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大使薪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駐外大使薪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lizabethPisani寫的 印尼 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和高飛飛的 學會堅持.成就未來大格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華夏有限公司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駐外大使薪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印尼 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為了解決駐外大使薪水的問題,作者ElizabethPisani 這樣論述:

你認識印尼嗎?對於真實的印尼,你了解多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當今地球上每30個人就有一人以它為家   豐富的天然資源引發各國覬覦,長年飽受殖民剝削與衝突戰爭蹂躪   踏入這個不可思議的萬島之國,走遍13000餘座島嶼,揭開它神祕多變的面紗……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強力推薦   1945年的印尼獨立宣言曾許諾:「將盡速解決權力轉移及其他事宜。」70年後的今天,這個全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國家仍在處理「其他事宜」,並熱烈擁抱

民主,致力多元發展。印尼雖有8000萬居民無電可用,臉書用戶卻多達6400萬人。它是地球上資源最富裕、最迷人的國家之一,但也因為政治腐敗無能而千瘡百孔、百廢待興。   印尼人口約2億5千萬,是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從西北的蘇門答臘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為界,向東延伸將近5000公里,與東帝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海域直到澳大利亞北方。在綿延數千里的廣闊領域中,充滿了文化的多樣性,有360個不同民族和719種語言。   歷史上,印尼曾出現佛教與印度教王國,但穆斯林商人所帶來的伊斯蘭教,讓印尼成為今天世界上擁有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印尼長達350年(1596-1942)

,基督教因而進入印尼。二次大戰期間又被日本統治三年半。   華人到印尼發展的歷史也有幾百年,明朝鄭和下西洋,曾停留在印尼三寶瓏(Semarang)、Demak與Tuban。19世紀末,從福建、廣東開始有大量的華人移民。今天印尼華人大約有2千萬人,但卻控制了印尼的經濟。1960年代蘇哈托主政期間開始對華人採取強硬同化政策,禁用中文。1998年5月,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動盪,轉化為激烈的排華暴動,華人慘遭迫害。   在這複雜的殖民經驗、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龐大國家中,獨立後的印尼一路走來備極艱辛。1998年蘇哈托下台,結束32年的軍事威權統治,印尼開始進入民主化的改革時期,解除對華人

的許多壓制規定。   2014年9月的印尼總統大選成為舉世矚目的大事。新總統佐科威接掌政權,比之於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泰國,讓世人對這個南亞最大的民主國家另眼相看。佐科威也展現了強大的企圖心,計畫五年內停止輸出女傭,2019年提供全民健保、十二年義務教育、福利家庭儲蓄計畫、簡化投資手續,期待建立一個海洋大國。   對於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南亞大國,我們了解多少?   本書作者皮莎妮精通印尼語,曾於25年前擔任路透社駐印尼特派記者,10年後又以衛生組織的醫學研究者身分返回故地。2011年,她再度重遊印尼,跑遍印尼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不僅發現印尼綻放著數不盡的魅力,也找到這個充滿歧異的國

家緊密相連的環節。她旅行一年有餘,以摩托車、公車、渡輪探訪印尼群島各地方,甚至以冒險方式鑽探許多走到一半就沒有的路,以及絕大多數印尼人也不曾去過的巷弄與社區,無疑是對這個國家和地方分權自治後各地狀況的巡禮。皮莎妮跋山涉水兩萬公里,途中曾拜會地方顯要,留宿農民、漁夫、牧人和護士家中,那些人的住處往往坐落在地圖沒有標示出來的蕞爾小島上。她觀察印尼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不僅親訪被遺忘的地區,更是融入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當中,參與他們的傳統儀式,以幽默、有趣的筆調,描述這個多樣性島嶼國家的種種奇特文化。   自1997年金融風暴導致三十年威權統治的強人蘇哈托下台,1999年通過地方自治相關法案、2001年

開始實施以來,印尼正式進入地方分權自治的新時代。省和地區自此擁有前所未有的高財政預算和行政自主權。印尼近年來是個受國際媒體關注、充滿發展機會與希望的「金磚」大國,是不可錯失的投資地。印尼擁有1億1千萬名年齡低於25歲的青年人口,這些讓人覬覦的年輕勞動力在做什麼?皮莎妮在本書中給了讀者非常多而鮮明的畫面,但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她發現隨著民主化的進展,政治權力的去中央化已經很明顯。各地方的語言重新被肯定,各個種族的傳統文化再度被挖掘。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一書共分前言、結論和一至十三章,皮莎妮將所見所聞編織在一起,並深入剖析印尼近代歷史、貪汙政治制度、種族宗教認同、僵化官僚體制,

以及傳統「黏稠」文化。膽大而風趣的她透過細膩觀察和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個令人心醉神馳的國家。 得獎紀錄   《華爾街日報》與《經濟學人》雜誌「2014年最佳著作」 名人專文推薦   李美賢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 正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前《四方報》總編輯 國際媒體一致讚譽、強力推薦   過去25年,作者皮莎妮先後以駐外記者和愛滋病流行病學家的身分,在不同時期住過印尼,對這個集詭譎、矛盾、神祕、挫折、魅力於一身的國家深深著迷,喻之為「身材巨大的壞男友」。印尼擁有13000多座島嶼,居民種族超過360個,方言達700餘種──民族、文化混雜是荷蘭殖民

與日本占領的結果之一。皮莎妮歷經一年時間隨機周遊印尼諸島,行腳兩萬公里,途中去過首都雅加達,也待過叢林和小村莊,為了深入了解印尼的風土民情,曾與農民、政客、教士、漁夫、老師、軍人、護士等人交談,也參加過未成年小新娘的婚禮、剽悍年輕人的馬術競技,甚至陪死人喝過茶。她透過親身體驗,為這個全球人口第四多、努力在現代世界尋求自我定位的國家塑造出迷人風采。── 《書單》雜誌   大膽而熱情的皮莎妮在書中帶領讀者搭乘五花八門的交通工具,從喧囂紛亂的雅加達,走向印尼最小、最偏遠的島嶼和鄉村。旅程結束時,我們會感到筋疲力竭、灰頭土臉、口乾舌燥,也會開懷大笑,自認對這個複雜多變、動人心弦的國家有了一番了解。這

是一部深刻隽永且充滿趣味的旅遊紀實上乘之作!── 威倫茨(Amy Wilentz),《雨季》(The Rainy Season)作者   皮莎妮足跡遍及擁有13000餘座島嶼的印尼,並透過流暢的筆調駕輕就熟地闡述第七世紀以來的印尼史,敢於嘗試完成這類壯舉的著述(或作者)寥寥無幾。── 葛里斯沃德(Eliza Griswold),《第十條平行線》(The Tenth Parallel)作者   本書作者對一個違反世俗觀點的國家做了深入的描寫……是值得對印尼有興趣的人拜讀的好書,也適合每一位想了解其他開發中國家應如何克服內部問題以創造驚人成就的讀者參閱。── 納瑟(Vali Nasr),《伊斯

蘭資本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Islamic Capitalism)作者   很難想像寫這本書需要投入多少精力、毅力和高深的背景知識,幸好皮莎妮兼具了這些特質。就算你不認為你對印尼感興趣,也要開卷一讀──內容饒富趣味,可挑動你無窮的好奇心,讓你感受到作者的熱情,窺知印尼對地緣政治的信心和實驗。── 拉金(Emma Larkin),《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作者   本年度最引人入勝、最具知識性的遊記之一……皮莎妮的作品甚至能激起旅行行家的好奇心和旅遊癖。── 《護照》雜誌   我們彷彿身歷其境地看見了全球第四大人

口國的廬山真面目。── 《自覺》雜誌   本書及時填補了印尼相關著作文獻的缺口,對印尼有細膩深入的刻畫,駕輕就熟地描繪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國家。──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取材廣泛,言之有物……皮莎妮是個閱歷豐富的觀察者,對印尼的奮鬥歷程瞭若指掌。── 《紐約客》   文采不俗,趣味十足……坊間有助於一般讀者了解印尼的著作屈指可數,本書為箇中翹楚。── 《經濟學人》   一部成就非凡的遊記佳作……皮莎妮象徵一股自然力量。── 《華爾街日報》   本書是即將造訪印尼的旅人必備的良伴。── 《衛報》   內容深刻扎實,具娛樂性而無陳腔濫調,富知識性而不令人厭倦。── 《雅加達郵報》

  筆調鋒利、融入政治觀點的遊記。── 《金融時報》   對關注印尼的讀者而言,書中趣聞猶如罕見的可口小菜。── 《紐約時報》   洞悉印尼的趣味通俗讀物……為21世紀的「國家紀實」見聞錄提供了一個範本。── 《亞洲書評》   是認識印尼不可或缺的指南……透過事實與趣聞凸顯該國的諸多矛盾。── 《亞洲之家》   本書讀來刺激有趣,並深入訪查印尼這個國家得以持續運作以及偶遇失敗的過程與原因。── 東尼‧惠勒(Tony Wheeler),寂寞星球出版社共同創辦人   皮莎妮精彩敘述旅途中的動人細節和趣味故事。── 《西雅圖時報》   皮莎妮習慣在旅遊故事結尾提供一針見血的評論,令人激賞

。── 《雪梨晨鋒報》   皮莎妮的文字充滿想像力──用詞犀利且精彩,彷彿傳遞一張蓋上異國郵戳的明信片。── 《邦諾書評》   皮莎妮以逗趣的幽默感吸引了讀者……創造了一個能讓印尼的新訪客和常駐者同感新鮮的作品。── 新曼陀羅社   這本書說明,在一個極其複雜多元的國家當中要建立一套可充分實現和永續經營的政治體制還有多少努力空間,以及為什麼我們有必要更加關注當地的現況。── 澳洲《每月》雜誌   許多人認為,印尼是個擁有皮影戲和香料群島的神祕國度,而看過《我是殺人魔》這部電影的觀眾,則可能因為其中描繪的1960年代印尼反共大屠殺事件,而在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但是皮莎妮用分析精闢、情感豐

富的新作,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脈絡較為清晰的印尼圖像。── 《前景雜誌》   觀察入微、內容有趣、結構嚴謹的著作。作者文字流暢,以外地人的眼光看出印尼的異常與獨特之處。── 《文學評論》   一名勇於冒險、活力充沛的作家揭開了一個奇妙多變國家的面紗。── 《科克斯書評》

駐外大使薪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曾經的上下屬關係在多年後身分逆轉了,認真工作的人還是有好回報!
#邱文仁 #駐外大使 #公務員

黃宥嘉預測自身晚年 節目上罵婆婆下場悽慘?!
👉https://youtu.be/xeZEAsmAPfc
廖輝英被老公氣炸 彼此冷戰才驚覺生病了...
👉https://youtu.be/fj-DutxsySA
結婚五年關係生變 林千鈺焦恩俊冷戰內幕
👉https://youtu.be/kSFkeotCbvs

【薪水小偷顧人怨】
完整版請點▶▶https://youtu.be/fJycTPefmyM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00:30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學會堅持.成就未來大格局

為了解決駐外大使薪水的問題,作者高飛飛 這樣論述:

現在的行動,決定10年後的地位。 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嚇倒,要時刻都敢想敢做,去走自己的路。   富蘭克林認為,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決心,決心是使工作完成的關鍵。   他說,「任何成功都必須全力以赴,堅持到底,否則你永遠無法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必須是一個有修養、善自律、道德高尚的人。   在成功生活的過程中,決心是無可取代的。但人們時常會發現,許多失敗的人都是有特殊天分的。他們擁有許多大好的機會,只因為太快放棄而未能成功,熱情也在一夜之間為懶惰和不耐煩所取代。   決心和堅毅才是使工作完成的關鍵。如果一個人想成功,必須有堅持到底的決心。 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嚇倒,

要時刻都敢想敢做,去走自己的路。   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當人們面臨行動時,往往就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在少數。   在成功生活的過程中,決心是無可取代的。但人們時常會發現,許多失敗的人都是有特殊天分的。他們擁有許多大好的機會,只因為太快放棄而未能成功,熱情也在一夜之間為懶惰和不耐煩所取代。   決心和堅毅才是使工作完成的關鍵。如果一個人想成功,必須有堅持到底的決心。   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嚇倒,要時刻都敢想敢做,去走自己的路。   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當人們面臨行動時,往往就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不在少數。人們害怕行動,往往一行動就想到失敗。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摧毀自信,關閉潛能,束縛手腳,使人遇事不敢輕舉妄動。 信條1 節 制  欲不可太強 求不可過多 1.欲望鎖鏈的勒索與絞殺/ 2.正視欲望,保持它們的均衡/ 3.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 4.不克制物欲,必然會導致失敗/ 5.放縱聲色只會打垮自己/ 6.少追求物質,多追求理想/ 7.想想擁有什麼,而非想要什麼/ 8.正確地取捨,才能正確地把握命運/ 9.讓心境永遠地離開貪婪/ 信條2  沉 默  避免無聊閒扯,言談必須有益 1.謹言慎語,學會留有餘地/ 2.簡潔明瞭,說完就打住/ 3.沈默,並非不善於辭令/ 4.裝聾作啞可以不戰

而勝/ 5.聒噪不如沈默,息謗得於無言/ 6.不和別人做無謂的爭辯/ 7.鼓舌搖唇,言多必失/ 8.絕對不可以嘮嘮叨叨/ 9.不要在背後論人長短/ 10.不要做一個沉溺於閒談的人/ 信條3 秩 序  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時間要合理安排 1.秩序:天國的第一條法規/ 2.成功不會青睞做事沒有次序、沒有條理的人/ 3.井然有序可以使你掌握自我/ 4.做事分清輕重緩急和主次/ 5.要事第一,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 6.工作環境井然有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7.養成善用大事表的工作習慣/ 8.充分掌握和支配屬於自己的時間/ 9.為每一天、每一周制定工作計畫/ 10.掌握好生活的節奏感/ 信條4

決 心  要做事就須下決心去做,決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完成 1.決心就是認準了就要全力以赴堅持到底/ 2.全力以赴的精神對人生的影響不可估量/ 3.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代替恒心/ 4.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5.想做的事就要立刻去做/ 6.痛下決心,剷除拖延的惡習/ 7.克服人們最常見的弱點:因循和寡斷/ 8.絕不做半途而廢的人/ 信條5 節 儉  不得浪費,任何花費都要有益,不論是于人於己 1.節儉是你一生一世受用不盡的利益/ 2.簡樸的生活是洞察世界後產生的美感/ 3.該花的絕不吝嗇,不該花的絕不要花/ 4.最有效的節儉方法就是把錢存入銀行/ 5.未雨綢繆:養成儲蓄的習慣/ 6.不

恰當地花錢就是浪費/ 7.揮霍無度將斷送自己的前程/ 8.要節儉,但也要避免過度不當的節省/ 9.珍惜每一美元的世界首富/ 信條6 勤 勉  珍惜每一刻時間,去掉一切不必要之舉,勤做一切有益之事 1.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2.勤勉努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法則/ 3.別讓懶惰腐蝕你的心靈/ 4.勤奮工作是一個人擁有真正生活的保護神/ 5.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鐘/ 6.抓住今天而有所作為/ 7.實幹精神會使你脫穎而出/ 8.勤奮要講究策略,否則就是蠻幹/ 導言   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偉人,也沒有天生的笨蛋。人之所以成為偉大的人物,都有其成功蹤跡可尋;反之,人之所以淪為平庸低下,亦有其謬因可溯。作為

美國的政治家、外交家、著述家、科學家、發明家而聞名於世,並在各個方面都顯示出卓越才能的世界偉人-班傑明‧富蘭克林,一生的傳奇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必須是一個有修養、善自律、道德高尚的人。綜觀古今中外,一個領袖人物、一個傑出人物,乃至一個有所作為的人,他們的道德品質比之他們純粹的智慧結晶,對於人類、對於社會,也許具有更巨大的意義。富蘭克林在這方面絕對堪稱與世長存的典範。   一、偉人傳奇的一生   富蘭克林是美國的開國元勛之一,參與起草了舉世聞名的美國《獨立宣言》,他創立了美國民主黨、創立了議員近斂選舉法,他幾次當選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州長,他最先組織消防廳、組織道路清掃部,

他還創立了近代的郵信制度,他還是美國第一位駐外(駐法國)大使;他還是美國的第一位學者、第一位哲學家,是政治漫畫的創始人,美國最早的警句家。他是美國第一流的新聞工作者,制訂出《新聞傳播法》,製造了商業廣告,想出了廣告用插圖。他是英語發音的最先改革者,是《簡易英語祈禱書》的作者,是出租文庫的創始人。   在自然科學領域,他是美國第一位發明家,他發現了墨西哥灣的海流,最先解釋清楚北極光,最先繪制出暴風雨推移圖,最先提議夏季作息時間;他發明了兩塊鏡片的眼鏡,富蘭克林式戶爐,以及口琴、搖椅、路燈,設計出夏天穿的白色亞麻服裝;他發現了電和放電的同一性,發明了避雷針;他還被稱為近代牙科醫術之父,發現了感冒

的原因,發現了人呼出的氣體的有害性,創造了換氣法;他最早向美國介紹了黃柳和高粱;發明了顆粒肥料;他還是很有名的游泳選手、印刷工人、印刷商、製造商EF一個人怎麼可能在如此之多的領域,取得如此傑出的成就?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奇蹟!然而這一切都是真的。   班傑明‧富蘭克林於一七○六年一月十七日出生在北美波士頓牛乳街的一個普通家庭,是肥皂與臘燭製造商喬西亞‧富蘭克林最小的兒子。富蘭克林小時候就展現了領導能力,他是孩子王,又愛讀書。由於對文學的興趣,在十二歲時,他就進入了哥哥詹姆斯開設的印刷廠當學徒。由於不滿意哥哥的管理,幾年以後,他離開哥哥的工廠,轉入費城另一家印刷廠工作。   不久以後,富蘭克林

自己在費城開設了一家印刷廠,大為成功。事業成功之後,他娶了黛博拉‧李德為妻。此後,他在全美各殖民地設立加盟印刷廠,擴展他的事業。他設立了墨水製造廠,也做紙類供應商,同時貸款給合夥人。一七四八年,當他放下印刷業的工作時,已被認為是美洲印刷業的龍頭老大。以當時印刷業在美洲殖民區傳媒的重要性而言,若說當年的富蘭克林在媒體上的地位,猶如今日的泰德‧特納或魯伯特‧默多克,並不為過。   從印刷業退出之後,富蘭克林開始在公共事務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費城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消防隊、醫院、民眾、巡夜制與大學的設立,他都參與其中;並將影響力擴及到國際事務,代表費城前往英格蘭解決稅務問題。   後來,富蘭克林從事

了電的實驗。一七五九年,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在英國議會的言行舉止,使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前,被指派為好幾個區域的殖民首長。隨著稅務衝突日益嚴重,戰爭一觸即發,英國政府更常請富蘭克林代表談判。但英國人對他的人身攻擊,卻使他變成激烈的獨立分子,並資助「大陸會議」的活勁。在富蘭克林出任駐法大使期間,他從法國國王路易十六那裡籌集到獨立戰爭的經費,從而大大有助於獨立戰爭的進程。   一七八五年,富蘭克林返回費城,成為制憲大會的賓州代表之一。當時各州派別林立、立場各異,富蘭克林從中協調,終於締造成一部單一的、富於包容性的憲法。他在生命的最後兩年深受痛風之苦,最後一次公開的活動,是發表

一篇闡明廢除奴隸制度立場的論文。他於一七九○年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班傑明‧富蘭克林就這樣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八十四個春秋,靜靜地躺在教堂隊子裡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   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窮小子,靠著自己的天賦和勤奮,不懈努力、自學成才,在眾多領域都取得傑出成就,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思想、發明至今仍惠及眾生,功在千秋。在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身上,值得我們思考學習的地方真的是太多太多………..   二、造就富蘭克林成為一代偉人的真正關鍵   富蘭克林是一個只有兩年正規教育經歷的窮孩子,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刻苦拼搏,終於成為一代偉人。除去其勤奮努力的學習精神外,

富蘭克林嚴格的自律和克己修身,是助他成為一代偉人真正的關鍵。   後人從富蘭克林的日記中發現,在一七三八年,也就是富蘭克林三十二歲時,他為自己制定了十二項用以修身自律的人生信條。富蘭克林正是堅持遵守並身體力行這些修身自律的人生信條,從而使自己成為受人尊重和讚賞的一代美德大師。據說那一年,他想到了一個艱巨且無人做過的計劃:如何讓自己的人格更完好,他希望自己任何時候都不犯錯誤。他有心要戰勝自己的缺點,不論是個人狹隘的偏好,或是同伴所引發的不良行為。他開始覺悟到壞的習慣必須打破,好的習慣必須培養和建立,這樣才能讓思想與行為一致。富蘭克林說:「大約在這個時期,我做了一個勇敢而艱巨的決定-走向道德的完

美。我期望我的一生任何時候都不再犯錯。不論來自自然傾向、習俗或伙伴,只要是不良影響,我都要克服。只要我知道-或自以為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就去做對的,避免錯的。」   因此,富蘭克林列出了十二項做人原則,作為自我要求的依據和修身自律的人生信條。他同時在每一個信條後補充了一條格言,代表他對每一信條的領悟。   這十二項原則如下:   第一項,節制-欲不可太強,求不可太多;   第二項,沉默-避免無聊閒扯,言談必須對人有益;   第三項,秩序-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時間合理安排;   第四項,決心-要做之事就下決心去做,決心做的事一定要完成;   第五項,節儉-不得浪費,任何花費都

要有益,不論是於人於己;   第六項,勤勉-珍惜每一刻時間,去除一切不必要之舉,勤做有益的事;   第七項,誠懇-不使用欺騙手段,考慮事情要公正合理,說話要依據真實情況;   第八項,公正-不得損人利己,履行應盡的義務;   第九項,中庸-避免任何極端傾向,盡量克制報復心理;   第十項,平靜-戒除不必要的煩惱,即那些瑣碎、常見的和不可避免的不順利的事情;   第十一項,純潔-淨化思想和靈魂,拋棄一切玷污美德和心靈的東西,不毀損自己或他人的名譽。   第十二項,謙遜-擯棄驕傲與自滿,讓心腦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   富蘭克林的目的,是將這些信條培養成好習慣,他的方法是在某一段時間裡,只專注於一

項信條的修煉。當把這一項信條變成習慣後,再對另一項信條加以培養。如此長久地進行下去,直到他能全部實踐十二條信條為止。   富蘭克林設計了一個本子,每頁都有十二項信條的項目,而另一邊則是以「天」為單位的記載,每周專注於一種信條,盡量不要在該信條上犯錯,而如果有其他信條的失誤,就必須在該信條上註記「☆」號。如左圖所示:   這十二條信條,富蘭克林一生始終不渝地堅持,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偉大輝煌的一生。   三、偉人不是人人都能當,但偉人的美德卻是人人都可以學   富蘭克林的傳奇人生經歷,不知激勵過多少代人,其嚴格的修身自律信條,也不知有多少人逕行效仿。青年人都希望學習富蘭克林成功的秘訣,

他們甚至把富蘭克林作為人生指導的「美德大師」。的確,在今天物欲極度膨脹的社會裡,各種形形色色的誘惑,時時都在覬覦著我們美好的品德,假使你稍不留心,就有可能將整個美好的人生湮沒。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人若想在這紛繁複雜、物欲橫流的環境中,不為利欲誘惑,不被污濁侵蝕,不與邪惡同流,就必須加強自身內功的修煉,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品質優良的人。因為這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首要條件,沒有哪一個道德敗壞、毫無修養的人,會成為真正的成功者。修養,是抵制一切有損美德東西的護身符。現在,良好的品行修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彌足珍貴。   為此,我們以富蘭克林的十二項修身自律的人生信條為基點,結合現今時代要求,適應

讀者精神需要,在其原信條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和深度挖掘、解讀,精心策劃編寫了《富蘭克林的人生信條》。這本書力求讓讀者在偉人的鞭策激勵下,不斷修煉自身的美德品質,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富蘭克林是一代偉人,當然偉人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的,但是偉人的美好品德卻是人人都可以學習的。     想想擁有什麼,而非想要什麼人生的快樂在於自己已經擁有的,而非自己想像的、渴求的、心裏想要的。西方一位心理學家指出: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壞性的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於自己所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所擁有的。人們僅僅不斷地擴充自己的欲望名單,這就確保了人們的不滿足感。人的心理機制說:「當這項欲望得到滿足時,我就會

快樂起來。」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後,這種心理作用卻不斷重覆。一個年輕人在星期天結清了新房子的欠款。在另一個星期天裏,他對別人所談論的,是他的下一個甚至會更大的房子!不只他一人如此,人世中大多數人會做極其相同的事情。人們想要這個或那個。如果人們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不停地去想自己所沒有的,並且始終保持一種不滿足感。如果人們確實得到自己想要的,卻又在新的環境中重新創造同樣的想法。因此,儘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己仍舊不高興。當人們不斷充滿新的欲望時,是得不到幸福的。幸運的是,有個可以快樂起來的方法。那就是改變人們思考的重心,從人們「所想要的」轉而想到人們「所擁有的」。不是期望自己的愛人是別人,而是試

著去想自己愛人美好的品質;不是抱怨自己的薪水,而是感激自己擁有一份工作;不是期望自己能去度假,而是想到自己家附近亦有樂趣,這有多高興。這種可能性是沒有窮盡的!每次,當注意到自己跌入這種「我期望生活有所不同」的陷阱中時,退回來,並且重新來過。吸口氣,記住!要感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當你的精力不是集中於你想要的,而是你所擁有的上面時,不管怎樣,你都會結束這種要得到更多的想法。如果自己聚焦於自己愛人的好品質,那麼她將會更加表現出愛意。如果自己感激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抱怨它,那麼自己將會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多產,並且無論怎樣,都可能最終得到一次加薪。如果自己聚焦於在房屋周圍享受的方式,而不是等著到風景區享

受,自己最終會有更多的樂趣。如果自己曾去過夏威夷,那麼自己會習慣於享受。萬一,如果自己沒去過夏威夷,不管怎樣,自己也會有一個很不錯的生活。然而可悲的是,許多人總是對現狀感到不滿足,並且是一種遞進態度──無限期地不知足。人們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人們總在說服自己:「有朝一日,我會快樂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