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安妮身高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洪安妮身高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薇拉.西蘭達妮寫的 給媽媽的深夜日記 和黃仕傑的 昆蟲臉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洪安妮歌曲大全 - 爱歌词库也說明:生日:. 身高:. 体重:. 血型:. 经纪公司:. 歌曲; 专辑.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小天下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體育大學 體育研究所 周宏室所指導 杜光玉的 大專校院學生瑜珈課程目標認知與休閒運動態度之研究 (2018),提出洪安妮身高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體育課程目標架構、終生運動、環境應對。

而第二篇論文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所 顏克典所指導 郭名凱的 高職生體育課滿意度調查 ─ 以高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同儕關係、學習效果、教師教學、場地器材、學校行政的重點而找出了 洪安妮身高的解答。

最後網站洪于崴則補充:洪于崴(1998年4月18日-)是一名擁有台越混血的台灣女演員、女模特兒[1],曾為伊林娛樂旗下的模特兒。[2]身高是169cm,體重是48kg,牡羊座,O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洪安妮身高,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給媽媽的深夜日記

為了解決洪安妮身高的問題,作者薇拉.西蘭達妮 這樣論述:

被仇恨分割的世界,阻隔不了愛的召喚     「印巴分治」事件發生在遙遠的七十多年前,然而在本書第一人稱視角的書信體兼日記的形式之下,小人物在動盪大環境中經歷的痛苦顯得歷歷在目。主角妮夏自幼就沒有母親,她在日記裡向母親訴說日常、傾吐心事。自從國家分裂後,周遭不同信仰的人們原本相安無事,卻因為一條突如其來的人為分界線,開始彼此仇視並且被迫遠離家園。妮夏平靜無波的家庭、學校生活就此產生巨變。     妮夏不明白,只因為信仰不同,人們就得對立?家裡的廚師是穆斯林,所以就不能和他們一起前往新印度?妮夏單純直白的叩問,卻沒有一個大人能給出恰當的回答。面對艱險的環境,即使一家人多次受到生命威脅,她仍竭盡全力

凝聚家人情感,一同面對人生中無常的災厄。      十二歲生日那天,妮夏收到一本日記本,讓她寫下無法大聲說出來的思緒,以及那些周遭大人不願記錄下來的經過……     1947年,印度終於脫離英國將近兩百年的殖民統治,原本應該歡欣迎接自由的到來,人民卻發現國家即將一分為二: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們因為宗教信仰不同而被迫遷徙,在跨越印巴邊界時,不同宗教族群之間的爭執不斷,甚至演變為流血衝突。      妮夏的媽媽是穆斯林,在生下她和雙胞胎弟弟時難產而死。姊弟倆的爸爸是印度教徒,現在,一家人住的地方已不再被稱為「印度」,而被安上一個新名字「巴基斯坦」。妮夏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邊,為何又必須選擇陣營?  

  爸爸說以他們的身分住在巴基斯坦太危險了,決定舉家搬遷到「新印度」。他們有時在烈日下的沙漠步行、有時搭乘暴動頻傳的火車,奮力越過不合理的人為疆界,尋找新的安身之處。     透過妮夏一封封寫給已逝母親的信,我們得以一窺印度在歷史上最悲劇性的一段時期,一個沉默堅毅的女孩如何尋找家鄉、定位自己,以及在最黑暗的境遇裡對未來抱持希望。   得獎紀錄     美國紐伯瑞文學獎銀獎   美國華特.狄恩.麥爾斯文學獎「童書類」銀獎   美國莫卡.潘人權兒童文學獎金獎   美國珍.艾登斯童書獎銀獎   美國《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學校圖書館期刊》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柯克斯書評》年度最佳童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童書   推薦書評     國內佳評如潮   吳在瑛/兒童文學作家、99少年讀書會發起人   從一位十二歲少女的角度,觀看印巴分治這段歷史的悲傷……歷史紀錄有時無法呈現的深層傷痛,小說卻能加以細細描述。讀者透過本書文字,體驗當時每個家庭成員活生生的噩夢,以及每天必須面對的痛苦和疑惑:人們原本可以和睦相處,為什麼遇到了宗教、種族或政治議題,幸福就變得如此遙遠與困難?在人為的磨難下,我們連自己都不認識了?連做自己都變得奢侈?本書文字動人,每一句話,你都會想要好好品味。     張子樟/兒童文學評論家   由於戰亂頻仍,二十一世紀初出

現了不少以少女為主角的青少年小說,如《戰火下的小花》、《帕瓦娜的旅程》、《牧羊人的孫女》等,均與宗教信仰有關,《給媽媽的深夜日記》亦是如此。     一本關於英勇、逆境、恐懼、困惑、死亡、文化認同等議題的感人故事。人物生動、書寫格式令人讚歎,值得細讀。     黃楷君/「伊斯蘭沒有面紗」粉專創辦人   生在一個因國籍、宗教等種種標籤而破碎對立的世界,我相信這本書能帶來放下恐懼的可能,以及和解的力量。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優秀的歷史小說,能讓我們更深刻體會真實歷史,本書就是如此。印巴分治,導致超過五十萬人在遷徙過程中喪生,從書上看,就只是個數字,從小說看,更能體會那種

衝擊與無奈。豐衣足食的生活,離人道危機,原來就只是幾天的距離。少點指責,多些互助;少點仇恨,多些共好。在疫情來襲的今日,特別值得我們閱讀與學習。     蔡明灑/「朗朗小書房」創辦人   真正的歷史永遠都不是課本中的三言兩語所能概括。在這個故事裡,讀者透過十二歲少女寫給母親的真摯信函,觸摸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分裂的歷史傷口;感受流離、飢渴與接近死亡的切身苦痛;思索人我的關係、宗教的對立、國家的定義,以及政治領袖的責任等,宛如印度版的《安妮日記》,觸動人心,充滿警省。     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此書藉一名十二歲少女寫日記寄亡母的跨界獨白,勾勒二戰後印度即將脫英獨立、印巴旋即又要分治的

族裔衝突與離散歷史。書中充滿飲食描寫,包括採買、備餐、烹煮。食物既是族裔符號,也喻情、寄託、甚至成為噤啞女孩的發聲管道。此書文字平實誠懇,不啻窺見南亞文化的窗口。     鄭慧慈/阿拉伯語文學與伊斯蘭文化學者   一本開拓國際視野、感人肺腑、發人省思的兒童小說。描繪偏執的宗教衝突阻礙自由與和平,造成百姓淪為祖國難民的歷史經驗。     國際媒體盛讚   當妮莎的國家一分為二,她原本美好、受到妥善保護的世界一夕之間崩塌了。印度教徒必須住在印度;穆斯林得住在巴基斯坦。但妮莎兩者都是。對妮莎和她的家人而言,究竟哪裡才是安全的?西蘭達妮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普羅大眾並不熟悉的歷史年代裡,然而她成功的讓讀

者覺得親近、感同身受,故事有趣並極為真實。──金柏莉.布魯貝克.伯萊德利(紐伯瑞文學獎銀獎《飛越戰火的女孩》作者)     薇拉.西蘭達妮是說故事的高手。這本吸引人又重要的小說在世界被仇恨撕裂這個框架下,與讀者探討愛的力量,並提出懇切的問題,即使在印巴分治事件已發生超過七十年的現今社會,我們仍不能逃避她的叩問。──詹姆斯.豪伊(美國知名童書作家)     薇拉.西蘭達妮的敘事既細緻又極具說服力。和我們很多人一樣,對妮莎而言,家是一個複雜的地方,而這部令人心碎同時又洋溢希望的小說提醒我們,即使一個地方的人民在煉獄般的經歷後失去了一切,仍有可能追求深刻的喜悅以及重建信念。本書是給那些在廣大世界裡尋

找自身定位、無論到何處都將家鄉情懷帶在身邊的青少年讀者的一份寶藏。──芮妮.華生(紐伯瑞文學獎銀獎《將我拼湊起來》作者)   *閱讀年齡:10歲以上   作者簡介   薇拉.西蘭達妮(Veera Hiranandani)     西蘭達妮在成為兒童文學作家之前,曾經在律師事務所工作,也曾當過童書編輯,目前在美國莎拉勞倫斯學院教授創意寫作。著有《半個女孩的完整故事》(The Whole Story of Half a Girl)、《菲比葛林》(Phoebe G. Green)系列書。     她的父親來自印度、信仰印度教,母親是猶太裔美國人,西蘭達妮從小就發現自己與眾不同。來自兩種不同文化背

景,使得她格外堅強、善於觀察人群。她愛吃、懂吃,更熱愛與食物有關的書籍,相信食物有把不同族群凝聚在一起的魔力。     她自述年輕時,有時會希望可以成為其他人,但現在即使拿整個世界來交換,她也不願放棄至今經歷過的人生。   想更了解她,請瀏覽:veerahiranandani.com。   譯者簡介   鄒嘉容     資深譯者。曾任高中英文教師,對青少年成長及社會弱勢者等議題一向關注。視文學翻譯為一種社會責任,平日則優遊於音樂及繪畫之中。譯作屢獲《中國時報》開卷及「好書大家讀」等年度好書,並曾獲頒國立編譯館人權出版品翻譯獎項。譯有《木屋下的守護者》、《達爾文女孩》、《那又怎樣的一年》、《留下

來的孩子》、《便當尋人啟事》、《不能沒有你,奧多》、《戰火下的小花》等。 導讀   同源共生、相異共存的願景 游鎮維(佛光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二十世紀中期,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因宗教政治的因素,隨即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作者薇拉.西蘭達妮以此為背景,在小說《給媽媽的深夜日記》用日記的形式,透過十二歲女孩妮夏的筆,說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妮夏不善言辭,大多依賴文字表達自己,日記裡的字字句句,記錄她內心的真實情感,以及周遭人事給她和家人帶來的影響。她嘗試著從大人的言語行為、同學的對待,一點一滴了解世界的劇變。在宗教政治對立下,她所認知的單純世界和原有的人際關係開始有

了變化,原本不分彼此的親友,慢慢貼上「我們」和「他們」的標籤,小孩更因此失去原有的朋友。     人們在時代的洪流裡,往往身不由己,妮夏一家就在一夕之間成為住在巴基斯坦的印度人。為了免於迫害和生命威脅,他們必須移居到所謂的「新印度」。被迫離開家園,途中飽受饑渴,已是痛苦,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雙方對立所引出來的仇恨,更使得過程艱辛萬分。從妮夏對火車上暴力血腥衝突的那段簡潔描述,讀者可以想像妮夏所見的情景,實際上應是慘烈百倍,更可進一步遙想那段歷史裡印巴人民的悲慘遭遇。     作者善用一些人事物,來隱喻凡事皆有一體兩面、相互依存的關係。妮夏一家在步行移居途中,弟弟阿米爾因缺水,瀕臨死亡,後來天降甘

霖,讓眾人如獲新生之際,雨水瞬間氾濫成災,又使阿米爾差點失溫而死,如同人們迎接印度脫英獨立歡欣的同時,隨即面對的卻是分割對立的痛苦。     妮夏在夜裡睡前寫日記,同時也是一封封向亡故母親傾訴白日紛擾的書信,在字裡行間裡傳達的雙邊身分認同,蘊含著對族群和平共存的希求。妮夏的母親是一位穆斯林,父親則是一位印度教徒,他們儘管信仰不同,卻不顧他人反對,相愛結婚。母親生下妮夏和弟弟阿米爾時,不幸難產死亡。妮夏和弟弟身上流著父母的血,一半是印度教徒,一半是穆斯林,雖然性格長相截然不同,卻能相親相愛,不分彼此,此情況隱喻著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應該也能這樣和平相處。每當妮夏看到他人因宗教而對立時,總想公開說明她

母親的身分,以弭平紛爭。妮夏在日記裡描寫的家園,一景一物皆有母親的身影。印度脫英獨立之前,是一個各宗教族群都還能和諧共處的國家,而印度獨立後,妮夏一家被迫離開家園,也如同印巴人民被迫離開長久養育他們的母親,讓妮夏聯想起她和弟弟的誕生,母親卻死亡的遺憾,也難怪她會無奈和感慨的寫道:「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了,我的家卻要死了」。     除了寫日記給母親這件事之外,食物也承載著妮夏對族群和平共存的希求。妮夏日記裡提到各種食物,都是人們生活中,不管是日常三餐或宴會時,與家人親友享用的菜餚,它們香氣濃郁,營養豐富,如同母親一般養育孩子,撫慰心靈,連結著家的溫馨感受。家裡的廚師卡齊是一位穆斯林,在妮夏心中的地

位不亞於父親。他會煮妮夏母親喜愛的食物,妮夏不善於跟他人交談,卻能與他溝通,他了解妮夏,妮夏能從他的一舉一動感受到愛,與他在廚房裡共同準備食物,如同在夜裡寫日記,是妮夏最喜歡的事。後來因為被迫搬離家園,妮夏必須與卡齊分開,那種感覺有如與母親分開那樣心如刀割。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和平共處的願景,也在妮夏移居途中與其他友善的穆斯林互動裡呈現。穆斯林舅舅拉西德接納妮夏一家人,提供庇護,無法說話的他用筆對妮夏提到媽媽對她和弟弟的愛;妮夏與穆斯林小女孩哈法建立的單純友誼,這些事都令她振奮。小說末尾,卡齊不顧危險,千里迢迢來到久德浦,與妮夏一家團聚。卡齊帶來妮夏母親所畫的那幅畫,描繪一隻捧著蛋的手,

不僅象徵著印度的新生,也比喻這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能共同生活的家又再次完整。每日卡齊的誦經聲和妮夏祖母的印度教歌聲,交融混合,在她耳裡聽來,皆是美妙的樂音。     這本美國紐伯瑞銀牌獎小說,題材獨特,以綿密的象徵手法,向年輕讀者傳達著,不同宗教文化族群應要共生共存的願景。   作者的話     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至八月十五日之間,印度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並分裂成兩個共和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此之前,印度的印度教教徒與印度的穆斯林之間的對立,已經持續了好幾個世紀。有許多人不希望印度分裂成兩個國家,但幾位重要的領袖最終還是達成了協議。     在印度某些特定的地方,宗教衝突事件時有所聞。然而,在

分治之前,也有不少地方,各種宗教的信徒,包括穆斯林、印度教教徒、錫克教教徒,以及信仰人數較少的,例如帕西人(Parsis,信仰瑣羅亞斯德教、俗稱拜火教)、基督教徒和耆那教徒(Jains),一直相處得很和睦。在跨越邊界的遷徙期間,局勢變得緊張,在要遷入巴基斯坦的穆斯林以及要遷入印度的印度教徒和其他教徒之間,發生許多打鬥和殺戮事件。多數暴亂事件甚至蔓延到原本和平的地方。根據估計,在這段期間有超過一千四百萬人跨越邊界,其中至少有一百萬人喪生(有人說更多,也有人說不到)。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遷徙。     小說中虛構的家庭就是住在像這樣的一個地方,他們的經歷基本上是取自於我父親的家族所經歷的事

。我的父親跟隨他的父母及兄弟姊妹(我的祖父母、叔叔及姑姑們)從米爾浦卡斯長途跋涉,越過邊界到久德浦,就像書中的主角妮夏一樣。我父親一家人平安度過了這段旅程,但是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和許多財產,必須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如同難民般重新展開生活。我希望對親戚的這段生命歷程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這段期間的幾位主要掌權者,包括穆斯林聯盟的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納(Mohammed Ali Jinnah)、印度國大黨的領袖—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被派任到印度並領導過渡到獨立這段時期的英國總督──蒙巴頓伯爵(Lord Mountb

atten),以及印度國大黨的前任黨主席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者──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真納覺得人數較少的穆斯林在新的印度政府裡無法得到充分的代表,希望另外成立一個單獨的政府。尼赫魯及甘地則不希望看到印度分裂,並相信一個統一的印度會是更好的印度。雖然各掌權者希望族群之間能夠和平往來,但對於達成這個目標的最好辦法卻有了歧見。     對於引發衝突的主要罪魁禍首是誰,始終眾說紛紜。許多人都將暴力事件的起因歸咎於「對方」,而許多遭逢不幸、失去家人的人,永遠無法對攻擊者有所諒解。妮夏和她家人的旅程比有些人的艱辛,例如我父親的家人,但也比許多其他人輕鬆。這本書結合了已知的歷史和想像的場

景,塑造出一個當時可能發生的故事。     時至今日,在某些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團體之間,以及全世界的許多宗教團體之間,仍然存在著緊張對立的情況。記取過去的錯誤,我們才能懷抱希望開創一個更光明、包容也更和平的未來。接納彼此的差異誠然是對人性的巨大挑戰,但也是眾多解決之道的其中一種。 親愛的媽媽: 我想妳知道十二年前的今天早上六點鐘發生了什麼事。妳怎麼可能不知道呢?那一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而妳卻離開了,可是我今天不想傷心。我想要高高興興的,把所有的事情告訴妳。我會從頭開始說起。妳也許已經知道我要說什麼了,也許不知道。也許妳並沒有在看著我們。 我開始喜歡上十二歲的感覺了。有生以來,十二是

我最大的年齡數字,但也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字──好說,好數,也很容易對分成兩半。不知道阿米爾今天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在想著妳。是不是跟我一樣喜歡十二歲? 我們在快要七點的時候起床。我和阿米爾以往都是在睡夢中度過出生的時辰,等我們醒來之後,會站在去年用尖銳石頭刻在牆上的身高記號旁。其他人並不知道記號在那裡。我幫阿米爾刻,他幫我刻,然後比較這一年我們長高了多少。阿米爾終於追上我的身高了。爸爸說有一天他的身高會超過我們。真是令人難以想像。 爸爸將妳那條懸著一顆小小紅寶石墜飾的金項鍊給了我。他從我七歲生日開始給我妳的珠寶首飾。如今我有兩隻金鐲子、兩枚金戒指、鑲有祖母綠和黃金的小圓圈耳環,以及這條紅寶石項鍊。爸

爸說我應該等到特別的場合再戴,可是最近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的場合,所以我把首飾全部戴上,不再拿下來。我不知道他把這些首飾收藏在哪裡,但是每年生日那天,我的床邊就會出現一件新的首飾,裝在一只滾金邊的深藍色天鵝絨盒子裡。一打開盒子,藍色的絲緞襯墊就會在眼前閃閃發亮。我把首飾拿出來以後,爸爸總是會把盒子要回去。 偷偷告訴妳,比起首飾,我更想要的是那個盒子。我希望它可以完完全全屬於我,永遠不必再還回去。我可以把隨手找來的東西──一顆鵝卵石、一片葉子、一個開心果殼—放進盒子裡。而且,就像有魔法一樣,那些東西會變得很特別,至少在那一天是如此。也許等妳的首飾都給完了,爸爸就會讓我把盒子留下來。

大專校院學生瑜珈課程目標認知與休閒運動態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洪安妮身高的問題,作者杜光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大專校院學生對瑜珈課程目標認知與休閒運動態度情形。透過「大專校院學生瑜珈課程目標與休閒運動態度量表」,以大專校院107學年度第2學期修習瑜珈課程之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量表施測,發出量表1,564份,回收1,169份,得有效量表共計1,009份,有效回收率64.5%。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式進行假設考驗。研究結果發現:一、大專校院學生瑜珈課程目標量表符合信度、效度檢驗;二、瑜珈課程目標認知前三名為:生理效益、邊際效益及心理健康;休閒運動態度前三名為:運動利益、運動投入及成就滿足;三、三年級大學生

在瑜珈課程目標「環境應對」之認知顯著高於二年級 (含) 以下;三年級大學生在休閒運動態度「運動利益」顯著高於二年級 (含) 以下大學生;三年級大學生在休閒運動態度「成就滿足」顯著高於二年級 (含) 以下及四年級 (含) 以上大學生;四、瑜珈課程目標認知與休閒運動態度呈顯著正相關;五、大學生對瑜珈課程目標認知可以預測其休閒運動態度。結論:一、瑜珈課程目標量表為適合大學生使用的量表;二、瑜珈課程目標認知得分主要集中在個人發展;休閒運動態度得分主要集中在運動利益;三、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瑜珈課程目標認知及休閒運動態度達顯著差異;四、瑜珈課程目標認知愈高時,其休閒運動態度亦愈高;五、瑜珈課程目標認知影響其

休閒運動態度。

昆蟲臉書

為了解決洪安妮身高的問題,作者黃仕傑 這樣論述:

  每一種昆蟲的臉型及表情都很特別,尤其加上一點想像力,馬上變得生動有趣。本書將作者的觀察心得與昆蟲臉部的特徵,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輔以生態圖片來介紹,並將各種昆蟲作成有趣的「群組規劃」,希望藉由「臉書」的魅力,讓更多大小朋友進入昆蟲的奇特世界,同時也能進一步理解昆蟲生態,並親眼見證每一張美麗的昆蟲「臉」。   原來世界上有帶著吸管的昆蟲刺客,也有兇狠無比的昆蟲殺手,更有各式各樣隱身森林的忍者昆蟲,以及酷似外星人的昆蟲,奇特的是,小朋友最熱愛的日本卡通主角人物,如假面超人、宇宙忍者和電波人等,原來都有昆蟲上身的影子。多樣的昆蟲「臉」給予人類無限的想像空間,其實背後還隱藏著昆蟲不為人知的生存秘密,昆

蟲臉書將一一揭露昆蟲的極私密生活面貌。 作者簡介 黃仕傑   1973年生於台北,從小就喜歡飼養昆蟲,退伍後因工作傷害,右手4隻手指遭截肢,但對於生態的興趣不減反增,一直是台灣原生昆蟲、蘭花、石松的愛好者,同時也戮力從事生態攝影。近年來造訪馬來西亞、婆羅洲、泰國、菲律賓等地,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拍攝昆蟲生態及原生蘭花、蕨類之原棲地照片,並為水族、昆蟲雜誌撰寫相關文章。曾任扶輪社青年服務團團長、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目前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著有『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昆蟲臉書』(天下文化出版)。黃仕傑個人部落格www.wretch.cc/blog/shijak

0526。 推薦序 4 作者序 5 Chapter 1 帶著吸管的刺客列傳 6 帶著墨鏡的大流氓─大琉璃食蟲虻 8 充滿棘刺的龍騎士─齒緣刺獵(虫春) 12 潛藏水中的忍者─紅娘華 16 睡夢的惡魔─熱帶家蚊

20 枝葉跳躍的精靈─三刺角蟬 24 身著華服的大鼻子情聖─渡邊氏長吻白蠟蟲 28 Chapter 2 森林中的殺手傳奇 32 老虎上身的殺手─八星虎甲蟲 34 看不見的小惡魔─金小蜂 38 充滿愛心的殺手─紅腹細蟌 42 昆蟲界的空中霸主─無霸勾蜓

46 八腳蜘蛛的天敵─黃帶蛛蜂 50 草原上的快刀手─寬腹螳螂 54 瘋狂攻擊的轟炸機─雙金環虎頭蜂 58 Chapter 3 森林中的清道夫 62 超強趨光的迴力龜─長臂金龜 64 大自然的禮儀師─雙斑埋葬蟲 68 森林底層的管理員─臭巨山蟻

72 真正的台灣螂─卡氏麻蠊 76 陸海空三棲的特種部隊─點刻三線龍虱 80 最稱職的清道夫─公牛駝渫蜣 84 傳說中的火星人─斑翅蠍蛉 88 Chapter 4 我是假面超人 92 我是假面騎士V3─台灣大蝗 94 來自A惑星的宇宙忍者─高砂熊蟬 98 巨大

翅膀的蝶龍摩斯拉─紅目天蠶蛾 102 我的臉就是卡通─平背棘菱蝗 106 我是最強的昆蟲王者─獨角仙 110 可愛的電波人─小十三星瓢蟲 114 Chapter 5 昆蟲之狐假虎威 118 是鳥是蛾?不是鳥!是蛾!─長喙天蛾 120 假裝是蜜蜂─食蚜虻 124 裝神弄鬼的蛾─鬼臉天蛾

128 神秘的蜂天牛─南山細小翅天牛 132 假裝螳螂又擬態胡蜂─銅頭螳蛉 136 就是一雙大眼睛─廣翅蠟蟬 140 Chapter 6 隱身術高手 144 縮手縮腳當樹葉─擬葉螽 146 藏在枯葉中的忍者─枯葉蝶 150 低頭躲起來就沒事了─台灣姬螳螂

154 滿身棘刺的隱身高手─蓬萊棘螽 158 比枯樹枝還像枯樹枝─廣西瘤竹節蟲 162 Chapter 7 MIB來自宇宙的外星人 166 他是你幻想中的外星人嗎?─巨大蚊 168 水汪汪的大眼睛─長角蛉 172 兩眼開開的滑稽客─四斑柄眼蠅 176 爆眼跳躍客─突眼蝗 180 這個象鼻是嘴巴─象鼻蟲

184 不吃飯的特異份子─蜉蝣 188 Chapter 8 昆蟲界的大師 192 堅硬如鋼的鐵甲大師─小圓斑球背硬象鼻蟲 194 輕巧動人的滑水大師─大水黽 198 昆蟲界的時尚大師─石牆蝶 202 隨時換季的變身大師─青黑蠟蟬 206 充滿母愛的陶藝大師─華麗泥壺蜂 210 技巧

高超的捲葉大師─黑點捲葉象鼻蟲 214 保護巢穴的緊張大師─叉胸異腹胡蜂 218 【附錄】如何留住自然的影像 222 作者後記及致謝 223 參考書目及網站 223 作者序   剛從金門退伍後的日子可以說是非常精彩,因為想要快速的累積「第一桶金」,不顧家人的關心苦勸,開始一天兼三份工作的日子。早上在豬肉攤送貨,下午在台北縣跑路邊攤賣鞋,晚上在電動玩具店顧大夜班。因

為休息的時間被切割成數段,睡眠嚴重不足的同時,我還想要帶女友出去看電影,陪朋友們唱歌跳舞…。半年後一個周末的早上,我依稀記得下午與女友要去忠孝東路逛街,但是在精神恍惚的狀態下,不慎將右手放到正在絞豬皮的絞肉機裡…。很幸運,我的右手掌還在,雖然五根手指頭只剩下一根小指還算完整。   後來回到昆蟲的世界中,初期就是喜歡抓蟲養蟲,尤其對於獨角仙與鍬形蟲特別有興趣。一段時間後認識更多在昆蟲領域的朋友,大家也常分享各種資訊,並且一起到台灣各地的山區探尋昆蟲的芳蹤。在廖智安大哥的介紹下認識一位改變我玩蟲人生的林春吉大哥。還記得當時他送我一本他的著作『幻蝶』,他告訴我,他以前喜愛收集蝴蝶標本,現在轉變成用攝

影的方式記錄蝴蝶美麗的身影。我翻看這本書的同時也回味他說的話,雖然當時沒有太深的感觸,卻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即將發芽的種子。   隔年夏季我一如往常在山區活動,來到熟悉的地方找一棵樹幹枝葉間總是爬滿了各種鍬形蟲、金龜子、蝶類的大樹,但是赫然發現它被砍掉了!以前常常想要幫上面的昆蟲拍照作紀錄,卻總是認為沒關係,不急,反正樹還在,先抓再說。當時我的心中充滿了難過與懊悔。因為這個刺激讓我下山後立刻買了相機,希望再也不會有這種遺憾。   開始攝影的我由鏡頭中發現各種昆蟲都有牠獨特的魅力,尤其是使用微距鏡頭時,才發現每一種昆蟲都有豐富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更讓我覺得微距攝影除了充滿挑戰外,還常常有不同的驚喜

。所以不自覺的就想帶著相機往山上跑,也因此家中的攝影器材不斷的增加。   在因緣際會之下,由攝影同好、愛好雨林生態的好友黃一峰引薦,接觸大樹總編輯張蕙芬女士,在張總編輯的提攜下決定出版這本『昆蟲臉書』。非常感謝張總編輯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將各種昆蟲豐富的表情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本書能帶領大家以不同的角度欣賞昆蟲之美,並時時關心我們居住的地球。 作者後記與致謝   1998年的7月盛夏,當時我在港資外商公司任職,由於公司所代理的品牌都是世界頂尖的時尚品牌,所以晚上總有許多精彩的餘興節目。有一晚剛從安和路的夜店出來,與好友祖勳在路邊閒聊,他問我要不要去貓空逛逛?我問他那麼晚了,去貓空喝茶嗎?他說我

們來去抓獨角仙吧。獨角仙!?好震撼的三個字啊!把我拉進時光機的座艙中,一瞬間回到那位於六張犁「墳墓山」的記憶時空裡。我看到一個熟悉的小孩,穿著背心及短褲,左手拿著鐵桶,右手拿著捕蟲網,在山坡上追逐蝴蝶,水溝中捕撈魚蝦,站在墳墓上抓樹洞中的鍬形蟲。就這樣,與昆蟲早已是平行線的我,在這人生的重要路口意外再度交會。   剛回到內心嚮往的「昆蟲人生」,也是電腦網路開始普及的年代。由網路上的資料找到位於台北的木生昆蟲館,第一次前去拜訪時,余麗霞大姐對於久未接觸昆蟲的我,非常熱情地介紹與分享,讓我的感受相當深刻。從此之後,我每周都會開心地去報到,並且在那裡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蟲友」。這些「蟲友」們在我日

後觀察探訪昆蟲的路上,給我許多的資訊與幫助。其中尤其感謝大樹的『台灣昆蟲記』 (天下文化出版)的作者廖智安大哥。他除了在各方面的提攜之外,並且基於他昆蟲本科系的專業,給我分類上的相關建議,還不辭辛勞地與我一起「東奔西跑」,只為了留下昆蟲美麗的身影。   台灣的天牛權威周文一教授,在野外探詢昆蟲時,仍不忘將各種昆蟲資訊傳遞給我,並幫忙鞘翅目昆蟲的鑑定。摯友黃世富先生忙於竹節蟲的分類研究,還特別幫忙鑑定直翅類群與蜚蠊目昆蟲;目前任職農試所花卉研究中心的汪澤宏博士撥空協助鑑定蜻蛉目與水生昆蟲;任職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課的陳振祥先生熱心幫忙鑑定蟬的種類;蔡經甫博士幫忙鑑定半翅目昆蟲;任職特有生物中心的

施禮正先生幫忙鑑定蛾類並且協助連絡楊儉文先生鑑定大蚊的種類;何坤達先生幫忙鑑定螞蟻的種類;鐘玉華小姐在拍攝生態照時的各種協助,還有任職行政院新聞局的林風佑先生,在百忙之中撥空幫忙校稿;國際紙雕大師洪新富大哥時時叮嚀要我努力求進步;惠蓀林場場長邱清安教授及副場長吳佾鴻先生在拍攝期間給予的諸多協助;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邱志郁博士的熱心協助以及為了找尋各種昆蟲曾經一起餐風露宿、睡車上、曬到臉脫皮的好友們:吳政龍、吳家禎、李宜龍、林琨芳、柯心平、施信鋒、張世豪、張書豪、張峻彥、張開運、黃一峰、黃福盛、劉正凱、賴明勳、蔡緯毅、蘇哲民(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及昆蟲論壇、安妮的昆蟲論壇等網站的各位蟲友鼎力協助;生

命中最重要的貴人劉旺財與廖碧玉夫婦在精神與各方面的支持;還有母親曾秋玉女士及內人學儀對我的包容,細心照顧不良於行的祖母,讓我可以在野地探訪時,高枕無憂的與生態對話,並留下大自然美麗的樣貌。當然,親愛的兒子于哲無論是驚擾到我正在找尋的昆蟲,還是正在拍照的緊要關頭卻非要纏著我陪他玩耍…,但只要看到他那純真的笑容,就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讓我在疲憊之餘,感受到繼續往前衝的那股動力,謝謝您們!   最後,如果有朋友想要與我一起討論拍攝的方法或昆蟲的生態,還是對於本書有任何指教,歡迎您與我聯絡,我的email是[email protected] ,或者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昆蟲的臉書」,即可

找到專有的網頁與討論。 帶著吸管的刺客列傳吸管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念小學時學校附近常有貨車販賣調味汽水,看著老闆將蘇打水與各種口味的香料在透明塑膠袋中調好後,再插上一根吸管,就可以與一票同學將好喝的汽水由袋中吸到嘴裡,那種暢快的感覺一直沒有忘記過。成年後與朋友聚餐或是逛街看電影時,買飲料也不忘拿根吸管,貼心地幫女士打開瓶蓋並將吸管放入,讓她們以優雅的姿態喝著果汁。照顧家中的長者吃藥、小朋友上學的水壺、便利商店的利樂包…,樣樣都與吸管有關。 但是吸管與昆蟲有什麼關係?昆蟲也會拿吸管喝飲料嗎?或是牠們的外形長得像吸管?仔細觀察昆蟲後發現,目前已知的昆蟲種類中有一個大家族,牠們進食

的方式與我們使用吸管喝飲料的方式雷同。簡單來說,就是牠們的「嘴」已經特化成「吸管」狀,我們稱這「吸管」為「刺吸式口器」。雖然使用吸管喝飲料是蠻優雅的,但是在昆蟲界可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可以將使用「吸管」的昆蟲分成兩大類:素食與肉食。素食的昆蟲使用吸管時,只要選對了「食物提供者」的植物,通常將「吸管」刺入樹皮或嫩莖中,就可以吸取到最甜美的汁液。但是使用「吸管」的肉食性昆蟲都是可怕的獵食者,有的種類會將牠的「吸管」當成是捕捉獵物的工具,有的則是藉由「吸管」將「消化液」注入獵物體內,等消化液將獵物的器官溶解成「營養液」後,再吸回體內。這樣聽起來您有沒有發覺這兩大類雖然都是昆蟲,但是牠們在因應食性不同

的生態下,也各自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面」相,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昆蟲界的「刺客列傳」吧。帶著墨鏡的大流氓─大琉璃食蟲虻分類:雙翅目食蟲虻科中文名:大琉璃食蟲虻學名:Microstylum oberthiiri生態環境:中低海拔山區體長:3~4 cm口器:刺吸式口器食性:肉食 頂著夏天強烈的陽光,我為了要找尋特別的鍬形蟲,所以一個人在竹東的山區活動。來到熟悉的林道路口,將車靠邊停好後,撥開比人還高的芒草,低身走進這荒廢已久的獵徑,遠遠的就看見幾棵殼斗科的大樹聳立在懸崖邊。我邊走邊觀察樹上的情況,只見許多的蛺蝶、金龜子、蜂類來來去去,表示樹幹上有很多昆蟲在覓食,正還在遐想之際,冷不防地被一個疾飛

而過的黑影子嚇到,顧不得滿樹的昆蟲就在眼前,我馬上轉過身朝那黑影追去。只見那黑影就停在芒草上,好像與一隻金龜子抱在一起。我走近仔細一看!那金龜子根本就不是抱在一起,而是被獵食了!我由側面還可以看到那黑影的口器,就這樣插進金龜子的身體。當場我就愣住了,直到那黑影進食完後,被吸乾的金龜子掉到地上,我才驚醒的想著,好可怕的一種昆蟲啊!自此之後,每次到山區我就會特別注意牠-「大琉璃食蟲虻」。 大琉璃食蟲虻是台灣目前已知的食蟲虻當中體型最大的,個性兇猛、飛行速度極快,常一晃眼就不見了,但是又突然在原地出現,通常口中已多了一隻昆蟲,牠的口器又粗又長,就好像鋼釘一樣。我曾看過牠獵捕的昆蟲種類非常多,一

般的蛾類、蠅類、蜂類甚至是甲蟲類,通通來者不拒,胃口好得很! 其實大琉璃食蟲虻的外形很有特色,由頭部開始觀察,牠的正面有兩個黑色的大複眼,複眼下還有濃密的金黃色絨毛,看起來就像是有著大鬍子,又帶著時尚墨鏡的老大。再看牠的身體上長滿了又黑又長的體毛,翅膀上閃爍著藍綠色的金屬光澤,感覺就像是披風一樣。還有牠的獵食特性,完全不給其他昆蟲有任何機會,直覺就是非常兇猛。因此,我與朋友都開玩笑地暱稱牠是「大流氓」。

高職生體育課滿意度調查 ─ 以高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為例

為了解決洪安妮身高的問題,作者郭名凱 這樣論述:

高職生體育課滿意度調查─以高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為例中華民國一百零柒年柒月研究生:郭名凱指導教授:顏克典中文摘要研究背景:學校的體育課程是培養學生具有好的體適能最直接的關鍵因素之一,使學生喜愛運動及認同體育課程,正是體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研究目的:探討高職學生對於體育課整體教學與支援的滿意情形。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高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為母群體,對全校日間部一、二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法,共發放1000份問卷,有效問卷98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資料處理採SPSS 22.0版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整體體育課滿意度:學生對於「同儕關係」、「學習效果」、「教師教學」三大構面滿意度顯著較高

;而學生對於「場地器材」及「學校行政」滿意度顯著較低。二、就性別而言,男生組對於體育課的滿意度在「教師教學」、「場地器材」、「學校行政」三構面皆顯著高於女生組。三、針對科別,在「學校行政」方面,資訊科、電機科及汽車科顯著高於廣設科及餐管科。四、「學習效果」方面,汽車科、電機科、資訊科及餐管科皆顯著高於廣設科。五、「同儕關係」方面,汽車科顯著高於廣設科及餐管科。結論:一、學生對學校體育課滿意度依序為「同儕關係」、「學習效果」、「教師教學」、「場地器材」及「學校行政」。二、各科別及學生特質參與體育課之滿意度多有落差,體育教師可運用多元化教學,滿足各科及學生特質不同之需求。關鍵詞:同儕關係、學習效果

、教師教學、場地器材、學校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