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生活的實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簡樸生活的實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蘭辛.潔伊寫的 簡樸生活的實踐:從丟東西開始的豐富人生 和邱詠婷的 空凍:空間的生與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愛學網播放影片也說明:這類減少資源浪費的行為不只是為環境著想,所推崇的 簡樸生活 也跟愛護地球有直接的關係。 觀看次數:2,657. 選擇影片章節播放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果 和五南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顏美娟博士所指導 葉桂君的 陳冠學自然書寫研究 (2011),提出簡樸生活的實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陳冠學、自然書寫、散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班 陳貞吟教授所指導 陳守金的 王家祥及其散文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王家祥、自然寫作、文明荒野、散文的重點而找出了 簡樸生活的實踐的解答。

最後網站極簡生活對我從事創意工作的幫助 - Lucie Liu則補充:我可以欣賞它,但不必擁有它。 上面這句至理名言,來自相關書籍中,我最喜歡的一本——《簡樸生活的實踐》,推薦對極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簡樸生活的實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簡樸生活的實踐:從丟東西開始的豐富人生

為了解決簡樸生活的實踐的問題,作者法蘭辛.潔伊 這樣論述:

「這本書我一直都看不完,因為每看幾頁,就會忍不住起身來整理屋子。」   空白的同義詞不是匱乏,是自由發展的無限可能;   丟棄不是失去,而是收復被物品佔據的空間。   ★ 席捲全美的極簡狂潮,熱銷超過15萬冊   ★ 美國「極簡女神」啟發人心的非凡之作   ★ Amazon讀者評價4.5顆星   ★ 出售巴西、西班牙、荷蘭、波蘭等十七國版權,眾多人的生活從丟東西開始重新豐富   ★ Amazon年度最佳圖書、居家庭園類書籍第一名   從今天起,花點時間跟家裡的東西說說話,   問:「當初你是怎麼進入我的生活的?   如果沒有你,生活會不會更好?」   如果那幅畫已經不再感動你,送走吧。

  如果衝浪已不再激起你的熱情,跟衝浪板再會吧。   如果那臺功能強大的食物調理機你從來不用,就讓它自由吧。   重新開始!只和真正有用、美麗和有感情的物品一起生活,   「丟東西」不是讓家裡「空無一物」,   而是收復我們的空間,恢復居住環境的功用和潛能,   從物品手中奪回生活的主控權,   不再為了追逐物慾、整理和維修物品而忙得昏頭轉向。   清空那些佔據空間的雜物,也清空讓自己停滯不前的阻礙。   你的人生應該透過行動和體驗來實踐,   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沒想到精簡術看起來這麼簡單,卻這麼好用!   每個步驟都是有意義的,真正讀過之後才之其中奧妙!」   S──重新

開始(Start over)   T──垃圾、寶貝或轉送(Trash, Treasure, or Transfer)   R──每件物品存在的理由(Reason for each item)   E──各就其位(Everything in its place)   A──淨空平面空間(All surfaces clear)   M──設置模組(Modules)   L──設限(Limits)   I──一進一出(If one comes in, one goes out)   N──縮減(Narrow down)   E──天天保持(Everyday maintenance)   跟著極簡女

神,從客廳、臥室、衣櫃到浴廁,   一個一個房間整理,不讓房間被雜物堆積,找回家中每個空間的原有功能。   來自眾多讀者內心的廻響,   極簡女神的十大精簡術瞬間改變我的人生: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我的屋子和我的婚姻,讓一切變得清新而令人放鬆。這是你書架上必備的一本書……。」──N. W. Nation   「一個人如果想增強自己的能量,清除雜物是首要之務,一旦你開始這樣做,許許多多的事情就會從那個當下開始轉變。我常常懷疑,如果我沒有讀這本書,我會過著怎樣的日子。極簡主義小姐,謝謝妳觸動了這麼多人的生命。」──Power Up Life Coaching   「這本書對我非常有

用!作者教你如何重新思考你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它讓我對自己曾緊抓不放的東西放手。你會用全新的視角理解那堆雜物對你身心靈有怎樣的影響。」──Patricia Chaosky   「這本書充滿了各種清除雜物、簡化生活的實用建議,但我最喜歡的是它給了我源源不絕的動力,促使我堅持不懈地對付生活中多餘的東西。」──J. Miller   ★ CNN、BBC、《今日》、《芝加哥論壇報》、《衛報》、《金融時報》、《富比世》、《哈芬登郵報》、《OZ博士好生活》等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作者簡介 法蘭辛.潔伊   又被稱為「極簡主義小姐」,她的個人網站(www.missminimalist.com)提供

收納整理的建議、分享極簡生活的體驗,散播「少」的喜悅。這網站也累積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讀者。   法蘭辛幫助過數十萬人去除家中雜亂,用簡單有效的精簡十步驟簡化他們的生活。她的極簡主張廣受各大媒體專題報導,包括CNN、BBC、《NBC今日》(NBC Today)、《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衛報》(The Guardian)、《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富比世》(Forbes)、《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OZ博士好生活》(Dr. Oz The Good Life)等。   目前住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專職譯者十六年,近期的譯作包括《演算法統治世界》、《大和魂》、《印度廚房》、《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血色的旅途》;日文譯作有《日本農家的季節家常味》以及《從零開始的都市狩獵採集生活》。 前言 第一部 極簡哲學 1. 認清東西的本質 2. 你擁有什麼不代表你是誰 3. 東西少一點,壓力也少一點 4. 少了點東西,多了些自由 5. 放下對物品的執著 6. 好好把關 7. 敞開雙臂迎接空間 8. 以欣賞取代擁有 9. 知足的喜悅 10. 簡單度日   第二部 精簡術 11. 重新開始 12. 垃圾、寶貝或轉送 13. 每件物品存在的理由 14.

各就其位 15. 淨空平面空間 16. 設置模組 17. 設限 18. 一進一出 19. 縮減 20. 天天保持   第三部 一個一個房間來 21. 客廳 22. 臥室 23. 衣櫃 24. 書房 25. 廚房和餐廳 26. 浴廁 27. 儲藏室 28. 禮物、遺物和紀念品   第四部 生活方式 29. 零雜物的一家人 30. 更大的善   結論 謝詞 關於作者 前言   如果我說,東西愈少、人愈快樂,你會怎麼想?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奇怪?那是因為每一天我們所到之處,都會接收到幾千個與此說法相反的訊息:買這個,你會更漂亮;擁有那個,你會更成功;有了它,你的幸福無上限。   於是我們就買了

一堆有的沒的。這下子我們一定心滿意足了吧?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並沒有」,而且恰恰相反,因為大多數的東西及其空洞的承諾,正慢慢吸乾我們口袋裡的錢、美好的親情和友情,還有生命的喜悅。   你是否曾經環視家中所有買來、繼承和受贈的東西,然後感到不知所措而非喜不自勝?你是否被卡債壓得喘不過氣,卻幾乎想不起來那些錢當初究竟用來買了什麼?你是否曾暗自祈禱一陣強風把家中的雜物全都吹走,讓你有機會重新開始?如果是,極簡主義的生活將是你的救贖。   首先,把「極簡主義」拉回現實來看。這個名詞似乎帶有令人肅然起敬的菁英氣息,因為它常和價值數百萬美元、屋內只有三件家具的時髦閣樓連結在一塊,讓人腦海中浮現簡約冷調的

內裝,水泥地和反光的白色檯面,聽起來就是很樸素、嚴肅且無趣,在我們被孩子、寵物、嗜好、垃圾郵件和髒衣服填滿的生活中,怎麼有它存在的餘地。   大部分的人聽見「極簡主義」就會想到「空無一物」,可惜「空無一物」並不太吸引人,通常與失去、被剝奪和匱乏聯想在一起,但是換個角度看「空無一物」,思考它代表什麼,而不是它沒有什麼,你看到的會是「空間」。空間!沒錯,更多可利用的空間!櫥櫃的空間、車庫的空間、行事曆的空間,思考、玩耍、創意的空間,以及和家人共享歡樂的空間……這就是極簡主義的美好。   這麼想吧。容器在空的時候最有利用價值,杯子裡的咖啡沒喝完,就無法享用新鮮現磨的咖啡;殘花塞滿瓶子,就裝不下園

中現採的花朵。同樣的,家就像每天生活的容器,當它塞滿雜物,我們的心靈也淪為物質的附庸,不再有時間、精力和空間體驗新事物,有種無法盡情伸展、表現自我的束縛感。   做個極簡主義者,就是掌控自己擁有的東西,收復我們的空間,恢復家的功用和潛能,把家改造成空氣流通的開放容器,來盛裝生命的真義。脫離雜物的宰制而宣告獨立,真是一整個舒暢啊!   這聽起來很棒,但是該怎麼做呢?要從哪裡下手?本書跟所有其他整理收納的書有何不同?答案是,本書不是叫你買昂貴的容器或收納組,然後把東西從這裡搬到那裡,而是教你打從一開始就減少你必須處理的東西。你也無需回答問題、製作清單,或填寫表格,畢竟誰有那種閒工夫啊?書中也不

會有幾十個關於別人如何整理廢物的案例,此處的重點在於你自己。   我們會從建立極簡主義的思維模式開始。別擔心,這不難!只是要你思考,清除雜物後的生活有哪些收穫和好處,好讓你有動力面對奶奶遺留的舊瓷器,我們將學會看待物品的本質,降低它對我們的挾制力,發現「恰好」滿足所需的生活賦予我們的自由。書中甚至會來點哲理,思索「極簡主義」這位新朋友如何豐富你我的生命,為世界帶來好的改變。   清除雜物好比節食,可以隨時開始。清點擁有的物品就像計算卡洛里,可以「餓肚子」以求速效,然而,到頭來卻往往因為物極必反,導致瘋狂吃喝,最後又回到原點。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態度和習慣,就好比從吃肉和馬鈴薯改成地中海飲食。

培養極簡主義者的心態,將會改變我們對待所有物的方式,和如何決定將哪些物品帶進自己的生活中,這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下定決心,從今而後要過嶄新美好的生活。   從心理面暖身後,我們將學習「精簡術」(STREAMLINE method)──清除家中雜物且不復亂的十個最有效的技巧。這是重頭戲!每個抽屜、櫥櫃和房間將有全新的開始,確保每件物品對這個家都有正面的貢獻,我們將指定適當的擺放位置,並設限以防止失控。我們將持續減少家中的東西,同時建立制度以確保不故態復萌,有了這些技巧,我們將可以永遠征服雜物!   家中每個區域都各有難處,因此我們將以房間為單位,逐一探討每個房間特有的處理方式。我們會

先從客廳開始,把它打造成家人休閒的彈性動態空間;我們將論辯每件家具的優點,提供處理每本書、遊戲和手工藝材料的方法。接著我們會來到臥室,清掉多餘的東西,為倦怠的心創造寧靜的綠洲,目標是:使臥室成為撫慰心靈、恢復活力的清新空間。   由於很多人為衣櫃塞爆而感到苦惱,我們將以一整章探討衣服的問題。(我保證,你只需要目前衣服的一小部分,照樣能穿得光鮮亮麗。)一旦上手後,我們將主攻書房中成堆的文件,把洪水般湧入的文件減少成涓涓細流,如此一來,即使是最凌亂的工作空間,都可以被極簡主義的巧手所馴服。   接下來把眼光轉向廚房。我們將進行鍋碗瓢盆減量,見證乾淨的流理臺和簡單的鍋具,如何讓我們的廚藝更加精進

。之後,稍事休息去一下洗手間,順便淘汰不要的東西,創造有如芳療會館般的時尚氛圍,我們甚至將簡化每天梳妝的程序,用最少的物品照樣能把門面打理得美麗動人。   當然,地下室、閣樓、儲物櫃跟車庫也不能忘,那裡的東西雖然不在視線所及之處,但可不能就此不管。清空儲藏空間,雜物將無所遁形,我們還會提到禮物、遺物和紀念品,看看這些小玩意是怎麼溜進生活中,並且運用創意來處理它們。   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其他人呢?說到雜物,家人可不能置身事外,我們將探索幾個方法,來處理家人的東西,讓他們成為清除雜物過程中的好夥伴。無論你是否正在為嬰兒用品、幼兒玩具或青少年雜物發愁,書中都會針對不同年齡層提供建議,我們甚至將

學會如何引導缺乏意願的配偶或伴侶走上極簡的道路。   最後,我們將討論,成為極簡主義者如何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地球公民,將地球豐富的資源留給後世子孫。我們將一窺消費選擇的具體影響,檢視所買的物品讓人類和環境付出多大的代價,了解輕快優雅的在地球上生活有多深遠的好處。最棒的部分是,我們將發現,省下櫃子的空間竟然能幫助拯救世界。   準備好跟雜物永遠說掰掰了嗎?翻到下一頁,那是你極簡哲學的第一帖藥。再過幾分鐘,你將朝向更簡單、更有效率,且更安詳寧靜的生活邁進。 7、敞開雙臂迎接空間 希望你喜歡名言,因為我要用另一句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名言,做為這章的開場白:「音樂是音符與音符之間的空白。」作曲家德布

希(Claude Debussy)的這句話,我將之詮釋為:美需要某種程度的留白,才得以被領略,否則將只是混亂與不和諧。 為了切合本書的目的,我們把上述觀念套在極簡主義上,就成了:「生活是物品與物品之間的空白。」雜物太多會遏制我們的創造力,還會讓生活失去和諧。相反的,我們所擁有的空間愈多,就愈能過著美好、和諧的生活。 空間不是一切,真的不是,只不過我們想要擁有的空間似乎永遠不嫌多。缺少空間讓我們愁眉苦臉,甚至願意不惜一切讓屋子、櫥櫃和車庫有更多空間。還記得過去曾經擁有的空間大多了,而它的消失令人憂心。我們環視四周,滿腹狐疑:「我們的空間都到哪裡去了?」 還記得第一天搬進新家時的美好,哇!好寬敞的

空間啊!只是,發生了什麼事?現在的屋子和記憶中的模樣,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其實,空間一直都在,就留在我們當初離開它的原處。改變的不是空間,而是我們心中的優先順位,我們太關注物品而完全忘卻了空間,沒有體認到物品和空間是互斥的──每搬一樣新東西進屋子,我們就失去一點空間。因此,問題出在我們重視物品勝過空間。 幸好,失去空間很容易,想收復空間也一樣簡單。把某樣東西丟掉,嘿嘿,空間就回來啦!再丟掉一樣東西,然後,更多的空間收復了!很快的,這裡一點、那裡一點的小空間累積成一大片空間,這下子我們又可以自在走動了!好好善用所有失而復得的空間,快樂地跳支舞吧! 我們必須牢記的是(這件事太容易被忘記),我們能擁有

的東西數量,受限於容納這些物品的空間有多大。不論你多費力塞、壓、擠、拉,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你可以把東西封進「神奇」真空袋,但終究要找地方放這些袋子。所以,如果你住在一間小公寓,或者家中沒有很多櫥櫃,你就不能把一大堆東西帶進家裡。這沒得商量。

簡樸生活的實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年準備離開台東前一晚,製作人Pierre先生說想再看看池上伯朗大道旁的稻田美景,用空拍機紀錄特屬於台灣東海岸縱谷上,擁有開闊水稻與遠山都蘭山相互映襯的壯闊畫面。隔日一早就委託一日導遊,兼我們的專屬司機《陳董》一起動身出發。臨時想到,既然是從市區台東食冊出發前往池上,一路就必定會經過鹿野,那麼當然該去拜訪好朋友光松位於龍田的民宿。

在同趟台東旅程裡,其實光松也特地到了食冊Café書店參加「來吃我的麵包」活動。讀過我在2018年寫過的文章,果我或許知道他已是一位專業柴燒爐PIZZA與麵包專家,印象中他曾談起在還沒決定回到家鄉台東定居前,在台北的時期也曾經在烘焙坊工作過好長一段時間,回到台東鹿野的龍田鄉,算是自己將對生活期許、工作與嗜同時能陪伴家人等諸多元素收攏在一起,徹底實踐鄉居與工作兼具的行動派吧!

不能跟他說熟識,因為也才見過幾次面,且每回與他見面的印象,總是環繞在食物上投,都是自己去打擾他,吃他的喝他的。這對於Pierre先生而言很不可思議,因為台灣人永遠刻印著好客DNA,那怕前10分鐘才說要來找你,我們都會客氣請人家進門來坐坐,在注重隱私與個人時間安排的加拿大,這種行為就是「唐突、沒禮貌、干擾人家的生活步調」,絕對不會是受歡迎的。

話說2年前的一個下雨天,一群人在「樹舍」聊到意猶未盡,突然光松與夫人提議要帶我們去一處秘密基地,是一間通常需要提前幾天訂位的在地餐廳。這餐廳很特別但外表卻是平凡無奇,絕對是一般人從路邊開車經過,就默默錯過的位置,毫不起眼的安排在一排平凡磚瓦房之間,唯一稍稍能猜出可能是一間餐廳的蛛絲馬跡,就是擺在門前入口旁,一座推測是烤雞專用,火舌竄出轟轟作響的高溫爐座,高手永遠都是在民間似乎已成定律,這間陳設簡樸,食材純淨自然的野菜餐廳,讓我頭一回見識到幾種從未見過,或沒想到可以拿來以清甜雞湯川燙,就能直接入菜的佳餚。
繼續閱讀:https://www.briancuisine.com/?p=11335

台東樹舍FB:https://www.facebook.com/168TREEINN
台東食冊Café書店:https://www.facebook.com/diningbooks

★ 每月定額贊助計畫:https://goo.gl/yWSqdJ

陳冠學自然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簡樸生活的實踐的問題,作者葉桂君 這樣論述:

摘 要八○年代初期,有感於自然生態被無情的殘害,以自然環境為題材的作品陸續出現。陳冠學用詩人敏銳的雙眼,樸實凝鍊的筆法,描寫鄉野逸趣與生命哲理,捕捉美麗大地所孕育的各種美感,是臺灣「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的開路先鋒。本論文期能研究陳冠學的自然書寫歷程、自然書寫的內涵與表現技巧。 第一章 緒論:說明選擇陳冠學自然書寫為研究主題的動機與目的,界定本論文研究的範圍以及所採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臺灣自然書寫的發展背景與陳冠學自然書寫歷程:闡述台灣自然書寫的發展背景與影響因素,並以臺灣自然書寫的發展歷程與影響陳冠學「自然書寫」的創作背景、自然書寫的歷程等重要因素相

對映。  第三章 陳冠學自然書寫內涵:本章謹以陳冠學「自然書寫」的內涵,分詩性的田園美感、人文關懷的思想、田園生活的紀實、簡樸生活的實踐、鄉土情懷的展現來探討箇中恬淡怡人的文學滋味。 第四章 陳冠學自然書寫的表現技巧:陳冠學藉著他的細膩筆法以及他不著痕跡、自然流露的藝術技巧,箝入讀者心海裡,令人回味無窮。本章逐節來透究陳冠學在「自然書寫」的藝術之美。 第五章 陳冠學自然書寫的特色與地位:本章以陳冠學將理性的自然知識與感性的文學筆觸融合的一大特色為要點,概分「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重建土地倫理」、「美的文學涵養」;也探討陳冠學在自然書寫的地位以及對後進的影響方向。

第六章 結論:陳冠學以「觀察入微、融入真情」為其自然書寫特色,從內涵上、在表現技巧上及陳冠學自然書寫的評價,以及筆者研究本論文的心得及陳冠學在自然書寫的深遠影響來作為本論文的總結。

空凍:空間的生與死

為了解決簡樸生活的實踐的問題,作者邱詠婷 這樣論述:

  心理需要地理的歸屬,這是現代人普遍疏離的解藥。房地產商把家或塑造家的方式行銷給我們,政客與藝術家哀悼家的消失,又努力地創造新的地方。只有我們要直到失去,才會驚覺那曾經擁有的樂園,早已被都更之名所剷平,取而代之的是,垂直的貧民窟與同形的購物中心。現代世界如果叫作速度和方位,時空壓縮讓人從起點直接進入終點,讓人無所不在卻又不在,它讓地方膚淺,它讓空間擬真。全球化進一步催化了符號化,它讓人從任何地方出發,卻又不通往任何地方。我們的世界正被無地方化(placeless)和非地方化(nonplace),前者讓人對於自我的完整體認存疑,後者讓人扮演安適其位的外來者。兩者的驚悚提問經常是,我們迷路了

嗎?資本家始終貼心的安撫,放心還有這裡!消費地景奇觀總是展示它那與生俱來的令人失憶,任何人只要經過那裡,都會遺忘自己的美好曾經! 本書特色   面對國內眾聲喧嘩卻又空洞的都市空間論述,本書以她前衛的批判打破寧靜,而她精準的預言與跨越時空的空間思維,是系列連續的對立思辯,資本的與社會的,全球的與在地的,都市的與鄉村的,地景的與城市的,當代的與傳統的,實體的與虛擬的。總的來說,本書揭示空間的生與死,不過是一場空洞、變動、凍結的反覆錯置與輪迴。 作者簡介 邱詠婷   重回臺大,讓我反思了自己的學術生命。「空間」,它花了我在柏克萊大學的所有時間在理解,從如何製作(making)一扇窗開始,日式窗

shoji的90x90開口,最美的視野才是她的潛臺詞。從一扇窗、評圖、教學甚至迷戀於熬夜,因為好奇讓我誤闖了亞歷山大博班理論課,Wholeness提醒了我「建築可以有感覺?」(Can architecture have feeling?)從二個小時的提問,到用盡了各種方式,一路從學士碩士建築景觀都市計畫到博士城鄉,從美國加拿大歐洲最後回到了臺灣,學術探索從文化研究到社會學,批判的問,詩意的尋。柯比意本來說建築可以解決城市問題,段義夫不談space談place,而夏鑄九說space只是tectonic,列夫符爾說,我們要的是spaces的空間生產,Taufuri說,那是意識型態!於是我選擇遺忘建

築設計,怡情於古蹟想像於社區,最終尋解的仍是空間:他的不在與我的不再,而所有的空洞沒有終結,分秒同步進行。《空凍》揭示的「空間」,不是space也非place,如同已消逝的舟山路海外會之於我,與當年口試的我及老師們的問題意識與坐在階梯上的聆聽,是當下未曾遺忘的所有影像、黑白裙與馬尾,是一種更高階命定的空間幻影(no-thingness or spatial silhouette)。   現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所專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哲學博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 環境設計學院學士及建築專業碩士March   經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兼任助理教授、中原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專兼任助理教授、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環境設計中心研究員與課程助教

王家祥及其散文研究

為了解決簡樸生活的實踐的問題,作者陳守金 這樣論述:

80年代,台灣民眾對於自然環境遭受破壞始有警覺,以自然環境為題材的作品陸續出現,王家祥就是其中的文壇要角,他從大學時代開始便長期關注自然保育議題,他用筆及行動呈現對土地的關愛,他以自然寫作散文起家,受到文壇的高度注目,同時也很快獲得肯定,作品獲得國內各大文學獎。本論文即以王家祥及其散文為研究對象,期許透過論文的耙梳,為備受稱譽的王家祥提供更充分具體的說明。本論文共分七章,各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以及文獻探討。 第二章探討王家祥的生平經歷,第一節從成長與求學過程說明其保育行動與寫作之路的契機,第二節介紹他在編輯與環保領域的投入,第三節介紹他

在西子灣寄居的嬉皮生活,第四節介紹近年來作家移居台東都蘭部落,身心安頓的現況。 第三章分述王家祥的創作歷程與成就,第一節探究作家的散文與小說的寫作歷程、心境轉變,第二節將其正式出版作品作一大略介紹。 第四章探討王家祥散文創作的淵源與理念,第一節介紹王家祥散文創作的時代背景,並闡述Aldo Leopold (阿道˙李奧波)、Joseph Cornell(約瑟夫˙柯內爾)的自然理念與原住民的環境倫理觀念等,說明王家祥散文的創作淵源。第二節整理其散文中重要的四個創作理念。 第五章介紹王家祥散文創作的主題類型,將其散文主題分成五大類,從不同主題面向,了解其散文的思想內涵。 第六

章分析王家祥散文創作的藝術經營,由結構布局、語言辭采入手,運用歸納分析方式,從王家祥散文表現手法的獨到處,窺知其散文所展現的美學樣貌。 第七章為結論,主要總結整體研究成果與研究限制,使王家祥散文整體價值與特色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