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wiki成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嘉勝所指導 王慈蓉的 超現實意象人體彩繪創作研究 (2020),提出mediawiki成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體彩繪藝術、超現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張晴文所指導 魏圓圓的 陳伯義作品中的地方認同 ―以《紅毛港遷村實錄―家》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紀實攝影、地方認同、陳伯義、紅毛港的重點而找出了 mediawiki成大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ediawiki成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現實意象人體彩繪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mediawiki成大的問題,作者王慈蓉 這樣論述:

摘要人體彩繪來自傳統文明,透過身體藝術來呈現歷史、靈性和身體之間關聯性,每個文化都有儀式性彩繪人體,把想像符號及圖像繪製在人體上,可以增強儀式效力,畫在人體,就是一種把靈魂放大及轉變處理過程,人本能在身體上創造藝術,很多藝術家,經由人體彩繪創作,回歸更有靈性生活方式,重新探索他們生命意義,現代人體彩繪正實踐和發揚這古老藝術型式。本研究目的有三項:(1)探討東西方彩繪起源與發展,了解現行東西方人體彩繪差異,(2)探討臺灣現行多元彩妝文化意象類型與特色,及(3)實際進行創作超現實意象彩繪系列作品。研究內容以超現實意象為彩繪創作語言,分為彩粧造型及舞台特效彩繪兩大類型,主題包含動物、骷髗、服裝、圖

紋、大自然及抽象概念…等,繪製在人體上,來呈現當代藝術之超現實意象人體彩繪創作。經文獻分析及實踐創作後,本研究得到六大結論:(1)遠古時期人體彩繪有五項意涵。(2)當代人體彩繪以風格多元且細膩寫實描繪為發展趨勢。(3)臺灣常用人體彩繪有七個時機。(4)人體彩繪創作媒材多元且能結合實物做出八項裝飾運用。(5)本研究作品發想及創作理念來自五大面向。(6)本研究人體彩繪有四大超現實風格、七大超現實技法及五項實用技法。本研究在未來發展人體彩繪藝術有七項建議:(1)降低材料成本。(2)吸引更多愛好者投入。(3)創造技術交流平台,增加學習管道。(4)舉辨彩繪相關活動、比賽等,擴展人體彩繪能見度。(5)發展

相關人體彩繪週邊商品,活絡產業。(6)藝術教育向下紮根,提升國際視野。(7)促進跨領域結合。(8)融入人體彩繪元素,提升時尚產業多元。

陳伯義作品中的地方認同 ―以《紅毛港遷村實錄―家》為例

為了解決mediawiki成大的問題,作者魏圓圓 這樣論述:

摘要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主要關注人與土地、自然的互動關係,也探討「地方」(place)的概念並進一步探究「地方認同」(place identity)。「地方認同」指人們對特定地方有情感與記憶上的連結,在經過賦予意義化的過程,並親身投入到當地生活文化,延伸出歸屬感,逐漸累積自身對此地方的認同感。本論文以台灣當代藝術家陳伯義的作品《紅毛港遷村實錄―家》(2006~2008)作為對象,採取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進一步探究地方認同與其創作當中之關聯。本論文內探討了認同相關文獻、地方與認同、地方認同等,接著探究關於高雄紅毛港遷村一事之背景,最後根據本論文的敘述梳

理出陳伯義《紅毛港遷村實錄―家》一作,發現當中有著藝術家本人關懷事件的取角觀點、居民於當地生活的地方認同,以及觀者於觀看時產生的認同意識,體認到「地方認同」的心理機制,藉由同樣的情感回憶投射,人們能從中挖掘出相似的生命經驗,建構起各自的自我認同與地方認同,回饋到關心台灣本島的發展與在地認同。關鍵字:紀實攝影、地方認同、陳伯義、紅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