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英國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liceProcter寫的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和VolodymyrZelenskyy的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In These, We Believe:烏克蘭為全世界捍衛的信念、勇氣和價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8分鐘搞懂英國歷史【不正經的正經歷史2021第46期】也說明:Comments20 · 英格蘭是如何被維京人征服的? · 英國 溫莎城堡 歷史 |千年 英國 王室象徵|溫莎王朝名稱由來|世界現存仍有人居住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城堡|人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點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李祁芳所指導 郭泓鑫的 再探莎士比亞歷史劇《亨利六世》的王權 (2021),提出英國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威廉・莎士比亞、《亨利六世》三部曲、亨利六世、君王意象、中世紀政治神學。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德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裴崇德所指導 鐘文希的 W.事件-以科學研究、新聞媒體及司法判決的角 度看待同性關係 (2021),提出因為有 言論自由、研究自由、同性關係、人格權、死後人格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英國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英國歷史上的各種「王朝」是什麼?則補充:而且似乎也不是每個皇帝都換一個名稱,那麼為什麼他們還要單獨稱一個朝呢? 英國是歷史悠久的君主制國家,直到今天,君主在名義上仍然是這個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英國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的博物館?:讓殖民史現形,揭開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暗黑故事&觀看思辨

為了解決英國歷史的問題,作者AliceProcter 這樣論述:

我們與博物館的距離,再進化! 深具啟發性的殖民正義書寫,引領博物館走向未來 觀看權力 VS 典藏正義的思辨之旅   誰有權利持有文物,訴說它們的故事?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是記憶之所,還是記錯之所?     澳洲女孩的「不舒服藝術導覽」   讓殖民史現形,還原帝國遺忘的人、事、物   揭發這段遮掩美化的黑歷史   ▌訴說頂尖博物館避而不談的掠奪故事 ▌     更帶你認識為人類尊嚴、公平正義創作的當代重量級藝術家   Andrea Fraser|Kara Walker|Michael Parekowhai|Daniel Boyd|Micheal Rakowitz     這是一本關於同理

心、理解、疤痕,以及如何學習與它們共處之書   ==看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使用博物館的方式==   創造過去與未來的批判性對話,   讓未來博物館更具民主性、包容性和多音性     「你必須先挑戰你的歷史,才知道該如何挑戰它的遺產。……   今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存在不受到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形塑。……   我們用故事定義自身,並為我們的努力播下未來如何被記憶的種子。」     ▌大英博物館根本一點都不英國?!?!!     所有自稱為探險家的人,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入侵者。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有哪些掠奪而來的收藏?這些頂尖博物館有哪些避而不談的黑歷史、不可告人的驚悚故事?     ˙艾爾金伯爵「

收購」巴特農和衛城神殿上的浮雕帶回英國,遭希臘抗議至今仍不願歸還。     ˙1772年大英博物館花了約今日的3600萬台幣,進行第一次古物收購,收藏全部來自英國駐那不勒斯大使漢米爾頓,他如何利用特權壟斷古物輸出,透過經銷滿足自己並貼補收入?他的收藏行動如何助長日後千百件南歐東歐文物被送往北歐的博物館?     ˙曾經熱門的埃及學,是否為建立在帝國主義和英法敵對脈絡下的產物,我們以為的探險英雄是否其實是美化的盜墓者,奉行「誰撿到就是誰的」考古學,把重要的文化遺產當紀念品強行帶走?     ˙東印度公司的商人皮特不擇手段得到的大鑽石,日後先後淪為路易十五和拿破崙的政權敘事,他因為在印度積聚的財富

,讓家族順利進入國會官拜首相,但鑽石的故事今天卻被世人淡忘,成為羅浮宮沉默的歷史證物。     ˙發現澳洲的庫克船長,在他登陸250週年,澳洲政府依然大舉紀念。他是理性時代偉大開明的拓荒先驅,還是導致原住民種族滅絕的入侵者?     ˙麥伊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造訪英國的太平洋島民,但今日我們幾乎不記得他。為了遠大的科學目標,他成為踏上英國的活標本,被成功教化成英國人眼中「高貴的野蠻人」。     ˙曾是蘇丹的珍奇文物,一個代表著印度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強有力象徵,在被東印度公司掠奪後,今天成了新奇玩具,甚至被複製成商品,讓昔日殖民血腥全然消音?     ˙紐西蘭國家博物館估計,有六百件毛利人遺體殘

骸及風乾頭顱,依然為機構和私人典藏持有。讓人物淪為文物是否有失人性?今天我們該以何種同理方式對待這些原該被保存在神聖領地的人類遺體?     ▌挺身而出,誰的博物館?     一位澳洲女孩為何在倫敦進行一場又一場的「不舒服藝術導覽」?為何攻讀藝術史的她充滿挫折?為什麼近十年來博物館比以前更常成為抗議的焦點?她為何投身書寫這段讓殖民史顯影的博物館故事?她為何樂見在每年的原住民日,由原住民接管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進行導覽?博物館為何開始收藏抗議標語,為恐怖攻擊的致意悼詞建檔典藏?身為白人,為何她無法事不關己地看待歷史?     「身為受益者,讓自己被悔恨與罪惡淹沒,對誰都沒好處。你能做的,就是不

斷追問,你如何感受那些好處。那些好處由誰付出代價?英國博物館裡擺滿從殖民地搶來的文物,掛滿用殖民財富買來的畫作,充滿了帝國權力的再現。它無處不在,只要你尋找。」     於是,她開始挖掘這段黑歷史的寫作計畫。     之所以寫這本書,源於作者2017年6月開始進行的「不舒服藝術導覽」,討論藏於某個博物館的文物──它們是怎麼去到那裡,以及它們在不同的時代如何被用來講故事。她的導覽源自於一股挫敗感,當時她剛花了三年時間攻讀藝術史學位,這個學位完全漠視殖民史與帝國史,但博物館與藝廊卻正是由這兩種歷史打造的。課程中唯一和大英帝國藝術有關的單元竟是選修。她見識到英國歷史課程的各種缺陷。學童讀了都鐸王朝和

維多利亞時代,這是英國奴隸貿易的起迄時代,但沒碰觸兩者中間的暴力侵略與戰爭,以及大英帝國的崛起與創建。     ▌反省&反思,觀看的方式永遠不只一種     博物館是一個我們可以在那裡發現和講述故事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知識之家,但裡頭往往有一套國族的認同課程,偏愛優勢和主流敘事。出現在博物館裡的故事,沒有一個是偶然的。有某個人挑選了每一件展示文物,為它分類編目,將它放置在展台上方或玻璃後面,有某個人撰寫說明牌。我們得牢記,無論多隱形,博物館裡確實有某個人在引導你的參觀路徑,形塑你的詮釋,挑選你可以看什麼和如何看。     本書分為四篇,每篇描述一種不同類型的典藏或藝廊,帶領我們看見背後的脈絡:

  ˙宮殿型:緬懷它偉大的創建者   ˙教室型:反映教師們偉大的抱負   ˙紀念型:收容那些貢獻之人   ˙樂園型:重視體驗和裝置,帶領我們沉思反饋     我們看待文物的方式從來不是客觀的:它受到我們的身分、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被教導的世界觀所形塑。沒有任何兩個人會以一模一樣的方式觀看藝術。本書以可在這四種類型博物館中的找到的文物為基礎,探討更大的歷史與認同問題,探討這些觀看與提問方式,以及隱藏在它們後面的概念與意識形態。身為一位積極投入的博物館參觀者,期待你我謹記,博物館是一個裝了物件的方盒子,那些物件是由一名或一群收藏家擺在裡頭,並將它們當成完整的內容呈現出來──所以你要自問:     

˙其中少了什麼?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   ˙這則歷史如何被搓揉竄改,剪貼成一則敘事?   ˙又是「偉大白種男性」的老套路嗎?   ˙博物館的董事成員,是否為既得利益者,想藉此洗白公共形象,我們如何不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   ˙我們學習的觀看方式是文化的產物,還是本能自覺?   ˙我們繼承了什麼?有什麼負擔或特權?   其中故事,等你揭曉。   口碑推薦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曾少千|國立中

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劉惠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博物館美學散步主持製作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cheap|Youtuber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為一本讀起來沒有壓力的書,本書實際上從案例中帶出了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領域值得嚴肅思考的話題。例如書中的精彩句子:『典藏是政治行為,並創造文化成果。』」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當代博物館正在興起對於殖民時期典藏的深刻反省,《誰的博物館?》帶我們重新審視今日博物館的藏品背後的黑暗以及對於收藏正義的思考。」     郭怡汝|「不務正業的

博物館吧」版主   「博物館並非中立,也不純然沒有暴力與掠奪,這些可能深深地存在於藏品的來歷。這本書幫助觀眾反思博物館中受人尊敬、崇拜的物件,揭示其隱藏的歷史,引導我們發掘、辯論與正視,來促進一個更加尊重、全面及公平的博物館。」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博物館不是一個客觀而中立的場所──覺察並面對這件事,是讓博物館當代意義往 前走的關鍵。」     劉惠媛|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讀藝術的故事看文明的發展史,博物館是世界劇場,理想與現實共治。」     cheap|Youtuber   前幾年來台灣展覽的圖坦卡門,當時我看到許多家長帶著孩子排隊,並

難掩興奮之情,當時我與這些人一樣,覺得能在台灣看到這種國際級的展覽,實在是十分幸運,但看了展覽後有些失望,內容實在太過表面,甚至有點譁眾取寵,相較於看到木乃伊感到興奮,我覺得應該更深層的去了解或是教育孩子,木乃伊背後殖民掠奪的故事,或是古埃及人他們對於生活、文化和死後世界的態度,而不是表面華麗的木乃伊而已,另一方面,博物館一直被認為是基於服務社會,向大眾開放,是教育、研究、寓教於樂的好場所,但實際上一些博物館也是文化滅絕的幫兇,對於全人類的文明遺產,有著不可抹滅的傷害,這些背後的故事,本書都將為我們娓娓道來。

英國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2:53) ▶ 1938-JUN. 01 超人首部漫畫 / 《#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

(00:11:26) ▶ 1953-JUM. 02 伊莉莎白二世登基 / 《#王冠》The Crown

(00:36:26) ▶ 1839-JUN. 03 虎門銷煙 / 《#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

(01:06:03) ▶ 1989-JUN. 04 天安門事件 / 《#頤和園》Summer Palace

(01:31:33) ▶ 1967-JUN. 05 六日戰爭 / 《#情書戰場》Pour Sacha

(01:51:23) ▶ 1944-JUN. 06 諾曼第登陸 /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02:08:23) ▶ 1895-JUN. 07 日軍佔領臺灣 / 《#一八九五》Blue Brave: The Legend of Formosa in 1895

(02:32:18) 結語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6/1~6/7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MBtleciF6Ks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pe3znzp8r8408904dd7s2dn/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38-JUN. 01 超人首部漫畫 / 《#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

至今已有82年歷史的經典漫畫角色-超人,在1938年6月1日《動作漫畫》第一集中初次登場,是美國漫畫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這本漫畫在當年售價10分美金,在2011年eBay上以210萬美金的價格拍賣,最終落槌價320萬美金的天價。
.

▶ 1953-JUM. 02 伊莉莎白二世登基 / 《#王冠》The Crown

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1953年6月2日繼承父親喬治六世的王位,於西敏寺加冕登基。至今已統治68年,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最久,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年長的國家元首。
.


▶ 1839-JUN. 03 虎門銷煙 / 《#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

1839年6月3日,清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來到廣東查緝鴉片,嚴格實施禁菸令,封鎖廣東的鴉片煙商,嚴逞走私;他扣押了將近兩萬箱鴉片,並在虎門挖了三個大坑進行銷燬,規模之大,歷時22日才銷燬完畢,史稱「虎門銷煙」。
.


▶ 1989-JUN. 04 天安門事件 / 《#頤和園》Summer Palace

六四這兩個在中國只能知道卻又不能說的數字,相信每年到了這一天都會再度被提及;其實,事件並不複雜,但複雜的總是人心。1989年6月,學生群眾自發性地聚集在天安門廣場,悼念已逝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最終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流血衝突。
.


▶ 1967-JUN. 05 六日戰爭 / 《#情書戰場》Pour Sacha

你能夠想像,一個小國在六天之內打趴了三個大國,如果繼續打還有可能滅掉其中一個國家嗎?以色列在1967年6月,辦到了這件事。二戰後的猶太人,在聯合國的幫助下於巴勒斯坦土地上建國,引發周邊阿拉伯國家的不滿,陸續發生大大小小的衝突。
.


▶ 1944-JUN. 06 諾曼第登陸 /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就在76年前的今天發生,將近300萬的盟軍官兵橫渡英吉利海峽來到法國諾曼第登陸,與控制該地區的納粹德國軍隊展開激烈戰鬥;縱使盟軍反攻行動最終取得勝利,但同時也付出相當慘痛的代價。
.


▶ 1895-JUN. 07 日軍佔領臺灣 / 《#一八九五》Blue Brave: The Legend of Formosa in 1895

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廷割讓,日軍派軍登陸台灣引發了「臺灣民主國」以及「乙未戰爭」。這場乙未戰爭,不論是日方還是臺灣民兵或平民接付出慘痛代價,也讓日方在日後建立了強力的民政機關與現代化的殖民政府制度。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再探莎士比亞歷史劇《亨利六世》的王權

為了解決英國歷史的問題,作者郭泓鑫 這樣論述:

本論文檢視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三部曲中為英格蘭君王亨利六世所刻畫的君王意象。自英國文藝復興以來,莎士比亞的浪漫喜劇和悲劇深受劇作家、讀者、學者和戲劇創作者的喜愛。然而,在他的十一部英國歷史劇中,《亨利六世》相對較少受到關注。因此,本論文目的旨在探討莎士比亞為亨利六世所刻畫出的君王意象之目的與方法。 本論文申論,莎士比亞在《亨利六世》三部曲中,分別從愛德華・霍爾及拉斐爾·霍林斯赫德二位編年史家所撰寫之史記取材,以戲劇性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現亨利六世統治時期分崩離析的宮廷,藉此凸顯亨利的美德和虔信。本文將透過四個章節審視莎士比亞筆下亨利六世的君主形象。第一章著重在劇本中君王亨

利六世的「真」與「善」,目的為了再現莎士比亞為喚醒人們對幼主亨利的憐憫心所勾勒出的仁君形象。第二章探討莎士比亞如何透過描繪亨利六世為上帝之子來強調宮廷所面臨的道德危機。第三章再細讀文本,分析莎士比亞如何在三部曲中藉由將亨利刻畫為「政治局外人」來觀察宮廷中的腐敗與亂象。末章循著亨利六世在莎士比亞歷史劇的足跡,嘗試剖析莎翁筆下亨利六世的新面貌。本論文藉由這四個章節,主張莎士比亞藉由戲劇手法重塑並鞏固了亨利六世的德性、人性、虔信和仁慈的君主形象。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In These, We Believe:烏克蘭為全世界捍衛的信念、勇氣和價值

為了解決英國歷史的問題,作者VolodymyrZelenskyy 這樣論述:

我的一生都在盡我所能,為烏克蘭人民帶來歡笑,那曾經是我的使命。 如今我會盡我所能,至少讓烏克蘭人民不再哭泣。 ──澤倫斯基     1     2015年,當澤倫斯基還是一名演員的時候,他的團隊製作、播出的政治喜劇《人民公僕》在烏克蘭大受歡迎。     劇中描述澤倫斯基飾演的中學歷史教師誤打誤撞當選總統後,拒絕與寡頭、貪官合作,大力懲治貪腐以及其間發生的各種趣事。     其後,澤倫斯基的人氣和聲望越來越高,逐漸有聲音促使他從政,到2018年下半年出現高潮,當年 12月31日夜,澤倫斯基正式聲明參加選舉。     澤倫斯基在內政上,主張提高政治透明度、縮短任期限制、讓更多普通人參與政治;在

外交上,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但表示這需要全民公投授權。     澤倫斯基還表示,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談判協商領土、地位等問題。他打算勸說俄羅斯將克里米亞歸還烏克蘭,結束烏克蘭東部的戰爭。     2019年4月,經過兩輪投票後,澤倫斯基當選烏克蘭總統,以73.22%的得票率刷新了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紀錄。當年5月20日,澤倫斯基宣誓就任總統。     總統就職演說的最後結語,他說:「我一生都在竭盡全力讓烏克蘭人發笑。那是我的使命。現在我將盡我所能,讓烏克蘭人至少不再哭泣。」預言了他三年後會讓全世界人看到的事情。     2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普丁根本就沒把澤倫斯基

這個出身演員的貌似奶油小生放在眼裡,發動了戰爭。世界各國少有人看好澤倫斯基能挺得住風暴,美國也在第一時間提供他逃亡協助。    但澤倫斯基實踐了他就任演說的承諾,率領烏克蘭人奮起,打出了讓全世界驚奇的衛土戰爭。     在戰火中,透過一次次演講,他讓世人看到:     他曾經被饑笑為演員嘩眾取寵的口號,如何轉化為激勵國人的嘹亮號角;   他機智風趣的對白,如何轉化為在國際上合縱連橫的謀略。   今天,全世界都在注視烏克蘭在發生的事。   有人看到烏克蘭在為自己的存亡而戰;有人看到烏克蘭在為整個西方的和平而戰。     然而,如果我們深入觀察,會發現:這場戰爭真正的戰場,不在陸地、海洋或天

空,而在人的心智和意識;真正的武器,不在飛彈或戰機,而是信心、勇氣,和智慧。     所以,烏克蘭一直是在為全世界的人而戰,在為全世界的人敲響警鐘,喚醒其他同樣也面對入侵威脅的國家奮起,幫助每一個人體認到世界一體,無人能在戰火中自保其身。     澤倫斯基不只是烏克蘭的總統,也是所有這些力量的代表,傳達所有這些訊息的焦點。而他的演講,也一直是焦點中的核心。     3.     2022年8月,隨著臺灣海峽風雲終於一如世界各國的預期,變得更加險惡,澤倫斯基親自也說:「臺灣即將是下一個」,大塊文化將在9月出版《澤倫斯基:我如此相信》。     這本書的構想,是由大塊文化發動,向烏克蘭總統府提出申

請,得到同意後由烏克蘭國營最大網路平台Yakaboo 共同策劃出版。     全書的特色如下:     1) 從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和之後,澤倫斯基超過180場演講中精選50場演講,包含對國內的、對國際的;對相隣國家的,對距離遙遠國家的;對西方社會的,對亞洲的;對國家領導人的、對企業領袖的、對學生的、對藝術與文化人的。     全面但精要地呈現澤倫斯基和烏克蘭堅強抵抗侵略的意志、謀略和方法。     2) 由哈佛政治學博士尹麗喬解讀澤倫斯基50篇演講的策略、關聯,以及對臺灣的參考意義。     此外,由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說明出版的源起,訪問烏克蘭民間人士,整合澤倫斯基人格特質、崛起過程、戰爭爆

發後的影響力,以及烏克蘭抗敵過程中的借鏡。     3) 澤倫斯基50篇演講每篇也都有背景簡介。     我們希望這本書有助於每一個關心時勢與國家命運的人都能體會到如何整合彼此的信心、勇氣,和智慧的力量。   本書特色     ● 在全球關切臺灣與烏克蘭聯同命運的焦點下,第一本由臺灣和烏克蘭共同企劃出版的澤倫斯基著作。     ● 從澤倫斯基超過180篇演講中,精選50篇最具代表性的傳達烏克蘭人的英勇、戰略、團結,和信心。以導讀、各篇演講背景,解說臺灣讀者可以汲取的參考價值。     ● 關心時勢與國家命運的人必讀!關心演講與說話的讀者也必讀!

W.事件-以科學研究、新聞媒體及司法判決的角 度看待同性關係

為了解決英國歷史的問題,作者鐘文希 這樣論述:

本篇論文主要透過法蘭克福行政法院(LG Frankfurt a.M.)的兩次判決以及《明鏡》(Der Spiegel)、《每日鏡報》(Der Tagesspigel)、《衛報》(Guardian)三家媒體記者來探討著名英國歷史學家安娜·哈伊科瓦(Anna Hájková)於1945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因其於多次公開演講及研究論文中提及猶太女囚犯(W.)與集中營監管者安妮麗莎·科爾曼(Anneliese Kohlmann)之間有同性戀之關係,但她卻未對此說法提出任何證據。此事件已牽涉到《基本法》的第五條第三項(Hájková)以及第五條第一項(W.),法蘭克福行政法院(LG Frankfurt

a.M.)對此將安娜·哈伊科瓦(Hájková)判處停職,德國媒體也對此事件進行報導。本論文研究方法主要著重於法律,次為媒體評論。筆者首先於論文中解釋法律的專業術語,接著描述此事件歷史背景,以及相關人士於集中營中的互動、接觸,之後於第四章節與第五章節描述安娜·哈伊科瓦(Hájková)的研究論文。此外,也將探討何謂好的研究與壞的研究,並於第二章節說明媒體報導須在符合法律規範中陳述事實,並且保持中立立場。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筆者最終認為《明鏡》報導立場並非中立,且其中也不包含最終的法律判決,而《每日鏡報》報導所陳述的事實並非完全正確,且有隱瞞重要事件。最後,《衛報》的報導則是採取W.之立場,但並非

完全偏袒,其媒體有陳述雙方所發表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