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年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清朝皇帝年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鄧榮棟寫的 挑燈看清朝 貳 康熙卷 和鄧榮棟的 挑燈看清朝 壹 順治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明清民國紀元對照表及天干地支60甲子年表 - 隨意窩也說明:→如上法,1693年。 ↓明清民國紀元對照表. 帝王名(在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地 和大地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葉高樹所指導 許惠婷的 明清政權轉移之際的孔有德 (2021),提出清朝皇帝年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孔有德、吳橋兵變、耿仲明、尚可喜、貳臣、歷史評價、皇太極。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方怡潔所指導 馬振瀚的 夾縫中的選擇:西安回坊與回族居民的認同建構 (2021),提出因為有 西安回坊、回族、穆斯林、自我認同、空間、多重現代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清朝皇帝年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政治倫理與國族認同 - 第 8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明鄭在政治上以明朝之一部自居,奉南明永曆帝為正主,以永曆為年號,但實際統治者 ... 的末代皇帝永曆帝已經從雲南一路逃避清軍追捕到了緬甸,鄭成功仍然派船隻和信使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清朝皇帝年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挑燈看清朝 貳 康熙卷

為了解決清朝皇帝年表的問題,作者鄧榮棟 這樣論述:

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當年明月好友鄧榮棟接力帶您《挑燈看清朝》。這是一部續寫大清王朝兩百餘年歷史的斷代史力作。百家講壇著名講師,清史研究專家紀連海審訂並作序推薦。挑燈看清朝(貳)《康熙卷》隆重推出   康熙皇帝玄燁,清朝歷史上第二位生活在紫禁城裡的皇帝,他拉開了康乾盛世的序幕。   他,排行老三,卻陰差陽錯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年僅十六歲就除滅了權臣鼇拜;   他,意氣風發,當機立斷,力主撤藩,八年戰爭,走向勝利的,最終是年紀輕輕的他;   他,行事果敢,任命降將,令施琅劈波斬浪,收復了臺灣;   他,不畏強權,嫉惡如仇,打響清朝歷史上對外反抗侵略的第一槍;  

 他,善於權謀,對官員的駕馭遊刃有餘,看他怎樣運用手腕,穩固紛繁的政局時局。   這就是他,一個外表看似較瘦,然而意志卻十分堅強的人;這就是他,一個看起來仁厚,但精通機變權謀的人;這就是他,一個在歷史進程中,創造中華民族最後一點輝煌的人。   鼇拜是怎樣被滅的?他是功臣,還是罪人?他是權臣,還是叛臣?吳三桂是怎樣走向末日的,撤藩主張,是英明的決策,還是錯誤的舉動?施琅作為一個降將,康熙為何放心讓他統禦軍隊,收復臺灣,施琅的出山,背後到底隱藏著那些政治集團的博弈,是誰幫了他。   雅克薩對俄之戰,清朝勝利了,然而這個勝利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索額圖與明珠,唱響了康熙王朝的對臺戲,看他們複雜的人

生歷程,精彩的政治對決,高超的政治手腕。   到底什麼是康乾盛世?本書作者鄧榮棟繼續以通俗而幽默的筆調,為你解開康熙王朝的眾多歷史謎團,以及那些精彩的人生博弈過程,為您輕輕地打開了康乾盛世的第一扇門。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作者簡介 鄧榮棟   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法學會法經濟學研究會理事。著有《大明王朝的最後歲月》、《故宮故事》。 清朝皇帝年表 / 004 《挑燈看清朝》序 / 005 自序 / 008 第一章 童年 / 013 第二章 干涉皇權者,必消滅之 / 034 第三章 這群人 / 063 第四章 辭職報告惹的禍 / 081 第五章 星火燎原 / 118

第六章 否極泰來 / 140 第七章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 163 第八章 欠債必須還 / 184 第九章 起點 / 195 第十章 發跡 / 209 第十一章 輝煌 / 243 第十二章 落幕 / 262 第十三章 天理良心 / 295 第十四章 今夜好夢 / 305   非常幸運,得見鄧榮棟的《挑燈看清朝》第一部,我等著這本書,足足一年。   鄧榮棟與我是老朋友了,從他的第一本開始,我便一直關注。鄧榮棟雖然行文詼諧,然做事嚴謹,加上自幼接受國學訓練,對中國文化多有體悟,故而,我對他期望很大。   我讀過他的前兩本書,雖然寫得不錯,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說的不足,是鄧榮棟很因循,兩本書

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鄧榮棟難道真的「江郎才盡」?   但這本書出來,讓我改變了想法。   去年春天,鄧榮棟跟我說,要寫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寫清史,而且要傳播中國文化;不但要嚴謹,而且要好讀。我當時不以為然,因為清史浩繁,而中國文化更加繁雜。要講清史,又要講中國文化,還要寫得好看,堪比小說,怎麼可能?   一年來,鄧榮棟沉寂了,沒有與我聯繫,他好像人間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突然有一天,鄧榮棟送給了我《挑燈看清朝》第一部順治卷。我釋然了,這本書難道真的出自於這位只有二十二歲的年輕人之手?文字老道,思想成熟,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然而,細細一想,我也不感到詫異。   我知道,鄧榮棟自幼對國學

就很有興趣,父親引導他背誦國學經典。他至今仍能大致背誦《四書》,特別是對於《周易》全篇經傳,他竟能熟練背誦,達到爛熟於心的地步,對於中國文化,說他很是了解,應該不為過。   除了中國文化,鄧榮棟對清史也情有獨鍾。《清史稿》、《清實錄》是鄧榮棟常翻閱的書籍,康熙朝的《起居注》,文字枯燥,鄧榮棟竟然也讀得饒有興味,我很佩服,讀這些正統史書的同時,鄧榮棟也時常閱讀清朝筆記小說。   儘管如此,鄧榮棟仍在書房中沉寂了一年,才得以完成這部作品的第一卷。   當然,有了知識的儲備,還要有藝術的情懷,鄧榮棟寫的畢竟不是學術著作。讓我欣慰的是,這本書非常好讀,《挑燈看清朝》我是幾個小時內就讀完的作品,因為這本

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一讀便停不下來。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我只能用這樣來評價鄧榮棟的這本書:   鄧榮棟要藉這本書傳達的:是朗朗乾坤的大道,是高貴無邪的品德,是仁者愛人的達觀,是逍遙遨遊的修養。此書是一個學者對世道人心的考察,是一個作者對人情冷暖的哀憫。   鄧榮棟藉順治當皇帝,表達了人性的貪婪與邪惡,指出了中國文化中的「無欲則剛」;藉南明王朝史可法的壯舉與馬士英的懦弱,表達了大丈夫的高貴與卑賤小人的無恥;藉多爾袞的遭遇,表達了對人格評價的複雜性,史筆如鐵,難道史官文化,真的就那樣客觀公正,不偏不斜?藉小南明王朝的滅亡,傳達了人生的悲苦,做人苦,做皇帝會更苦。  

 最讓我感動的,是鄧榮棟藉董鄂妃的遭遇與順治出家,傳達佛教文化的必要。鄧榮棟時常對我說:人到傷心方為佛。鄧榮棟在寫這部分的時候,恰好承受失戀的打擊,我當時真擔心他挺不過來。所以,他是用以人性的角度來解讀順治與董鄂妃的,皇帝是皇帝,但是,皇帝也僅僅是一個普通人!   鄧榮棟描繪了佛家的解脫之道,這便是鄧榮棟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他最終從情感的陰影中走出來了。鄧榮棟是一個信仰生活的人:他喜歡彈奏琵琶,吹奏笛簫,烹飪水準很是不錯,所以,在整部書中,鄧榮棟的思想始終是堅強的。   天行健道,君子自強。我最欽佩的,其實不是鄧榮棟的學識與文章,而是鄧榮棟的為人,交往一年有餘,鄧榮棟上進心強,禮貌周全,老實

誠懇,極盡孝道,善於言談,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一個老師,我教過很多孩子,鄧榮棟是一個難得的好孩子。我時常在想,是不是他父親傳給他的傳統文化締造了他,文化可以造就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挑燈看清朝》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中國文化寓於歷史故事中,讓人能夠活學活用,得到啟發。居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建議眾多家長,請把這本書作為教育孩子國學的不錯選擇。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是鄧榮棟到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一本書。是值得我認真閱讀,並且收藏的一本書;也是每一個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值得一讀的書。   是為序! 紀連海二○○九年十月五日於北京 前言   這是我寫的第三本書了

,繞來繞去,始終繞不開歷史。   兩年來,無數的讀者給我關注,眾多媒體給我報導,本來也就是想寫寫歷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梳理一下自己的記憶,看看哪些是需要記住的,哪些是開始忘卻的,哪些是需要褒揚的,哪些是需要批評的,沒想到這些大家也關心。   《挑燈看清朝》主要講述了清朝從入關到被民國代替的這二百六十八年的歷史,十位帝王,近百位人物的命運起伏,人生坎坷,著重講述帝王與官僚們的心性權謀,人格操守,以及完全不同的人生歷程。   本書採用小說的寫作手法,以史料為依據,以年代為線索,以具體歷史人物為主題,對清朝歷史進行具體而全景式的描述。本書力圖擺脫歷史教科書的一半敘述模式,著重敘述官場權謀、帝王心術

,以及這些權謀與心術背後隱藏的中國制度與中國文化的深層邏輯。   讀著最易讀之書,便為著者最難著之書,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希望我能寫完。 自序   已經寫了兩本有關歷史的書,本來暫時不想寫,但是,思考六個月後,我依然拿起了筆。   寫有關歷史的書,實在是一件勞累活。連續數個月埋首於線裝古籍中,不管你如何堅定,你的身體總是試圖與你的信念相抗衡。習慣於眺望的雙眼死死盯住豎排的繁體古字,習慣於行走的雙腳始終停駐書房的平坦地板,不自覺的反抗與自覺的壓抑日夜不停的對峙與搏鬥。   與此同時,你還必須面對歷史的興亡更替、跌宕起伏。歷史的大喜悅亦或是大悲戚,你始終只是一個觀賞者,喝采或棒喝之後,必須回歸人情的

冷漠與理性的嚴峻,然後塗塗抹抹。   我很想輕鬆,但是,我很難輕鬆。鼓角爭鳴早已遠去,邊城烽火已然熄滅,夕陽下的斷壁頹垣,掩映錦繡河山,浮現的不是歌台舞榭,而是哀號與呼救,千軍萬馬,流血漂櫓。   面對歷史的厚重,有人選擇了退避,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有人選擇了順從,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有人留下了一聲浩歎,把歷史的模糊坦然遞交給滿首皓髮,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還有人記錄下歷史的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傳遞給現代人一根魔杖,心機與圓滑,算計和機巧,歷史黑暗得讓人驚怵。   如果歷史僅僅是為了讓人退避的,那麼,又有誰人,真正退出了歷史?如果歷史僅僅是為了讓

人順從的,那麼,人類豈不是坦然於歷史的奴隸?如果歷史只能讓我們敬畏與浩歎,那麼我們又需要敬畏浩歎什麼?難道僅僅是那骯髒的嬉笑怒罵、爾虞我詐?亦或還有其他?   心頭埋藏的這些疑問,被始終縈繞在耳旁的呼喚驚醒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告訴我這個命題的,是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認為:歷史學的對象就是思想,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在自己的心靈中重演古人的思想,歷史學的證據不是證詞,而是古人的思想方式,它們同時也是今天思想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思想方式,我稱之為歷史文化慣性。   於是,我退避出了故舊紙堆,把目光投向了先秦的諸子們,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這時代稱之為「軸心時代」,在這裡,呈現出全人

類的思想範式與行為模式,一直延伸到現代。   但是,當我翻閱先秦諸子的時候,我顯得抖抖索索。西方的現代思想早已像洪水一樣,蠶食了諸多文化,我們兩千多年前的中華文明,還能否在這個錯位的時代大放光彩?我腦中始終縈繞著亨廷頓教授的《文明與衝突》,一種文化的生存是否總以擊敗它的對手為其代價?   然而,在讀過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對話錄《展望二十一世紀》後,我的疑慮消除了,在這本上世紀七○年代的對話錄中,湯因比先生深刻的指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他指的不是中國政治,不是中國軍事,也不是中國經濟,而是中國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麼?文化不僅僅是塵封的經典古籍。文化反而更是一種歷史的

沉澱,具備某種文化之人,都有共通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邏輯,這便是瑞士哲學家榮格所謂的集體人格。   所以,當我細閱諸子思想以後,又小心翼翼地進入了歷史,把歷史人物的具體行為輕輕剝落,留下的,依然還是諸子的思想,我想,這就是我為之感動並要傳達的中國文化了。   有了上述的知音,耳畔似乎響起了祖先的鏗鏘音響,我覺得,應該拿筆了。祖先們有的就像一個嘮嘮叨叨的鄉村老嫗,有的則像青燈古殿中的一尊威嚴佛祖,正襟危坐,一言不發。但是,所有的祖先,都有一個樸實的願望,讓後代能在閒暇時刻,駐足緬懷一下他們。   於是,我從先秦出發,走過了秦漢,走過了唐宋,也走過了元明,心情變得激情澎湃。唐朝的璀璨與宋朝的熙和,元朝

的廣博與明朝的繁榮,洗刷了我身上的最後一點自慚形穢,最後,我走到了清朝,我停住了腳步。這是一個怎樣的朝代呢?我不斷的反問自己。   它收編了中國的所有文化,整理出了很多古籍,厚厚一摞《四庫全書》就是明證;但是,它也讓中國文化飽經浩劫,一度走到滅絕的邊緣,最終,我幸運的看到,我們挺過來了。   就從它落筆了,這是我的選擇。我驚歎於清朝的歷史與文化的吻合。我藉順治統一中原來講中國兵家思想的具體運用;藉康熙治國傳達儒家的政治思想;藉短暫的雍正王朝來寫法家的必要;藉清朝鼎盛的乾隆時期,來傳達中國「外儒內法、濟之以道」的完整治國理念。   我們常說清朝是一個異族入侵的朝代,其實不是,是漢族戰勝了滿族。一

個民族的最大悲哀,不是沒有國家,是喪失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平心而問,今日滿族人識得滿文尚有幾人?   所以,清朝是中國的清朝。他不同於元朝,元朝人對於漢文化充滿著抵拒,而清朝統治者們,他們一開始,就向漢文化稱臣,他們只敢用漢族聖人的口氣來發布命令,號令於國。   當然,還要繼續。藉嘉慶與道光,來探討中國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諸多矛盾。再以後的歲月,總讓人感到驚心動魄,湘軍與太平天國,中國文化與西方宗教思想的第一次較量;還有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從戊戌變法、預備立憲再到辛亥革命,這是一條怎樣的政治近代化道路?直到新文化運動一聲疾呼,打倒孔家店,中國文化到底路在何方?   想了這麼多,我終

於釋然了。釋然於人類的脆弱,歷史的大勢真的就能由人類而輕易逆轉?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只是對歷史的一種無奈順從,陰謀權術也僅僅是看不見的小聰明,真正的大智慧,是我要藉清朝傳達的諸子之道,所有的人生權術,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對它的簡單演繹。不講陰謀,我又能講什麼呢?《易傳‧繫辭》云:一陰一陽謂之道!我要講的主要是陽謀,陽謀實際上是一種吻合於歷史大勢的文化,是看得見的大智慧。   這是一部怎樣的書呢?我不知道。它可以是清史,我講的都是清史上的人和事。它也可以是一部最為通俗的國學讀本,因為在書裡面,我加入了大量的諸子言論,並且對諸子思想,做了詼諧而易懂的闡述。當然,它還可以是一本勵志書,很多人的事蹟與精神都

讓人感動。   我對讀者有何期望呢?人常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是,這僅僅是一句安慰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無情的指出: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能夠改變者,是缺點;不能改變者,是弱點。人類的弱點豈能輕易改易?   並且,由於我的知識淺薄、才情有限,本書中的舛誤定然不少。故而,我對諸位讀者沒有些許希望,我只想讓大家在沒事的時候打開翻翻,靜靜聆聽我們祖先的教誨。 鄧榮棟二○○九年五月十四日於汀蘭苑 第一章 童年順治十一年,西元一六五四年。這一年,大清國的皇帝順治福臨,還在為母親為自己找的老婆而感到不滿,還在為對南明的作戰不利而煩心。他正在英年,還

在打算著自己的將來,怎樣把自己塑造成一代明君。這一年,英軍與荷蘭的第一次戰爭已經結束,不久後,英國就會取得整個海上的霸權;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在蘭斯被加冕,他不久之後就會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位偉大君王。這一年,俄國處在羅曼諾夫王朝的前期,不用多久,一個叫彼得的孩子將出生,他會建立與我們的主人翁一樣的霸業。這一年,日本還處於軍閥統治時期;這一年,美國還未誕生。而這一年,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改變,只在故宮中的一個角落。三月十八日早上十時,故宮內,春風熙和,陽光明媚。景仁宮裏劃過嬰兒的一聲啼哭。但是沉寂在刀光劍影中的大清國,此時還不可能去理會。這個嬰兒的出生,沒有什麼特別的,長得不帥。若干年後,他出

了一次天花,在臉上留下了不少麻點。儘管如此,只要見過他的人,卻都能感覺到他的威嚴,不容侵犯。但是,這個孩子後來成功了。所以,我所傳述了無數次的事情就要上演,比如天生神鳥,降而生商之類,據《清聖祖實錄》記載,莊妃為證:孩子他媽在懷孕的時候,衣裾若有龍繞。孩子他爹福臨,大清國的皇帝,儘管此時他才十六歲,但是他已經有了兩個兒子,老大妞妞,老二福全,今天生的這個,是他的第三個兒子,他太忙,以至於忘記了給孩子取漢名。孩子他媽佟佳氏,福臨的妃子,他是領侍衛大臣佟國維的女兒,隸屬漢軍八旗,地地道道的漢人,儘管今天他生孩子,按照規矩,他的父母親人,是不能陪伴在她身邊的。所以,景仁宮內,孩子他媽周圍,只有宮女,

太監,還有太醫,冷冷清清。當然這孩子還有個奶奶,當時為皇太后,俗稱莊妃,若干年,等她死的時候,這個孩子會給她加上一個諡號,為孝莊。莊妃正跟兒子鬧意見,因為她給兒子找的媳婦,兒子不滿。媽媽看著剛出生的孩子,露出一絲微笑,但是不久,她發現,孩子的出生是她的苦。按照清朝廷的規矩,妃子們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能餵養。所以,佟佳氏僅僅看了孩子一眼,太監們就要把孩子抱走,放到宮外的富貴之家去教養。這孩子被放在了今福佑寺處的一個殷實之家教養,他由兩個媽媽帶著,清朝人俗稱嬤嬤。骨肉分離的日子是痛苦的,儘管嬤嬤們對他還不錯,管吃管喝,悉心照顧,但是,畢竟沒有骨肉親情,鳥獸尚且有情,而況於人者乎?母子連心,這個什麼

也替換不了。所有的愛都會隨著時間而慢慢飄逝,唯有母愛在宇宙中天長地久。六十年之後,這孩子已經白髮蒼蒼,成為了五十個孩子的父親,他還在不停感歎:父母之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康熙的兩個嬤嬤。一個是瓜爾佳氏,滿族人;一個是孫氏,漢族人。孫氏的丈夫是曹璽,曹璽的兒子是曹寅,據專家考證,曹寅的孫子,就是曹雪芹,偉大小說《紅樓夢》的作者。瓜爾佳氏與孫氏,沒有什麼文化。說她們沒有什麼文化,這絕不是我沒事兒找抽瞎掰,曹家雖然是詩禮之家,但是,曹家的女眷並沒有什麼文化,所以賈母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孩子跟著嬤嬤們玩,與孫氏的兒子曹寅成為了他的朋友。後來曹寅陪伴著這個孩子讀書,成了這個孩子的伴

讀。這孩子與曹寅的關係一直不錯,曹家靠此而發跡。孩子們玩的是什麼,我不知道,書上也沒有寫。其實,就我看,這孩子在宮外的歲月裏,是很調皮的。鬥雞,跳皮筋,甚至打群架的勾當他有沒有做過,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抽煙,後來他才戒掉。這孩子小時候讀什麼書,不知道,很有可能,就只是聽聽故事,看看連環畫。孩子他爹福臨,小時候教育被耽誤了,直到繼位,有報導稱,識文斷字都還有些困難。至於說這個孩子的教育,只是聽聽太監講講前明的歷史掌故,跟著蘇麻喇姑學學蒙古字。蘇麻喇姑,蒙古人,莊妃的陪嫁姑娘,按輩分稱,她應該是這孩子的奶奶輩。有電視劇指出,蘇麻喇姑跟這孩子有些曖昧關係,這孩子追求蘇麻,沒有追

求到,蘇麻最後遁入空門。我只能說,別人在電視劇前面寫了: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蘇麻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蘇麻卻很有藝術天分,清朝的官服,以至於後來的旗袍,都為這位女士所設計,就此我希望諸位能夠記住她,記住她在歷史上曾經留下的足跡。

清朝皇帝年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 1947-JUL. 06 AK-47誕生 / 《軍火之王》Lord of War

(00:23:00) ▶ 1937-JUL. 07 七七盧溝橋事變 /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00:54:53) ▶ 1947-JUL. 08 羅斯威爾事件 / 《MIB星際戰警》Men In Black

(01:10:56) ▶ 1999-JUL. 09 特殊國與國關係 / 《幻術》The Shooting of 319

(01:36:43) ▶ 1940-JUL. 10 不列顛戰役 / 《大不列顛之戰》The Battle of Britain

(01:49:12) ▶ 1921-JUL. 11 英愛停火協議 /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02:11:09) ▶ 1917-JUL. 12 張勳復辟失敗 /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02:40:24) 結語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07/06 ~ 07/12 | XXY +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wEMocqFNQHw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qrzvsvyt6df0976sdt1smt3/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47-JUL. 06 AK-47誕生 / 《軍火之王》Lord of War

蘇聯軍官 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以二戰末期德軍配備的StG44突擊步槍為參考,設計出一把象徵共產勢力的經典步槍 AK-47。由於AK-47短巧精幹,價格低廉又能夠在惡劣環境中操作,深受許多共產以及開發中國家喜愛,是目前世界最廣泛使用的突擊步槍。
.


▶ 1937-JUL. 07 七七盧溝橋事變 /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

1937年7月6日,日本在盧溝橋一帶進行演習訓練,藉口尋找失蹤士兵為由,要求國軍讓日軍進入宛平城搜查;駐守宛平城的國軍拒絕,雙方在盧溝橋爆發激烈衝突。7月7日當天清晨,日軍砲轟宛平城;蔣介石則在7月17日發表廬山聲明,中日戰爭正式展開。
.


▶ 1947-JUL. 08 羅斯威爾事件 / 《MIB星際戰警》Men In Black

1947年7月4日的一場大雷雨讓住在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西北方的農場主人發現,有不明飛行物體爆炸的巨響,隔天他發現有許多特殊的金屬碎片散落在農場內。美軍在日後來到案發現場進行採集和檢驗,並封鎖現場指稱該墜毀物品為氣象氣球,態度閃躲。
.


▶ 1999-JUL. 09 特殊國與國關係 / 《幻術》The Shooting of 319

又稱兩國論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是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在1999年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所提出,對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海峽關係現狀主張。他認為,中華民國國家元首由台灣人民選出,承認中共在大陸地區的合法性,是「國與國」的特殊關係。
.


▶ 1940-JUL. 10 不列顛戰役 / 《大不列顛之戰》The Battle of Britain

二戰爆發後,納粹德國為了打擊只隔了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勢力,開始制定一系列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畫」。英國開始在沿岸建立起雷達群,並大量生產的噴火和颶風式戰鬥機,在來自各同盟國的優秀飛行員支持之下,準備向入侵者展開背水一戰。
.


▶ 1921-JUL. 11 英愛停火協議 /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愛爾蘭獨立戰爭從1916年「復活節起義」說起,獨立運動持續到1921年7月11日,英愛雙方簽訂《英愛條約》協議停火,卻也另類凸顯了愛爾蘭南北分裂的事實,為接下來的愛爾蘭內戰拉開序幕。長久以來的北愛爾蘭問題,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最佳的解答。
.


▶ 1917-JUL. 12 張勳復辟失敗 /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1917年5月,黎元洪與段祺瑞因歐戰問題引發激烈政爭;人稱「辮帥」的張勳,以調停為由進入北京,滿清小朝廷密謀復辟,於1917年7月1日協同康有為等三百多位清朝擁護者,擁立溥儀重新登基,宣布將民國六年改為宣統九年,改五色旗為清朝的龍旗。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明清政權轉移之際的孔有德

為了解決清朝皇帝年表的問題,作者許惠婷 這樣論述:

晚明宮廷與政治鬥爭頻繁,隨著努爾哈齊崛起帶來龐大的軍事壓力,遼東邊防亦成官員間的角力場,終至守邊大將陸續求去或遭遇不測。特別是在皮島,以毛文龍個人關係構築起的邊防網,在其遭斬殺後瞬即崩解;而其養孫孔有德以其極重義理、勇於任事的人格特質逐漸嶄露頭角。吳橋兵變是孔有德一生關鍵轉捩點,在窮途末路之際歸降金國,從此對金國竭盡所能,鞠躬盡瘁,與皇太極的互動隨處可見其拳拳之心,其砲兵部隊亦成為金(清)政權重要的軍事力量。孔有德與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並列漢人藩王,更是清朝第一位掛帥出征的漢人將領,在桂林城破時選擇殉國,與其叛明形象大相逕庭,亦充分展現其重視知遇之恩的面向。近年來,重視將歷史人物或事件放入

歷史脈絡中的歷史記憶研究頗為盛行,本文亦將孔有德放回當時的歷史脈絡中重新審視,梳理其叛眀降金的過程,並討論清朝官方對其評價的轉變。同時,試圖跳脫傳統道德觀,從時代的脈絡中,重新檢視孔有德,或從時代的需要中塑造孔有德的再認識,能夠較完整的建構其形象。

挑燈看清朝 壹 順治卷

為了解決清朝皇帝年表的問題,作者鄧榮棟 這樣論述:

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當年明月好友鄧榮棟接力帶您《挑燈看清朝》。這是一部續寫大清王朝兩百餘年歷史的斷代史力作。百家講壇著名講師,清史研究專家紀連海審訂並作序推薦。   順治帝福臨,六歲登基,二十四歲病逝,在位十有八年。   是他,成為了清朝歷史上第一個生活在紫禁城裡的皇帝;是他,開始了清朝在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也是他,慢慢結束了明末六十餘年紛亂的局面。   然而,圍繞他,始終有數不清的疑問。   他的登基,是政治博弈的結果,還是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他的母親莊妃,是始終守節,還是嫁給了他的叔叔多爾袞?他最心愛的妃子董鄂妃,是否真的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而他最後的歸宿,是病逝於養心殿,還是

出家五臺山?   與此同時,圍繞他的王朝,也有數不清的疑問。   滿洲入關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僅僅是個偶然?吳三桂衝冠一怒,難道真的只為紅顏?大順王朝的滅亡,是時運不濟,還是咎由自取?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最終是怎樣在顛沛流離中終結了其歷史的使命,它又是以何種方式而最終收尾。   江山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段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風流人物。   末世英雄李自成,乘興登基,敗興而歸,他是死於九宮山,還是根本就沒有死,隱居於夾山寺?孤膽英雄多爾袞,臨危受命,他是挽狂瀾於既倒的忠臣,還是擅權謀私的奸臣?還有昏庸無道的朱由崧,忠心耿耿的史可法,以權謀私的馬士英,陰險毒辣的阮大鋮,無可奈何的朱由榔,視死如歸的

瞿耜式……   本書作者鄧榮棟將用通俗而幽默的筆調,為你解開以上諸多的歷史謎團,以及糾結在歷史背後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權力博弈,爾虞我詐的政治糾葛。   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作者簡介 鄧榮棟   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法學會法經濟學研究會理事。著有《大明王朝的最後歲月》、《故宮故事》。 清朝皇帝年表∕004 《挑燈看清朝》序∕005 自序∕008 第一章 少年天子∕013 第二章 「大順」不順∕0 49 第三章 李自成的末日∕092 第四章 江的那一邊∕104 第五章 馬士英與阮大鋮∕118 第六章 真正的英雄∕143 第七章 攝政王多爾袞∕166 第八章 西南的反抗者∕2

10 第九章 雖遠必誅∕247 第十章 江山美人∕294 第十一章 人到傷心方信佛∕306   非常幸運,得見鄧榮棟的《挑燈看清朝》第一部,我等著這本書,足足一年。   鄧榮棟與我是老朋友了,從他的第一本開始,我便一直關注。鄧榮棟雖然行文詼諧,然做事嚴謹,加上自幼接受國學訓練,對中國文化多有體悟,故而,我對他期望很大。   我讀過他的前兩本書,雖然寫得不錯,但是,仍然有所不足。我說的不足,是鄧榮棟很因循,兩本書讀下來,給我的感覺是,鄧榮棟難道真的「江郎才盡」?   但這本書出來,讓我改變了想法。   去年春天,鄧榮棟跟我說,要寫一部文化清史:不但寫清史,而且要傳播中國文化;不但要嚴謹,而且

要好讀。我當時不以為然,因為清史浩繁,而中國文化更加繁雜。要講清史,又要講中國文化,還要寫得好看,堪比小說,怎麼可能?   一年來,鄧榮棟沉寂了,沒有與我聯繫,他好像人間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突然有一天,鄧榮棟送給了我《挑燈看清朝》第一部順治卷。我釋然了,這本書難道真的出自於這位只有二十二歲的年輕人之手?文字老道,思想成熟,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然而,細細一想,我也不感到詫異。   我知道,鄧榮棟自幼對國學就很有興趣,父親引導他背誦國學經典。他至今仍能大致背誦《四書》,特別是對於《周易》全篇經傳,他竟能熟練背誦,達到爛熟於心的地步,對於中國文化,說他很是了解,應該不為過。   除了中國

文化,鄧榮棟對清史也情有獨鍾。《清史稿》、《清實錄》是鄧榮棟常翻閱的書籍,康熙朝的《起居注》,文字枯燥,鄧榮棟竟然也讀得饒有興味,我很佩服,讀這些正統史書的同時,鄧榮棟也時常閱讀清朝筆記小說。   儘管如此,鄧榮棟仍在書房中沉寂了一年,才得以完成這部作品的第一卷。   當然,有了知識的儲備,還要有藝術的情懷,鄧榮棟寫的畢竟不是學術著作。讓我欣慰的是,這本書非常好讀,《挑燈看清朝》我是幾個小時內就讀完的作品,因為這本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一讀便停不下來。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我只能用這樣來評價鄧榮棟的這本書:   鄧榮棟要藉這本書傳達的:是朗朗乾坤的大道,是高貴無邪的

品德,是仁者愛人的達觀,是逍遙遨遊的修養。此書是一個學者對世道人心的考察,是一個作者對人情冷暖的哀憫。   鄧榮棟藉順治當皇帝,表達了人性的貪婪與邪惡,指出了中國文化中的「無欲則剛」;藉南明王朝史可法的壯舉與馬士英的懦弱,表達了大丈夫的高貴與卑賤小人的無恥;藉多爾袞的遭遇,表達了對人格評價的複雜性,史筆如鐵,難道史官文化,真的就那樣客觀公正,不偏不斜?藉小南明王朝的滅亡,傳達了人生的悲苦,做人苦,做皇帝會更苦。   最讓我感動的,是鄧榮棟藉董鄂妃的遭遇與順治出家,傳達佛教文化的必要。鄧榮棟時常對我說:人到傷心方為佛。鄧榮棟在寫這部分的時候,恰好承受失戀的打擊,我當時真擔心他挺不過來。所以,他是

用以人性的角度來解讀順治與董鄂妃的,皇帝是皇帝,但是,皇帝也僅僅是一個普通人!   鄧榮棟描繪了佛家的解脫之道,這便是鄧榮棟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他最終從情感的陰影中走出來了。鄧榮棟是一個信仰生活的人:他喜歡彈奏琵琶,吹奏笛簫,烹飪水準很是不錯,所以,在整部書中,鄧榮棟的思想始終是堅強的。   天行健道,君子自強。我最欽佩的,其實不是鄧榮棟的學識與文章,而是鄧榮棟的為人,交往一年有餘,鄧榮棟上進心強,禮貌周全,老實誠懇,極盡孝道,善於言談,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是一個老師,我教過很多孩子,鄧榮棟是一個難得的好孩子。我時常在想,是不是他父親傳給他的傳統文化締造了他,文化可以造就人,所

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挑燈看清朝》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中國文化寓於歷史故事中,讓人能夠活學活用,得到啟發。居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建議眾多家長,請把這本書作為教育孩子國學的不錯選擇。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是鄧榮棟到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一本書。是值得我認真閱讀,並且收藏的一本書;也是每一個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值得一讀的書。   是為序! 紀連海 二○○九年十月五日於北京 自序   已經寫了兩本有關歷史的書,本來暫時不想寫,但是,思考六個月後,我依然拿起了筆。   寫有關歷史的書,實在是一件勞累活。連續數個月埋首於線裝古籍中,不管你如何堅定,你的身體總是試圖與你的信念相抗衡。習慣

於眺望的雙眼死死盯住豎排的繁體古字,習慣於行走的雙腳始終停駐書房的平坦地板,不自覺的反抗與自覺的壓抑日夜不停的對峙與搏鬥。   與此同時,你還必須面對歷史的興亡更替、跌宕起伏。歷史的大喜悅亦或是大悲戚,你始終只是一個觀賞者,喝采或棒喝之後,必須回歸人情的冷漠與理性的嚴峻,然後塗塗抹抹。   我很想輕鬆,但是,我很難輕鬆。鼓角爭鳴早已遠去,邊城烽火已然熄滅,夕陽下的斷壁頹垣,掩映錦繡河山,浮現的不是歌台舞榭,而是哀號與呼救,千軍萬馬,流血漂櫓。   面對歷史的厚重,有人選擇了退避,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有人選擇了順從,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有人留下了一聲浩歎,把歷史的模糊

坦然遞交給滿首皓髮,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還有人記錄下歷史的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傳遞給現代人一根魔杖,心機與圓滑,算計和機巧,歷史黑暗得讓人驚怵。   如果歷史僅僅是為了讓人退避的,那麼,又有誰人,真正退出了歷史?如果歷史僅僅是為了讓人順從的,那麼,人類豈不是坦然於歷史的奴隸?如果歷史只能讓我們敬畏與浩歎,那麼我們又需要敬畏浩歎什麼?難道僅僅是那骯髒的嬉笑怒罵、爾虞我詐?亦或還有其他?   心頭埋藏的這些疑問,被始終縈繞在耳旁的呼喚驚醒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告訴我這個命題的,是英國哲學家柯林伍德。柯林伍德認為:歷史學的對象就是思想,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在自己的心靈中重演

古人的思想,歷史學的證據不是證詞,而是古人的思想方式,它們同時也是今天思想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思想方式,我稱之為歷史文化慣性。   於是,我退避出了故舊紙堆,把目光投向了先秦的諸子們,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這時代稱之為「軸心時代」,在這裡,呈現出全人類的思想範式與行為模式,一直延伸到現代。   但是,當我翻閱先秦諸子的時候,我顯得抖抖索索。西方的現代思想早已像洪水一樣,蠶食了諸多文化,我們兩千年多前的中華文明,還能否在這個錯位的時代大放光彩?我腦中始終縈繞著亨廷頓教授的《文明與衝突》,一種文化的生存是否總以擊敗它的對手為其代價?   然而,在讀過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對話錄

《展望二十一世紀》後,我的疑慮消除了,在這本上世紀七○年代的對話錄中,湯因比先生深刻的指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他指的不是中國政治,不是中國軍事,也不是中國經濟,而是中國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麼?文化不僅僅是塵封的經典古籍。文化反而更是一種歷史的沉澱,具備某種文化之人,都有共通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邏輯,這便是瑞士哲學家榮格所謂的集體人格。   所以,當我細閱諸子思想以後,又小心翼翼地進入了歷史,把歷史人物的具體行為輕輕剝落,留下的,依然還是諸子的思想,我想,這就是我為之感動並要傳達的中國文化了。   有了上述的知音,耳畔似乎響起了祖先的鏗鏘音響,我覺得,應該拿筆了。祖先們有的就像一個嘮嘮叨

叨的鄉村老嫗,有的則像青燈古殿中的一尊威嚴佛祖,正襟危坐,一言不發。但是,所有的祖先,都有一個樸實的願望,讓後代能在閒暇時刻,駐足緬懷一下他們。   於是,我從先秦出發,走過了秦漢,走過了唐宋,也走過了元明,心情變得激情澎湃。唐朝的璀璨與宋朝的熙和,元朝的廣博與明朝的繁榮,洗刷了我身上的最後一點自慚形穢,最後,我走到了清朝,我停住了腳步。這是一個怎樣的朝代呢?我不斷的反問自己。   它收編了中國的所有文化,整理出了很多古籍,厚厚一摞《四庫全書》就是明證;但是,它也讓中國文化飽經浩劫,一度走到滅絕的邊緣,最終,我幸運的看到,我們挺過來了。   就從它落筆了,這是我的選擇。我驚歎於清朝的歷史與文化

的吻合。我藉順治統一中原來講中國兵家思想的具體運用;藉康熙治國傳達儒家的政治思想;藉短暫的雍正王朝來寫法家的必要;藉清朝鼎盛的乾隆時期,來傳達中國「外儒內法、濟之以道」的完整治國理念。   我們常說清朝是一個異族入侵的朝代,其實不是,是漢族戰勝了滿族。一個民族的最大悲哀,不是沒有國家,是喪失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平心而問,今日滿族人識得滿文尚有幾人?   所以,清朝是中國的清朝。他不同於元朝,元朝人對於漢文化充滿著抵拒,而清朝統治者們,他們一開始,就向漢文化稱臣,他們只敢用漢族聖人的口氣來發布命令,號令於國。   當然,還要繼續。藉嘉慶與道光,來探討中國文化自身無法克服的諸多矛盾。再以後的歲月,總

讓人感到驚心動魄,湘軍與太平天國,中國文化與西方宗教思想的第一次較量;還有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從戊戌變法、預備立憲再到辛亥革命,這是一條怎樣的政治近代化道路?直到新文化運動一聲疾呼,打倒孔家店,中國文化到底路在何方?   想了這麼多,我終於釋然了。釋然於人類的脆弱,歷史的大勢真的就能由人類而輕易逆轉?嬉笑怒罵、爾虞我詐只是對歷史的一種無奈順從,陰謀權術也僅僅是看不見的小聰明,真正的大智慧,是我要藉清朝傳達的諸子之道,所有的人生權術,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對它的簡單演繹。不講陰謀,我又能講什麼呢?《易傳‧繫辭》云:一陰一陽謂之道!我要講的主要是陽謀,陽謀實際上是一種吻合於歷史大勢的文化

,是看得見的大智慧。   這是一部怎樣的書呢?我不知道。它可以是清史,我講的都是清史上的人和事。它也可以是一部最為通俗的國學讀本,因為在書裡面,我加入了大量的諸子言論,並且對諸子思想,做了詼諧而易懂的闡述。當然,它還可以是一本勵志書,很多人的事蹟與精神都讓人感動。   我對讀者有何期望呢?人常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是,這僅僅是一句安慰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無情的指出: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能夠改變者,是缺點;不能改變者,是弱點。人類的弱點豈能輕易改易?   並且,由於我的知識淺薄、才情有限,本書中的舛誤定然不少。故而,我對諸位讀者沒有些許希望,我

只想讓大家在沒事的時候打開翻翻,靜靜聆聽我們祖先的教誨。 鄧榮棟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於汀蘭苑 前言   這是我寫的第三本書了,繞來繞去,始終繞不開歷史。   兩年來,無數的讀者給我以關注,眾多媒體給我以報導,本來也就是想寫寫歷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梳理一下自己的記憶,看看哪些是需要記住的,哪些是開始忘卻的,哪些是需要褒揚的,哪些是需要批評的,沒想到這些大家也關心。   《挑燈看清朝》主要講述了清朝從入關到被民國代替的這二百六十八年的歷史,十位帝王,近百位人物的命運起伏,人生坎坷,著重講述帝王與官僚們的心性權謀,人格操守,以及完全不同的人生歷程。   本書採用小說的寫作手法,以史料為依據,以年

代為線索,以具體歷史人物為主題,對清朝歷史進行具體而全景式的描述。本書力圖擺脫歷史教科書的一半敘述模式,著重敘述官場權謀、帝王心術,以及這些權謀與心術背後隱藏的中國制度與中國文化的深層邏輯。   讀著最易讀之書,便為著者最難著之書,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希望我能寫完。 第一章 少年天子我們從一份求職表開始:姓名:愛新覺羅•福臨年齡:虛歲六歲,實歲五歲。民族:滿族。文化程度:基本上是文盲,有記載稱,直到十四歲時,識文斷句還有些困難。所求職位: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生於崇德三年(一六三八年)正月三十日,據多本權威歷史書籍記載,福臨兄出生的時候,似乎有點兒不尋常,簡直有點搞怪。首先是福臨之母莊妃不尋

常,莊妃懷孕後,紅光繞身,盤旋如龍形,不僅如此,在莊妃生福臨的前夜(誕之前夕),她還做了一個夢。這個夢,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簡直有一點兒荒唐。莊妃夢到,一個神仙,帶了一個孩子,來到自己身邊,然後把這個孩子放到了自己的肚子裏(夢神人抱子納後懷),放進去以後,說了一句話:此統一天下之主也!不僅孝莊夢到了,而且,孝莊把這個奇怪的夢還告訴了自己的丈夫、年近五十歲的清朝皇帝皇太極,皇太極聽後,呵呵一笑,慢悠悠地說道:這是天大的祥瑞,生的如果是兒子,這小子一定能成就大業!(奇祥也,生子必建大業。)做夢也許還不足為怪,最怪的是,福臨生的那一天,永福宮芳香撲鼻,一直到了晚上,這香氣也沒有散去(香氣經日不散)。福

臨的形象也甚是特別:頂髮聳起,龍章鳳姿,神智天授。雖然這是權威史料的記述,但是,我敢負責任地說,這些都是在瞎掰。如果生的是仲尼,那麼生的時候,史料上的記錄一定是祥瑞不斷;如果生的是蚩尤,那麼不消說,一出生,這傢伙就注定要成為烏龜王八蛋。這是中國古代的天命邏輯,而這種邏輯,一多半是忽悠人的。矇對了便說準,矇不對,全當沒說過。遍閱史料,韋編三絕,對於算命這玩意兒,史籍上的記錄,是有算必準,那是因為,沒有矇對的,史官壓根就沒有記。如果福臨出生時果真是天降祥瑞,那麼他老爹皇太極,一定會把他當作活寶貝,即使福臨指著天上的星星說要,皇太極也會想辦法給他捅兩顆下來。但是,福臨兄並不受皇太極待見,而不受待見之

原因,倒不是福臨兄出了問題,而是福臨兄他媽出了問題。福臨他媽莊妃,並不是皇太極的最愛!我不是在胡說八道,也不是在信口開河,更不是在標新立異。皇太極喜歡的,是莊妃的親姐姐──關睢宮宸妃。史籍上載有明文:宸妃有寵於太宗!對於莊妃來說,喜歡宸妃並不要緊,只要宸妃不生兒子便可。可要命的是,關睢宮宸妃生了一個兒子,所以,福臨兄出生的時候,他老爹皇太極便把他擺在了不起眼的犄角旮旯裏。還好,宸妃的兒子只活了兩歲便夭折了,但是,在皇太極的眼中,宸妃還年輕,讓她生兒子,也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皇太極可以等,他以為宸妃也可以等。到了崇德六年(一六四一年)九月,皇太極還在前線和洪承疇打仗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突然接到來

自瀋陽的書信,信上說:宸妃病重了!皇太極是用木碗接著鼻血來到前線的,還沒有坐穩,又要用碗接著鼻血,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往回趕(聞妃病而還),軍隊不要了,仗也不打了,他的腦子裏,只有宸妃。皇太極走到半路上,突然從瀋陽傳來消息,宸妃已經病故了(未至,妃已薨),皇太極沒有說話,呆呆地愣在了那裏,一愣,就是一整天。愣完了,醒了,皇太極把自己罵了一通,上天讓我皇太極來到世間,是經世濟民,難道僅僅是為了一個女人不成(天生朕為撫世安民,豈為一婦人哉)?但是,罵歸罵,罵完後,皇太極依舊是瘋瘋癲癲,悲痛欲絕。喪事辦完以後,底下的大臣們一看,皇帝得了精神病,這還了得,於是,紛紛要求皇太極出去打獵,放鬆放鬆,皇太極

同意了,可是,打獵的路線不對,回來的路上,又經過了宸妃的墳墓。皇太極又是失聲痛哭,悲痛欲絕!最後,皇太極勉強熬了近兩年,於崇德八年(一六四三年)八月初九夜,無疾而終。

夾縫中的選擇:西安回坊與回族居民的認同建構

為了解決清朝皇帝年表的問題,作者馬振瀚 這樣論述:

回坊,是位於西安市城牆內西北角的一片回族傳統聚居區。其身兼西安市著名的觀光景點,以及在當代中國各大城市中心區域,幾乎絕無僅有的城市原生回族社區。回坊既是西安城市內顯而易見的異質性空間,同時又與這座城市維持著巧妙而緊密的連結。這塊異質性空間的存在,一方面體現出坊內回族居民與地方政府之間,彼此和諧卻又相互衝突的關係;另一方面,回坊也作為多重現代性與意識形態交疊和作用的場域。而空間作為一種「方法性的存有」(methodological being),它是各種物質或其它社會拼裝體得以存在,並且得以分辨其中不同主、客體間的特定關係、安排配置、性質乃至功能的方式。因此,本研究希望以空間作為切入視角,透過

民族誌的書寫與歷史文獻的爬梳,勾勒改革開放至今,回坊空間與坊內回族居民的關係,以及回族坊民在此空間中,如何與不同的外部主體和影響力進行互動的過程。由此深入探討,回坊空間如何促使回族坊民在與各式外力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對其自我的主體與認同,展開反覆地思索、調整和重組。而他們在不同的情境和脈絡下,又將是如何對其自我身份,進行選擇性地展演與實踐。本研究藉由對當代西安回坊的案例討論,發現「回」作為一種多重且混合的身份與認同。它無法被單一的「民族」或「宗教」概念所匡限,這同時也回應著發生於清末民初的那場,有關「回」的族教屬性論辯。「回」不論在當時抑或現在,都是一種生存的方式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