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配電 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國立陽明大學 傳統醫藥研究所 林麗純、蔡東湖所指導 鄭志瑜的 玉屏風散活性成分分析與其在大白鼠體內之藥物動力學研究 (2012),提出111 配電 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玉屏風散、藥物動力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金重勳所指導 林致遠的 鐵基塊狀非晶及塊狀奈米晶軟磁合金 (2006),提出因為有 非晶材料、鐵基、軟磁、塊狀非晶、金屬玻璃的重點而找出了 111 配電 pt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1 配電 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玉屏風散活性成分分析與其在大白鼠體內之藥物動力學研究

為了解決111 配電 ptt的問題,作者鄭志瑜 這樣論述:

  中醫用於扶正之經典名方-玉屏風散,主要由黃耆、白朮及防風所組成,在藥理研究中已指出其具有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加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增加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抑制病毒的複製作用,以及抑制雞胚內流感病毒 (H3N2) 的活性。臨床上也用來做病後調理、預防感冒及蕁麻疹的治療。對於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炎症反應等也有很好的功效,如過敏性鼻炎,慢性結腸炎,慢性支氣管炎等。  本實驗使用高效液相層析系統串聯質譜儀 (LC-MS/MS),搭配電噴灑游離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並在正離子模式下,利用多重反應監測模式 (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 MRM) 進行分析。分析管柱為逆相層析管柱 (Phenomenex® Gemini C18 column, 150 × 2.0 mm I.D, 5 μm particles),並以甲醇與10 mM醋酸銨(皆含0.1 % 甲酸)為移動相,利用梯度沖提分離機制,建立可連續並同時定性及定量玉屏風散11種活性成分之分析方法,包括:astragaloside I、astragaloside II、astragaloside IV、formononetin、calycosin、calycosin-7-O-β-D-glycoside、atractylenolide Ⅲ、cimifug

in、prim-O-glucosylcimifugin、4’-O-β-D-glucosyl-5-O-methylvisamminol及sec-O-glucosyl hamaudol。此方法成功的應用於六家市售科學中藥,及實驗室自製之玉屏風散的定量分析,結果顯示六家市售品在11種活性成分上的含量是有差異的,比較各成分的含量分佈情形,六家市售品均有相同的分佈趨勢,多以formononetin、prim-O-glucosylcimifugin及4’-O-β-D-glucosyl-5-O-methylvisamminol的含量較高。本實驗室自製之玉屏風散,經計算內含cimifugin (0.17 mg

/g),prim-O-glucosylcimifugin (1.38 mg/g)。  為了探討玉屏風散中各活性成份的藥物動力學,本實驗利用清醒可自由移動之大白鼠 (freely-moving rat model),進行藥物動力學研究。實驗分成三組採口服給藥,第一組:玉屏風散 (10 g/kg),第二組: cimifugin (1.7 mg/kg),與第三組:prim-O-glucosylcimifugin (13.8 mg/kg)。結果顯示,第一組口服玉屏風散 (10 g/kg) 後,astragaloside I、astragaloside II、astragaloside IV及formo

nonetin在大白鼠血液中的濃度低於偵測極限而無法測得,推測可能是藥物進入大白鼠體內後迅速代謝,故而無法測得原型藥物濃度。而cimifugin具有最顯著之血中濃度,平均在60分鐘內逐漸上升後,持續至6小時仍維持一高原期。  由第二組口服給予cimifugin (1.7 mg/kg),與第三組prim-O-glucosylcimifugin (13.8 mg/kg) 的結果發現,cimifugin在第三組口服給予prim-O-glucosylcimifugin具有較高的血中濃度,證實prim-O-glucosylcimifugin經口服進入生物體內後,會在血中代謝為cimifugin。  綜合

三組之實驗結果,我們發現雖然第三組口服給予prim-O-glucosyl cimifugin後,cimifugin在血中也具有相當高的濃度,但平均在60分鐘內逐漸上升至最高峰後就下降。由此我們推測,玉屏風散可能尚有其他化學成分會陸續被代謝為cimifugin,產生像是連續給藥的情形,使得口服玉屏風散後,cimifugin血中濃度得以持續維持在高原期達6小時。

鐵基塊狀非晶及塊狀奈米晶軟磁合金

為了解決111 配電 ptt的問題,作者林致遠 這樣論述:

鐵基非晶態軟磁合金大量被應用於配電變壓器鐵芯,其優異軟磁特性及低能耗,大量減少能源損失並達到環保目的。本研究在於開發新式鐵基塊狀非晶合金,並研究熱性質、磁性質及機械性質。鐵基簡單三元塊狀非晶合金於此研究中首先成功開發,成分為FeaMbBc,M元素的選擇原則為 (1) M為原子尺寸為鐵之130%以上的元素 (2) M與Fe在富Fe側有共晶點。符合其選擇原則之原子為鈧(Sc)、釔(Y)、鏑(Dy)、鈥(Ho)以及鉺(Er),此鐵基簡單三元合金系具強非晶形成能力可鑄造出直徑1~2 mm以上的非晶棒材,其塊狀非晶形成成分範圍為3 < b < 10、18< c < 27。結晶溫度高於860 K,飽和磁

化量1.2~1.5 T,矯頑磁力低於40 A/m,片電阻率高於200 mW-cm。此五種合金系中,以Fe-Y-B合金系最具工業應用潛力,本研究以Fe-Y-B合金系為主軸,研究其相關性質及添加第四元素的影響。在Fe-Y-B合金系中,結晶溫度隨Y、B大幅上升:887~986 K。飽和磁化量隨著Y含量增加而大幅降低,在Fe78-xYxB22中由1.47 (x = 4) 降至1.1 T (x = 9),於Fe76Y4B20得最高的飽和磁化量達1.56 T。在Fe72-yCoyY6B22及Fe72-zNizY6B22合金系,研究加入鈷(Co)、鎳(Ni)取代Fe的影響,結果顯示在維持塊狀非晶形成能力下對

Co, Ni的添加有極大的包容度:Co ≤ 36 at%、Ni≤ 15 at%,對於調整磁性質有極大的自由度。結晶溫度隨Co、Ni的加入少量下降,其飽和磁化量隨Co, Ni增加由1.47 T降至0.95 T。為促進工業應用性,研究加入他種元素取代釔以減釔元素在高溫時的高氧化性,並維持其非晶形成能力及軟磁特性。研究發現少量Nb, Ta(2 at%)對於Y的取代可大幅增進非晶形成能力,可製作直徑達4 mm非晶棒材,並同時維持良好軟磁特性,極高的抗壓強度超過4000 MPa。本研究亦提出“結晶及停止模型”來開發新式塊狀奈米晶合金,成功在Fe-Y-Nb-Cu-B合金系製作出直徑達2 mm的塊狀奈米晶

合金。此理論模型亦在Fe-Si-B-Nb 及Cu-Zr-Al 合金系中獲得驗証得到其塊狀奈米晶合金。本研究所開發出之鐵基簡單三元塊狀非晶合金及其延申成分,以及所提出之奈米晶合金製作方法,開拓出一新的學術領域研究方向以及對於工業應用有極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