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寫的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花蓮縣文化局推動羅浮宮計畫將建柏拉圖圖書館 - 中時新聞網也說明:花蓮縣文化局 提出「山海薈萃.攜手領航.開創花蓮總圖新紀元」計畫案,爭取到全國最高圖書館3億元改建補助費,未來,花蓮文化園區將設法推動「羅浮宮 ...

國立成功大學 考古學研究所 鍾國風所指導 許靜慧的 日本豐田移民村的物質消費與社會群體 (2020),提出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豐田移民村、物質消費、社會群體、近現代考古學、殖民地考古學。

而第二篇論文環球科技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王憲斌、葉燉烟所指導 林沛琪的 從太巴塱部落傳統巫師祭儀到乩童儀式的演變過程探討 (2020),提出因為有 太巴塱部落阿美族、巫師、乩童、信仰的重點而找出了 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花蓮縣衛生局則補充:110-12-20花蓮縣AZ、BNT及流感疫苗外展接種站-12/25(六)吉安場、遠百場、壽豐場相關 ... 110-12-02花蓮縣13鄉鎮市衛生所實名制口罩代售時間表(110/12/01-110/12/31).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

為了解決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 這樣論述:

  政府砸大錢辦活動、蓋蚊子館,民眾得到了什麼?  當增加人潮、錢潮變成文化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的文化會走向何方?  誰的文化?誰的記憶?誰的歷史?  誰在文化產業化中獲利?誰又被犧牲?   9篇台灣在地經驗,9種視野與觀點  文創發展狂潮下,最深刻的反省與批判   「文化」是發展的還魂丹?   近十餘年來,有個遍及全球、日漸興盛的趨勢,嘗試以各種「文化」之名,開啟城市與區域「再發展」或「再生」的新契機。   但文化不僅是商機或美學行銷手法,還有著多種詮釋可能,牽涉了社會群體的記憶、認同、意義和生活方式,以及因此引發的爭議。即使官方、業界和大眾都寄望文化是門好生意,期許文化產業的榮景,

文化卻不是那麼容易被馴服,溫馴地成為地域發展的穩定驅動力。   本書通過對於台灣各地實際案例的分析,檢視橫跨於文化領導權、文化經濟、文化抗爭之間的文化治理場域,並且格外關注文化治理策略如何成為地域發展的重要推力,從而開啟了多方勢力角逐的空間政治。 本書特色  關於「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既是以文化作為治理的對象,更是通過文化來治理,達成狹義文化以外的政經社會效果。   因此,文化治理可能涵蓋了各級政府的藝文、教育和媒體政策,牽涉歷史保存、鄉土教學、地方文史、戲曲活動、客家節慶等的規劃與補助,也包含了以文化、歷史或認同之名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以及鞏固政權正當性的各種措施。   於是,文化治理與

文化領導權、文化政策、文化經濟暨文化產業,乃至於文化政治,甚至是文化抵抗,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使用文化治理一詞來稱呼這個龐雜且漸受重視的領域,則是為了涵蓋跨越公私部門的治理機制或執行網絡,並呼應法國學者傅柯所指點的,集體人口及個別主體之行為引導與知識和技術介入,   展開一個專注於權力關係、主體塑造,以及文化之政經效用的研究領域。 作者簡介 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陳羿伶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現職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媒體公關。曾任職地方政府文化局及立法院國會助理,關心文化治理、都市發展等議題。 李素月   世新大學社會發

展研究所碩士。現職宜蘭縣史館約聘編審,研究興趣為文化研究、地方史,近期投入宜蘭女性史料採集、女性口述歷史與婦女史研究。 蘇育賢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曾擔任台北市立圖書館館員,現任台南市政府社會局社工督導,負責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督導業務。 李秉霖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廣泛涉獵歷史、文學、音樂等諸領域,然缺乏毅力以至無一專精,現居新北市八里區從事不動產相關行業。 李家儀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於科技業打滾。嗜閱讀,愛運動,敗科技,好批判。 趙珮伶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研究助理、高職教師,以及第三部門研發專員。研究所畢業後就從憤青變成糞青,目前

專注於如何肅清體內憤青血液,汲汲營營於就業市場中尋找自我定位,糊一口飯吃。 郭芷余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蘋果日報法庭中心記者。關心司法與社會脈動的結合,也關心文化治理、都市觀光發展等議題。 程彩倫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現職:成天漫遊的不負責媽媽。終身職志:晴耕雨讀的瑜伽人。 張立本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目前攻讀博士中。關心都市社會運動、都市更新與社會住宅。作者的後續思考參見:〈寶藏巖的前世今生:從無名違建到國際藝術村〉收於《人籟》,2011 年 10 月號;〈曲扭的鏡子〉收於《文化研究月報》,2011 年 11 月。122 期。

日本豐田移民村的物質消費與社會群體

為了解決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許靜慧 這樣論述:

近現代考古學屬於歷史考古學的範疇之一,相較於早期歷史時期,近現代所包含的時間尺度泛指19至20世紀的近代與現代,關注對象為近現代的物質文化。日治時期,為了因應殖民政策與商業利益,陸續在臺灣建立私營與官營日本移民村,日本人有計畫地在殖民地塑造出農業移民社會,形成當時僅有日本移民可以居住的新聚落。將空間尺度聚焦在花蓮「豐田移民村」,時間凝視於建村之初的西元1913年至西元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從近現代考古學研究關注的物質文化著手。在純粹的日本農業移民村裡,來自日本母國鄉下的農民,以及醫生、軍警、教師和官吏等特殊身份並存。移民村內部人群差異與消費能否體現於歷史陶瓷器、玻璃等生活器皿,從近現代遺物

探討日本移民村中的物質消費與社會群體。

從太巴塱部落傳統巫師祭儀到乩童儀式的演變過程探討

為了解決花蓮縣文化局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林沛琪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探討太巴塱部落傳統巫師祭儀信仰演變乩童儀式過程,隨著時代演進接受不同信仰,所帶來的社會衝擊與結果。另外觀察,外來宗教及漢人移入下廟宇興建,阿美族sikawasay(巫師)、傳統歲時祭儀、佛、道、基督教等,包容性強,探討如何將原有儀式改變成另一種新儀式解決,並且加以紀錄太巴塱部落族人對新興信仰儀式接收度。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族群最大的部落之一,也發覺部落有些是部落阿美族人創建的道教廟宇,觀察這樣的特殊情況鮮少有這一方面的研究。 由於參與觀察地點在自己部落族人與親人,所以本研究先透過幾次開放性的訪談,大致了解太巴塱部落信仰的情況,文獻與訪談相配合,了解神明信仰的重要性,然後透過半開

放性的訪談,了解部落信仰組織運作與傳承等,進而鎖定幾位訪談對象:三位乩童(乩童世家)、三位巫師(資深巫師一位、習巫二位)、三位服事人員及二位信眾,統整蒐集資料出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信仰轉變的現況與瓶頸,來呈現研究內容的結論。 以太巴塱阿美族人巫師祭儀信仰演變發展,敘述其傳統信仰發展史與漢人民間信仰間之互動情形,研究其歷史演變過程產生多元信仰現象。為能具體呈現這篇研究內容與討論,首先訪談重點為早期傳統巫師祭儀的口述傳說,及有關歲時祭儀禁忌及儀式過程運用;其二,新興乩童儀式移入信仰轉變對部落生活的影響;其三,以太巴塱部落文獻為基礎,蒐集傳統信仰變化相關文獻紀載,外來宗教信仰傳入有取代的趨勢,但還

能相互融合。訪談對象有所選擇,即使是同一地方生活的族人,也會因為社會背景與空間記憶,產生不同的信仰觀點。 本研究希望能從結論給予人們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太巴塱部落傳統巫師信仰和乩童信仰的轉變,以作為後人研究素材,期能更深度的了解社會環境的轉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