?   談論疾病與死亡,原來是為了「活得更好」?   我們總像不會死去般地活著,但生老病亡,可曾停下等待任何一人?   若終將一死,如何才能不遺憾、不害怕的離開?   24篇來自病人、照顧者、甚至有過多

次瀕死經驗的人、   曾與摯愛告別或即將臨終的人──他們以生命淬鍊的真實故事。   在「如果還有明天」時,像「如果沒有明天」般活著   本書以對立概念的思辨碰撞:昨日與明日、無常與幸運、離別與相遇、生命與死亡,一篇篇面對病痛及生死情感的調適與跨越,描繪出人生的樣貌,在看似谷底的黑暗中,看見新的體驗與啟蒙,引領我們思考生命的本質,讓生命的目的變得清晰,終能為自己與所愛之人做出愛的行動與選擇。   當疾病與死亡不再是個禁忌的話題,日積月累地「好好生活」,方能轉為人生謝幕時無憾的本錢。當無常降臨時,方才有餘力將震驚、匆促、慌張化成凝視雨後彩虹的力量,細細體會無常中,不同視角所見的幸運。 自主

推薦   周美青   柯文哲/臺北市市長   洪 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陳秀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蓮花基金會董事、善生善終理念推廣者   陳時中/衛生福利部部長   陳莉茵/罕病基金會創辦人   黎建球/輔仁大學前校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文化部推介之優良圖畫書中生命教育的內容分析(2010-2019)

為了解決暢談文化小種子的問題,作者葉芷瑀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旨在以文化部推介之優良課外讀物2010-2019為範圍,進行生命教育圖畫書的內容分析,探究其出版冊數、比例、文學體裁的選擇、生命教育「五大主題」(哲學思考、人學探索、價值思辨、終極關懷、靈性修養)所佔冊數和比例,最後探究生命教育「五大主題」圖畫書有哪些內容與題材特別發人省思。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針對獲選的293冊圖畫書進行量化與質性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先如下:一、2010至2019年與生命教育相關圖畫書佔14.31%,最高為2013年,佔25%,最低為2010年,佔9%。二、生命教育圖畫書的比例,可能與社會脈絡有相當關係。三、2010至2019年生命教育圖畫書以「

兒童故事-生活故事」體裁比例最高,佔約五成;「神話」和「兒童故事-民間故事」比例最低,均約1%。四、2010至2019年生命教育圖畫書最多的主類目是生1「哲學思考」,約佔六成多,生5「靈性修養」次之,約佔五成多。五、生命教育圖畫書子類目最多的是生1「哲學思考」的生1-1「探討生活議題,培養思考的適當情意與態度」次之為生2「人學探索」的生2-2「理解人是會思考、有情緒、能進行自主決定的個體」。六、生命教育圖畫書子類目最少的是生1「哲學思考」的生1-2「具備適切的思考素養,養成正確思考的方法與技能以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次之為生3「終極關懷」的生3-2「探索快樂與幸福的異同」。七、2010年至20

19年生命教育圖畫書中有9本與戰爭相關具豐富生命教育啟示。八、2010年至2019年生命教育圖畫書中,較能引發共鳴的圖畫書為L2010-7《鴨寶寶到哪裡去了?》及L2010-27《車票》  最後,本研究依據上述發現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教育單位、出版業者、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從文化到文創:迎向數位、佈局全球的文化政策與文創產業

為了解決暢談文化小種子的問題,作者洪孟啟 這樣論述:

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單一文化和產業現象! 只要融合營銷觀念與生產技術雙改變的趨勢; 掌握全球化趨勢的三大環境:全球地緣戰略環境、數位時代環境和文化環境。 台灣就能保有在地文化特色,打造一條創意經濟的道路!     文創產業融合營銷觀念與生產技術雙改變的趨勢,也是通俗文化與數位科技的黏著劑。現已步入以人為中心的「營銷3.0」階段! 文化全球化已成必然,文化創意產業隨著科技進步,逐漸成為生活文化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更被各國視為未來具有大幅成長潛力的產業。     本書以學理為基礎,以案例為佐證,暢談台灣如何在全球文化的衝擊下,仍能保有在地文化特色,並打造一條創意經濟的道路

。     先自全球地緣戰略環境來看,近六百年來,人類文明的推展是以歐美為中心,從歐洲中心到國際化,再到全球化,人類的命運日益唇齒相依,全球化的壓力,極端氣候所引發的生存危機、經貿發展所帶動的區域競合、人口結構變化所影響的產業發展、資訊革命所激起的新一波生活形態、民粹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合流所淺藏的動亂陰霾乃至層出不窮的病毒,似乎皆再再告示人類社會已經走到了一個不得不合作分享的境地,也預示必要重新組合時代的來臨。     次從數位時代環境來看,資訊與智能科技推動的第三、第四兩波產業革命,的確嘉惠全球,並且實質上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然而也另有先天下之憂的自擾處。     在

生活中,個人的選擇不再是個人,而是依從周邊網絡關係,商品的行銷策略也作了大轉彎,主攻網群,藉網路行銷攻城略地,培養網軍取代原本的廣告銷售網,不只商場如此,就連政治戰場亦如此,原本有機社會關係之下的社會忠誠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部落形式的同儕忠誠,商場上以品牌忠誠為核心,政壇則以幫派關係作鏈結,幫規取代黨規,幫派利益高於民眾利益。     個人為了不被群體拋棄,也為了自身安全利益,自願也不自願、半推半就的接受監控,有如浮士德和魔鬼交換靈魂。資本主義體系重組,其結果不是資本主義體系變得沒落,而是更強大,監控資本主義體系形成,在充分掌控監控力之後,更藉數位聚合功能,它如虎添翼地站上另一個獨孤求敗

的高峰。     末由文化環境來看,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單一文化和產業現象,猶如其多雜性(multiplicity)本質,多雜性也是文創產業的最大功效,它提供了更多樣的工作選擇機會,相對的也給予年輕人更廣的適性發展空間。     文創產業在心態上必須不斷調適瞬間變化的時間,不把自己困在給定的時間,要勇於突破時間牢籠;另外於空間上要吸納各種技術工具,以現下言即是數位科技;要善用各種文化工具,諸如展演工具,總合而言是要宏觀、微觀能力兼具。     文化發展是迢迢漫長路,隨著時空與日常生活不斷變化,文創產業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且強韌的調適能力與執行力即更為關鍵,無論觀察、理解與執行亦

皆宜掌握全球化趨勢的三大環境:全球地緣戰略環境、數位時代環境和文化環境。     文創產業已然成為文化與產業雙發展的全球共同趨勢,面對全球在地化、消費全球性結合地方特質,文創產業的發展,將更依恃深厚的文化底蘊。     區域經濟合作、維繫生態共生體系、全球性的政治合作與去意識形態,是必然方向。文化發展隨時空與日常生活不斷變化,文創產業如何透過強韌調適能力與強化執行力更為關鍵,無論觀察、理解與執行,皆應掌握全球化趨勢的三大環境:全球地緣戰略環境、數位時代環境、文化環境。     台灣本身富含多元豐盈的文化資產,同時包容與快速吸收外來文化,當各地文化已藉全球化浮出水面,台灣

亟須將文化視為戰略的一環。     面對新趨勢的戰略設計,本書以文化論述為根本,以草根文化人為師,從第一線文化工作者,反思文化不在象牙塔內,而是滲入草根、浸透血脈。當文化扎根回歸文化初衷,打造由下而上的肥沃土壤,每一顆民間的文化種子,都能夠著床與開花。

辦學作為一種文化社會運動: 慈心華德福社群建構與新公民意識的崛起

為了解決暢談文化小種子的問題,作者張純淑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研究者自身參與台灣教育改革歷程出發,採取自我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輔以訪談法(interview survey),描述自身參與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建校至今之歷程,訪談參與者(含家長、教師、學生);並對此進行批判及反思。本研究發現為:(一)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不僅是權利,更是身為公民的義務。(二)家庭生活的落實是朝向社會進步、健全社會的基礎,重新賦予家庭生活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三)學校不只是教育機構,良好的家校關係乃是建構健康社群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