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補助202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另外網站法規及要點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也說明:貳、補助對象: 凡鄉鎮市公所或依法於本縣登記有案之學術文化及客家相關團體或個人(辦理展覽之藝術家及藝文 ...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萬金川所指導 黃愛月的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2006),提出藝文補助202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托缽乞食、維摩詰經、香積廚、禪農、檀越、淨人、寺院、兩眾寺院、隨方毗尼。

最後網站藝文補助專區 -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則補充:「五分鐘,懂利衝」宣導短片. 政風室| 公告日期:2023-02-25 ... 藝.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藝文推廣活動補助要點. 藝文推廣科| 公告日期:2021-12-08.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藝文補助202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積敘事-漢地僧院裏的廚房與齋堂

為了解決藝文補助2023的問題,作者黃愛月 這樣論述:

  寺院的廚房有個雅緻的名稱-「香積廚」,雖然不是神祕的禁區,卻也不是眾人禮佛參贊的地方,鮮少人會為了參觀廚房這冷僻的角落而拜訪寺院,可是這不起眼的地域,卻是滋養眾多色身及慧命的重要場所。香積一詞來自《維摩詰經》,原指香積如來及供養眾仙人的香飯,唐、宋詩人多採此原意入詩,縱有提及廚房也多以僧廚、齋廚為名,後來詩文、戲曲、小說中漸漸出現香積廚的名稱,雖著墨不多,卻也藏著豐富的隱喻。  香積出祖師、大寮出高僧,香積成了修行的重要場域,此轉變無異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一種表現。中國佛教從托缽乞食、檀越供養、寺院形成、淨人「為僧作淨」「供食僧人」、禪農自給自足,乃至民國台灣特殊的兩眾寺院等階段的嬗變

,飲食來源與型態也隨之改變,進而使得香積廚中的人、事、時、地、物因環境與時代的更迭而起了變化。這意味著傳統佛教戒律到了中國必須隨方毗尼、捨小小戒,抑或只是形同虛設?這可說是佛教進入中國世俗化與神聖化必經的歷程。因此,香積廚的編制、條規、儀軌、戒律、作息、禁忌與修行,有了值得關注與探討的價值。  本研究以寺院廚房為本體,從人、事、時、地、物的五個面向,探討寺院廚房形成前後,所導引出佛教僧人飲食來源、型態及其相關事物在中國直接與間接的關聯與轉化,做一個完整的歸納與整理,嘗試建立香積廚的完整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