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會遊行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集會遊行申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文廷寫的 三個月最強衝刺班!警察法規,看這本就對了,一考就上! 和翁萃芳的 保安警察實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凱信企管 和翰蘆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劉嘉發所指導 姜健淋的 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以驅離為核心 (2020),提出集會遊行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集會遊行、強制力、強制驅離、高壓噴水車、圈圍、帶離。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歐陽新宜所指導 蘇佳善的 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之研究--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 (2018),提出因為有 解嚴、臺灣社會運動、非暴力抗爭、政府治理、群眾認知、公民社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集會遊行申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集會遊行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個月最強衝刺班!警察法規,看這本就對了,一考就上!

為了解決集會遊行申請的問題,作者呂文廷 這樣論述:

  讓波麗士大人,許你一個「警」繡前程!   去蕪存菁重點+決勝必考試題,考前三個月衝刺如虎添翼,帶你強勢上榜!   適用對象:   1.考「一般警察」的考生們   2.「警大研究所」的考生們   【本書重點】   ▍統整重要考點,考前衝刺只記會考的!   警察法規考試範圍包括:警察法、行政執行法、社會秩序維護法、警械使用條例、集會遊行法等內容,考試範圍多又廣。全書重點去蕪存菁,並將重點以粗體標示提醒,全面融會貫通之餘,更能快速掌握考試重點與命題趨勢;平時閱讀很好,考前拚三個月衝刺,一考就上,幫助深刻記憶,學習不費力。   ▍收錄必考歷屆考題,直取得分關鍵!   全書不僅收錄歷屆重點

考題,更特別的是:將考古題分門別類置放在相關章節裡,快速幫助溫故知新、習慣考試模式,並能百分百掌握答題關鍵,助拿高分,逢考必中! 本書特色   ★必考重點+命題趨勢+歷屆考題,強勢上榜關鍵全收錄!   ★作者曾任「國立空中大學兼任講師」,目前擔任「警政署國會聯絡人」職務,能第一時間了解警察法規的修法方向以及未來的三讀時程,因此,除彙整相關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外,並能敘述各法規最新的立法歷程,有助考生學習與理解!  

集會遊行申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以驅離為核心

為了解決集會遊行申請的問題,作者姜健淋 這樣論述:

  本文就我國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研究,係以驅離為中心,聚焦於三個核心部分之探討:即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之權限種類與應用、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問題分析,以及實務案例之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五章,主要內容說明如次: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方法等,並對相關名詞解釋作一操作性定義。第二章為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使用強制力之法制分析,探討以下議題:我國集會遊行法之目的、沿革以及未來修法方向;警察處理集會遊行的過程中,將對基本人權造成何種限制與侵害;以集會遊行法及相關法律為基礎,介紹集會遊行法賦予警察處理集會遊行之權限與相關爭議;警察權限於集會遊行程序之應用,做系統性

歸納整理等。第三章為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問題分析。本文分成以下四個部分:實務中警察執行強制驅離之常見手段;各驅離手段之執行強度與使用時機;集會遊行之各種態樣與警察使用強制力之關聯性;執行強制驅離之相關救濟程序等。第四章為分析我國近年來較具爭議性之實務案例,包括2014年佔領忠孝西路事件之強制驅離、2016年反同團體衝撞立法院時,警察使用束帶將抗爭民眾管束之爭議,以及2017年反勞基法修惡遊行時,警察為達強制驅離目的,將抗爭民眾載往郊區丟包等爭議,先簡介上述案例與事件發展,再以法律觀點切入個案研究,最後統整學者、警察機關和法院實務判決見解,評析疑義之處。第五章為本文結論,就前述章節予以歸納統整

與提出建議。

保安警察實務

為了解決集會遊行申請的問題,作者翁萃芳 這樣論述:

  翁萃芳博士,投入警察教育工作將近35年,專授「保安警察」課程也長達24年,著者歷年的課程專書一向受到矚目,曾列為中央警察大學教科書暨臺灣警察專科學校上課用書,對參加警察特考極其參考價值。   鑒於警察實務日新月異,內外環境不同,各項制度多有變革,亦由於警察人員特考難度提高,範圍變廣,情境實務與法規測驗成為主流,致使考生無所適從,因此作者廣泛蒐集資料,訪談警界實務先進,使得本書更為完備和符合現況,實為最適合考試、教學、 實務、學術參考的最佳教科書。  

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之研究--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

為了解決集會遊行申請的問題,作者蘇佳善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本論文目的在探討臺灣社會運動中轉型趨勢的特徵。研究發現:臺灣社會運動中的「非暴力」特徵,伴隨著次數的「頻繁性」與抗爭群體的「多樣性」,在同時間的國際比較上也屬特例。經由社會運動的理論與文獻杷梳,本論文歸納「環境因素」、「政府治理」及「群眾認知」三項為解釋臺灣社會運動呈現「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自變項,是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法為主。研究資料來源,包含官方統計及民間媒體報導,並深入訪談臺灣社會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在官方資料方面,本論文採用了:1.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7年間集會遊行近16萬件統計資料;2.內政部自1987年至

2017年間人民團體統計資料;3.內政部自1989年至2017年間政黨統計資料;4.中央選舉委員會自1989年至2018年間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包含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5.大法官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6.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在民間資料方面:除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章之外,對臺灣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的之非結構性訪談,也是本論文的重要資料來源。經由上述資料的分析,本論文發現:全球非暴力抗爭運動的氛圍、政府對社會運動的理性管理政策、群眾對非暴力抗爭效果的認知,以及民間團體維權意識的抬頭等,都是造成臺灣社會運動呈現「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

」特徵的因素,其中社會運動領導者對非暴力抗爭效果的體認最具關鍵性。證諸國內有關社會運動相關文獻,本論文對學術的貢獻在於提供實證的官方及民間資料探討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與特徵,並剖析臺灣社會運動發展非暴力抗爭的關鍵點及形成非暴力抗爭現象之人文因素。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中相對少見,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或許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運動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關鍵詞:解嚴、臺灣社會運動、非暴力抗爭、政府治理、群眾認知、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