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範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質性研究範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IanShaw&NickGould寫的 社工質性研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質性研究與証據醫學 - 光田綜合醫院也說明:譬如:Hunt(8)在一篇質性研究中舉了幾. 個例子,說明病患會主動詮釋他(/她)們的病情與. 醫師的處方,並根據是否成功整合入生活常規,. 而決定是否遵行醫囑,如1. W.B. 女士 ...

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探索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林耀豐所指導 呂孟怡的 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 (2022),提出質性研究範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跑步運動、運動介入、運動參與程度、身體自我概念、高年級學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體育學系探索教育碩士在職專班 涂瑞洪所指導 陳靜玟的 國小教師戶外教育認知影響教學效能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戶外教育認知、教學效能、國小教師的重點而找出了 質性研究範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質性和量化研究的超越:混合方法研究類型及應用 - 古詩詞庫則補充: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質性研究方法(焦點小組和個案訪談)收集數據,產生53道量表題目,經過預測篩選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質性研究範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工質性研究

為了解決質性研究範例的問題,作者IanShaw&NickGould 這樣論述:

第5章 個人困境作為社會議題:脈絡中的不孕敘事 在個人敘事中建構社會認同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ies in personal narrative   我從一個研究訪談中擷取一個片段做例子,說明敘事分析的社會觀點。其中包含了詳細的逐字稿,這樣讀者才能在對話交流中細查敘事。我的理論興趣在於,當面臨到不孕的「個人困境」時,婦女如何建構她們的身份認同。我在一個故事中,分析一名婦女如何展演(perform)她的社會認同:她的「私密自我(private self)」受對立的現實環境所形塑,一方面是性別不平等,另一方面是促進社會正義的公共政策。此訪談取自於一大筆的訪談資料

,針對無子的已婚婦女,1993至1994年完成於南印度的咯拉拉省(Kerala)的田野工作期間。在個別的時間點上,所從事的訪談都有錄音,並且在事後謄寫成逐字稿,必要的時候再予以翻譯,這些訪談〔七個是英文寫成,剩下的是馬來亞拉姆語(Malayalam)2都由我和我的研究助理Liza執行。〕我們鼓勵婦女廣泛地描述她們的處境,包括其他人的反應:丈夫、其他家人和鄰居。我們沒有訪問她們的丈夫,因此,他們對於不孕的看法是由這些受訪婦女所代言(對於方法的完整描述,請見Riessman(2000a)(2000b)之文獻)。   我調查這位被我稱為Asha的婦女的生命故事,之所以選擇她,因為她在我的調查樣本中年

紀最大,並且也可能已過了生育年齡。對她而言,建構一個沒有親生孩子但卻有意義的性別認同,是她生命中的主要議題。Asha住在印度,一個強烈鼓勵生育的社會──婦女被期待結婚生子,但她住在咯拉拉省,那裡有著培養婦女自主權與經濟自足的悠久傳統3。然而,就如同其他在咯拉拉沒有小孩的婦女一樣,她面對著嚴重的汙名,因為她無法為人母(Riessman, 2000b)。例如,鄰居待她如machi,一個在英文裡找不到對譯文字的馬來亞拉姆語,意指無法繁殖後代的農莊動物。   在Asha的敘事中,我特別注意到社會定位與認同宣稱的關聯性。「定位……指的是,在個人故事論述建構中,分配給講述者流動的『部分』或『角色』」(Ha

rrd & Van Langenhove, 1999, p.7)。當我們講述我們的生命故事時,我們就在展演我們的身份認同(Langellier, 2001; Mishler, 1999)。有幾個社會定位的層面,是我進入「個人故事(personal stories)」的分析要點。第一,它發展一種立即的論述脈絡──一個涉及聽者∕提問者的訪談。在這一層面上,Asha在一個對話過程中定位她自己,在這個案例中,她對特定的觀眾展現她喜好的身份認同──我的研究助理和我。我們也被放在社會空間中,並將不孕的觀點帶入交談中,將Asha定位在其中。第二,Asha的敘事被定位在一個更廣的文化論述,那是關於婦女

在現今印度中更適宜的位置──在一個正在為女性發展勞動新空間(除了家庭與農田之外)的「發展中」國家中的位置。這個敘事也定位在咯拉拉省的性別政治中,在那裡,婦女由於進步的社會政策已有了一些優勢,但也仍受限於性別意識型態。我說明了注意轉換的文化脈絡與最切近的訪談脈絡,對詮釋是如何必要的。第三,Asha在她故事中,將她與醫師(和醫療技術),及具有權威的家庭成員的特定關聯中定位自己。綜合這三點,在敘事中社會定位的視角,提供一片透鏡,探究一位中年婦女如何在無法懷孕的情況下,努力建構一個正面的認同。   我們和Asha見面的那天,她正在一所政府醫院的不孕門診進行第二次的診療。根據她的陳述,她之前已在另一所醫

院接受不孕的生物醫學(biomedical)治療。生物醫學在咯拉拉省的城鎮和村里都普遍可及;她這次前來求診的醫院是大轄區的第三級照護中心。我們從Asha的訪談(見以下摘錄內容)得知,她來得很勉強,但她對於受訪這件事卻未感為難;在她正在候診的時候,我們花了將近一小時的時間,在一間隱密的房間裡交談。我的研究助理Liza,二十六歲,她告訴Asha,我們想要「從婦女的觀點來了解沒有孩子的經驗」。開放式的訪談以馬來亞拉姆語進行,再一段段地翻譯給我聽,Asha說,這樣的方式讓她感到「舒服自在」。雖然我們大部分的問題,聚焦在不孕和社會反應等議題,但Asha卻直接將訪談轉移到其他對她重要的主題上。例如,在開始

的前幾分鐘,當問到有關她的家庭組成與其他人口統計學的「事實」時,Asha的延伸回應暗示了性別關係上的錯綜複雜──她的丈夫比她年輕十二歲,不久就要失業──「我們接下來只有靠我的收入勉強生活下去」。這些議題的意義只有在後來的訪談才變得清楚。在這一點上,Liza問:「妳認為妳沒有小孩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就這一點切入訪談。 本書介紹   本書的出版,為質性研究應用於社會工作,定義了關鍵趨勢。在社會工作實務脈絡裡,放入了知識論及方法論的議題,同時也在研究實務上,提供採用質性方法的基礎。   原書編者Ian Shaw及Nick Gould在第一篇的導讀文章中,將質性研究放在社會工作發展及問題的脈絡裡。第二

篇為本書的核心章節,特別委託各領域的首席學者編寫而成,每一章包含了關鍵的質性方法,以及與社會工作環境的關聯。第三篇則是回應質性研究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並提出社會工作的思維與實務,如何透過研究而得到提升實務的操作方法。

質性研究範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個喪失客廳功能的客廳重新改造/
這個591華廈物件,非常地罕見,他們有3間大臥室,每間都大得跟獨立套房一樣
推測住在這裡的人,應該是3個獨立的家庭
他們可能一回家就往各自的臥房裡待了
導致公領域區域客廳,逐漸沒落
➡️➡️➡️➡️➡️➡️➡️
我提案的設計策略是:
給這個家"重塑一個客廳"
這個客廳可以容納所有人,也可以切分給很多個別小群體使用

-------------------------------------------------------------------------------------
我們的態度是➡️
比起房價,我們反應該在意居住在屋裡的空間品質,畢竟房子其實用來住的
-------------------------------------------------------------------------------------
本範例591物件參考連結➡️朝南450米松江南京站4房4衛長安學區
https://sale.591.com.tw/home/house/detail/2/9769439.html
--------------------------------------------------------------------------------------
其它精采居家室內講糖系列➡️ https://pse.is/3hnrxs
其它精采的建築講糖系列 ➡️ https://pse.is/3hw78f
其它精采的設計講糖系列 ➡️ https://pse.is/3jegnu
訂閱頻道,更多優質內容 ➡️ https://pse.is/SK6MF
工作聯繫mail✉️: [email protected]
I N S T A G R A M 🔍 https://www.instagram.com/funsuger_not_designer/

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

為了解決質性研究範例的問題,作者呂孟怡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方法:以準實驗研究法,採前、後測,採立意取樣選取臺南市官田區某國小高年級四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男生17人,女生16人。平均年齡11歲,平均身高143.2公分,平均體重40.6公斤),進行八週跑步運動課程,每週3次、每次30分鐘,於晨間活動實施;控制組(男生22人,女生11人。平均年齡12歲,平均身高149.2公分,平均體重47.3公斤),則不實施任何運動訓練,採靜態晨間閱讀活動,合計66人。實驗組及控制組分別在實驗前、後接受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的前測及後測,以不同組別(實驗組

與控制組)及測驗別(前測與後測)為自變項,各量表之得分為依變項,研究採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分析進行考驗;若交互作用顯著差異,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Simple main effect)考驗,以驗證其差異性,統計顯著訂為α=.05。結果:一、跑步運動介入後,實驗組的運動參與程度優於控制組。二、跑步運動入後,實驗組的身體自我概念優於控制組,除了外表構面外。三、跑步運動介入後,身體自我概念的五個構面,實驗組前、後測達顯著差異。四、控制組未接受跑步運動介入,在運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概念方面,其前、後測皆無顯著差異。結論:一、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的

運動參與程度有正面助益。二、跑步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外表除外)有正面助益。

國小教師戶外教育認知影響教學效能之研究

為了解決質性研究範例的問題,作者陳靜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小教師戶外教育認知與教學效能現況、分析不同變項之國小教師戶外教育認知與教學效能的差異情形及戶外教育認知對教學效能的預測力。以109學年度任教高雄市公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自編之「高雄市國小教師戶外教育認知與教學效能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正式問卷回收357份。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進行資料分析,來瞭解高雄市國小教師戶外教育認知對教學效能的影響情況。研究結果如下:一、高雄市國小教師戶外教育認知程度大致良好。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戶外教育認知上,僅服務年資有顯著差異。三、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在教學效能上

,僅參加過戶外教育研習有顯著差異。研究結論如下:一、參加研習對於教師教學策略、班級經營能力有所助益。二、提升課程專業知能有助於促進教學效能。三、教師的戶外教育認知對教學效能有顯著預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