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藝文特區交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桃園藝文特區交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游本寬寫的 《招.術》 Welcome: The Art of Invitation 和李豐楙的 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雙捷運加持桃園「這區域」3字頭→4字頭、2年漲7萬!也說明:... 藝文特區設置兩個站點,為繼中山高速公路南崁交流道、機場聯絡道南桃園交流道後,進一步推升當地交通機能,帶動區域發展。 藝文特區位在桃園區中正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桂冠所出版 。

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柳金財所指導 黃子堯的 從宗教文化看地方宮廟信仰的發展–以孝威村艮安宮為例 (2021),提出桃園藝文特區交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宗教文化、地方信仰、文化資本、宮廟管理、艮安宮。

而第二篇論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休閒觀光管理系 陳靜宜所指導 曹淑眞的 聖母登山步道遊客休閒體驗、滿意度、重遊意願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聖母登山步道、登山健行、休閒體驗、滿意度、重遊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桃園藝文特區交通的解答。

最後網站交通指南_參觀資訊則補充:地址| 333005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一路8號3樓(Global Mall 桃園A8 ) 【前往Google Map】 |自行開車| 南下:由中山高速公路林口交流道41A,往文化一路方向左轉,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桃園藝文特區交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招.術》 Welcome: The Art of Invitation

為了解決桃園藝文特區交通的問題,作者游本寬 這樣論述:

  《招.術》的創作是有感於網路文化長期以來,浮誇、扭曲、真假難分的現象,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引發了更多的焦慮與悲情,於是,從影像拍攝記憶的斷裂點出發,意圖藉由:生活中的真影像、偽遊記,讓新、舊、真、假的語言、故事和情感,來對應當今網路訊息真假難分的困境。因此,書中52件影文並置的作品,有:   溫馨的「臺式常民看板」——調侃網路上誇張不實的銷售誘惑;   直敍、類訊息的文字——省思過度包裝的網路行銷;   擬真的小說——影射網路訊息真假難分的現況。   除了藝術內涵的探索之外,在實體藝術書的形式上,《招.術》也意圖以上下或左右並置,「近似時空」的流動想像,突顯了網路傳播過

程中,觀者多不花⼼思、匆匆⼀瞥的⼼態,並進一步思索攝影者在拍照現場的思維心境:   1.對象眷戀的情感   2.⼈在照像中的主體性   3.既連續、又間斷,影像紀錄的破⼝   《招.術》更以跨頁單張影像中,顯著的「裝訂線」來呼應「既連續、又間斷,影像紀錄的破⼝」的思維,再次   提醒:創作活動中,作者無法避免的主觀選擇   凸顯:影像還原現場,在資訊上的斷層與落差   強調:人在認知過程中,總是不連續,甚少全程參與的現實   體悟:靜態影像從未被完全固定下來的哲思   並大膽提出:「影像紀錄」沒有永遠死亡這件事!  

桃園藝文特區交通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位於中正路的靜巷住宅內,
生活機能也已經相當完善~
未來再加上捷運完工,
交通機能再提升!

#捷運G08
#桃園觀光夜市
#靜巷住宅

---------------------------------
投資興建:宜雄建設有限公司 宜雄建築
營造公司:誠永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基地位置:桃園市桃園區大華一街、正康一街
基地⾯積:約 756.85 坪
樓層規劃:2棟 地上17、18層 地下4層
登記類別:住宅區
⼾數規劃:94⼾住家 8⼾店⾯ 162個平⾯⾞位
坪數規劃:約 29-43 坪
房型規劃:2-3 房
公設⽐例:約 36%
管理費⽤:預估 60-70 元/坪/⽉
---------------------------------

----------
↓↓🌟加入【VIP會員頻道】收看更多精彩內容吧🌟!↓↓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WB4yjKnm6AeW-pj4E3dQw/join
----------
【Email】工商合作 | 爆料投稿 | 售屋委託 _ 請來信↓↓
https://[email protected]
----------
影片看不夠,想看書學習買房知識嗎?!
《35線上賞屋的買房實戰課 - Ted》
博客來 | 誠品 | 金石堂 | MOMO | 聯經 _ 各大通路販售中!!
----------
【🔴直播LIVE】TED〝不定時〞在YouTube直播,一起和Ted聊天吧!
----------
FB討論區開囉!!
不管是房屋買賣、租售、裝潢、Apple Homekit智能家居等相關問題
歡迎大家加入社團並且良性的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9270251322950/
----------
💬Line貼圖新上市📣【35不動產語錄】https://reurl.cc/R4KrEe
----------
35線上賞屋xTRIDENT聯名款帽子 售價880元( 35線上賞屋布標為贈品 )
【蝦皮連結】https://reurl.cc/vDoQol
----------
歡迎到我們的FB粉絲專頁按讚分享,你們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FB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35visitchannel
愛奇藝: http://tw.iqiyi.com/u/1593360993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411252336
痞客邦: http://channel35.pixnet.net/blog
亞洲遊訂房: https://asiayo.com/zh-tw/?aff_id=229
IG:https://www.instagram.com/35channel/?hl=zh-tw
----------
本頻道紀錄各式不動產的參觀紀錄與懶人包,
內容與立場皆不代表建設公司或銷售單位,
如有任何購屋疑問,請洽銷售現場或建設方,
感謝大家的支持,也歡迎大家邀請我們參觀各建案!

從宗教文化看地方宮廟信仰的發展–以孝威村艮安宮為例

為了解決桃園藝文特區交通的問題,作者黃子堯 這樣論述:

地方民間信仰在現代化的衝擊之下,信仰空間的變化,造成地方信眾重新面對民間信仰的認識,居民對土地的關懷、信仰的認同、生活的依賴與民俗信仰的影響,都成為新環境不可逃避的問題。本文從地方信仰的宗教結構、信仰類別、社會資本與現代化轉變,探討地方信仰文化與地方關係的建立、合作與發展。本研究主要探討民間信仰在地方宮廟文化推動之下,社區信眾共同參與宮廟公共事務發展與社區發展活動,在這些參與的過程中,藉由地方宗教信仰力量的認同,作為凝聚社區意識建立共識,透過地方宮廟信仰組織發展、活動參與、公益服務與地方發展,讓居民藉由信仰文化過程,探討在宗教文化民間信仰下,對社區居民、社區發展、社會服務及社區營造行

動帶來的影響。 本研究藉由宮廟在區域的族群融合、社會變化與區域發展過程中,觀察地方民間信仰透過宮廟文化所展現的信仰凝聚力、政策推動力、世代創新力與信眾參與力等面向,驅動宮廟民間信仰的社團化、社福化、市場化與功能化,更有效的帶動地方除藉由產業發展外,結合文化資源發展及新興文創集思,形成更多元的地方資源與特色,吸引青年世代返鄉參與地方發展。針對宮廟信仰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從傳統地方型信仰祭祀的心靈活動,經環境變遷與社會結構的轉型下,在信仰文化管理、政策推動輔導、世代傳承發展與信眾凝聚共識等多面向探討,分別就宮廟文化的社會性、公共性、群聚性與參與性等特徵,討論民間信仰維繫下的宮廟文化對宮廟發展、

信仰環境、社群凝聚、社會服務、地方傳承與文化永續發展等課題,探討所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困境。 本研究運用「文獻討論」、「深度訪談」、「個案研究」及「參與觀察」作為研究方法的手段,以五結鄉孝威村艮安宮推動地方宮廟文化發展的關係人作為研究對象,參與關係人區分為管理單位、行政單位、青年世代與社群信眾進行訪談分析,作為本論文有關資料的蒐集、分析、歸納與討論的架構論述依據。通過對五結鄉孝威村艮安宮廟文化的發展,藉由祭祀圈形成地方信仰的探析發現,透過孝威艮安宮、地方非營利組織、孝威社區發展協會等在地組織文化形成地方認同,轉化為信任、規範、網絡的社會動能,做為社會的無形資本累積。 地方信仰文化透過社

會各型式資本的中介運作,影響地方生活、生產與生態的發展。本研究證實地方宗教信仰文化資源在地方發展中佔據重要位置,某種意義上對地方社會型態變化起部分決定性作用。尤其在 2019年起,作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對地方型社區發展工作尤為重要。研究發現文化資本在台灣農業型社區發展中的作用,區域性宗教信仰帶動地區文化結構的轉型發展,直接或間接影響地方治理發展的關鍵,再透過藉由地方社會資本功能帶來的轉變,俾利地方宮廟信仰的永續發展。研究建議如下:宗教信仰推動行政治理與發展的策進;加強宗教團體溝通輔導與行政效率;推動現代化經營管理及人才培育;地方節慶舉辦應建構在地特色之上,擴大教育宣傳釋放民間信仰的正向能量;建

立完備的宗教管理隊伍,提高專業能力與管理技能。

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

為了解決桃園藝文特區交通的問題,作者李豐楙 這樣論述:

  土地神是華人社會共同的重要信仰對象,在各地有不同稱號,如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社公、民主公王等,各有其意義與脈絡。隨著華人遷徙世界各地,在各地建立祭壇、廟宇祀之。在台灣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俗諺,學者也以土地神的崇祀做為漢人社群的聚落地地的指標。   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商埠村落,有許多主要廟宇主神是大伯公,扮演著當地華人社群民間信仰的核心角色。當地原住民的土地神信仰也跟華人的土地神信仰產生互動。因此,我們可從更廣大脈絡來看土地神信仰對各個族群所具有的意義。   依據詩巫永安亭於2017年主辦的第九屆世界大伯公節暨「2017福德文化國際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從比

較研究的角度,探討土地神信仰在族群內部及跨族群的異同,以及土地神信仰對華人社會所具有的意義。   本書的旨趣及議題連貫性涵括:信仰傳統與理念演變;臺灣客家伯公信仰及其當代變遷;大伯公與族群關係;在地化與族群交流;節慶: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等五大主題,為華人世界普羅大眾的土地神信仰,提供更寬廣、完整而深成層的認知空間。   本固魯孫春富 序張序 張如雲 主編序 徐雨村 第一部 信仰傳統與理念演變 斯土斯神:馬華社會中敬祀土地的理念移植 李豐楙 天命、神道設教與主權觀:南洋大伯公等神靈之綜合論證 王琛發美濃里社真官與福德正神信仰之比較與混成研究 洪馨蘭 第二部 臺灣客家伯公信

仰及其當代變遷 社群與地方:伯公信仰與北臺灣傳統社會之構成 羅烈師、邱曉燕 六家客家伯公的面貌與變貌:新竹高鐵特區個案分析 陳邦畛、張維安內埔客家聚落與伯公信仰 蔡明坤、王淑慧 美濃土地伯公型塑的文化景觀研究 張二文 第三部 大伯公與族群關係 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廟歷史的再檢視 陳耀威 從海珠嶼大伯公廟的祭祀儀式看客閩社團的競合關係 利亮時馬來西亞大伯公和臺灣義民爺在族群關係上的比較 林本炫 第四部 在地化與族群交流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Malaysian Folk Religion :Datuk Gong Worshippers Yee Mun Chi 〈華裔馬

來西亞人的民間宗教:拿督公崇拜者〉(陳億文) The Veneration of Dayak Latok among Chinese in Singkawang,West Kalimantan Elena Gregoria Chai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華人對達雅人啦督公的崇敬〉    (蔡靜芬) 第五部 節慶、博物館與文化遺產 世界大伯公節 陳亞才 福德文化的節慶推廣:以臺灣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為例 黃進仕 土地神信仰在華人移民地區發展的差異探索:談臺灣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策展的敘事概念 蔡淑娟從文化遺產論馬來西亞大伯公廟宇的文化實踐 徐雨村   主編序   土地神為華人社會的重要信仰

對象,在各地有不同稱號,如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土地公、社公、民主公王等,各有其意義脈絡。隨著華人遷徙世界各地,在各地建立祭壇、廟宇祀之。在臺灣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俗諺,學者也以土地神的崇祀做為漢人社群的聚落指標。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地商埠村落,有許多主要廟宇主神是大伯公,扮演著當地華人社群民間信仰的核心角色。當地原住民的土地神信仰也跟華人的土地神信仰產生互動。因此,我們可從更廣大脈絡來看土地神信仰對各個族群所具有的意義。   馬來西亞的華人一向注重血緣、地緣、業緣的聯繫,組織了許多社團,在 1980 年代開始就致力於全國及跨國的社群連結,更成為各類型國際華人社團組織的重要

據點。然而,各個大伯公廟之間的社團聯繫工作卻顯得薄弱,這跟昔日大伯公廟鎮守一方市集或村落,扮演各地的跨鄉屬(方言群、超幫)協調角色, 且有許多建置為政府委任的慈善信託會有關。所幸自 2007 年,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有感於各廟缺乏橫向聯繫,積極走訪各地大伯公廟,籌辦「砂拉越大伯公節」。在  2009 年由民都魯天恩亭首度舉辦並宣布成立聯誼會,並積極聯繫沙巴、馬來半島各地大伯公廟參與,因此於 2012 年更名為「馬來西亞大伯公節」。   另一方面,海峽兩岸交流的浪潮推動了以宗教信仰為名義的聯繫。2008 年中國廈門仙岳山土地公廟發起主辦「兩岸福德文化節」,由兩岸福德正神廟宇輪流主辦

。至 2011 年由詩巫永安亭擔綱主辦,展開更開闊的格局,更名為「國際福德文化節」。馬來西亞大伯公節亦邀請來自東南亞、臺灣、港澳、中國等地的團體共襄盛舉,這兩項節慶都朝著國際性邁開大步。   2014 年 9 月由檳城寶福社率先聯合主辦「馬來西亞大伯公節」及「國際福德文化節」,達相輔相成之效。2016 年 5 月砂拉越美里大伯公廟主辦第 8 届馬來西亞大伯公節,同時國際福德文化節更名為「世界福德文化節」,也在美里聯合舉辦。當時在美里召開的馬來西亞大伯公節聯誼會通過決議,更名為「世界大伯公節聯誼會」,自2017 年起,節慶名稱易為「世界大伯公節」。   大伯公節聯誼會一向重視福德文化的研究傳

統,自2009年首屆大伯公節即邀請陳亞才先生擔任首次講座。此後每年大伯公節及福德文化節經常邀請學者、專家擔任講座會主講人,規模或大或小。其中 2011 年及 2017 年在詩巫的會議皆舉辦規模盛大的研討會,且刊行論文集。   在 2011 年詩巫永安亭主辦國際福德文化節期間,筆者受聯誼會孫春富主席及籌備委員會張如雲主席之託,邀集各地學者參與「第一屆福德正神研究國際研討會」,由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時任該院院長的張維安教授擔任主席,會後出版論文集《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 究》,成為劃時代的華人土地神信仰研究成果合輯。內容共分緒論、馬來半島與新加坡、婆羅洲、海峽兩岸

等四部分,分析描繪這些國家的福德正神與大伯公信仰的社會文化樣貌。   詩巫永安亭於 2017 年主辦第九屆世界大伯公節,為彰顯近年來的福德文化研究成果,特別舉辦「2017 福德文化國際研討會」,邀集各界學者共同參與。受大會主席孫春富主席及籌備委員會張如雲主席付託,   本次會議續由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張維安教授擔任主席。基於六年前舉辦研討會及編輯論文集經驗,本次研討會由交大張維安教授、羅烈師教授及筆者於 2016 年 10 月共組籌備小組,研擬邀稿策略、論文撰寫時程及會後論文集之編輯出版。期望立基於前次研討會及各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從比較研究的角度,探討土地神信仰在族群內部及跨族群的

異同,探究土地神信仰對華人社會所具有的意義。   經過陸續邀集作者撰稿,並在 2017 年 5 月 14 日於詩巫舉行研討會,結集而成本書。依據會議論文的旨趣及議題連貫性,歸納為下列主題分別簡要介紹之:   一、信仰傳統與理念演變   本主題側重於華人的土地神信仰在中國的歷史及宗教根基,在傳播到馬來西亞及臺灣之後,所產生的傳統延續及理念變遷。   李豐楙就馬華社會的例子,指出當地友族友教具有「教節一體」的特性,那麼土地信仰與華人宗教之間如何形成其教、節一體性?首先,祭拜天公的節俗信仰就連結了移民社會的「敬天祀地」,具「理念移植」性質的信仰無需借助分香。進而敬祀南土,以「唐土地」聯繫了唐

山理念,並根據「斯土斯神」的理念崇奉「番土地」,成就了複合型的「唐番土地」信仰。   王琛發指出,漢文化依靠「落地生根」而在各地「開枝散葉」的傳統,可溯至《詩經》所記載的周朝先王。近代來到南洋開拓先民常遵循明清族譜《遷流詩》又或天地會傳承的觀念,已故領導往往化身為當境集體祖神,公共廟宇與祭祀活動不離當地人民「祖」和「社」歷史印象。   洪馨蘭指出,社官信仰在嶺南客家地區極為普遍,但在臺灣較為人知的僅有清乾隆年間在美濃山下的三個村莊,設有以里社真官神位碑石及露天墓塚形制的社官壇,但其詮釋已轉變為「伯公」(福德正神) 的其中一種。作者透過在兩岸的田野調查及文獻爬梳,具體而微呈現了社官信仰在臺灣

的變遷與混成過程。   二、臺灣客家伯公信仰及其當代變遷   這項主題包含四篇論文,臺灣的北客及南客各有兩篇,適合做為兩大客家區域伯公信仰的社群特性及當代變遷的比較。   羅烈師與邱曉燕以臺灣苗栗縣西湖鄉客庄的伯公信仰為例,探討其中反映的漢人地方社會構成法則。包括以年為週期的「爐主與首事」輪值單位,辦理伯公祭祀的「許福與還福」儀式。聚落伯公信仰成為家戶以上,人群整合的基本單位。人與人的關係(社群)建立在與土地的共同關係上(地方)。   陳邦畛與張維安聚焦於新竹高鐵特區客家聚落的伯公信仰,首先分析當地土地伯公緣起傳說與客家民眾的生活世界,當地客家聚落原有的伯公信仰面貌。繼而探討在新竹高鐵

特區的開闢以及由農地轉為住商用地的過程中,伯公所遭逢的命運及當代伯公信仰的連續與斷裂等。   蔡明坤及王淑慧研究臺灣屏東縣內埔鄉 14 個客家村的 186 座土地伯公廟。由於各聚落的發展背景差異及社會型態轉變,伯公祭祀組織及活動相應發生了變遷及地域差異。但傳統禮敬天地的理念及伯公信仰的特性依然存在,包括循環進行春祈秋報,再結合慶賀新丁、請老壽食福、渡孤等活動等。   張二文指出美濃地區 379 座伯公中,雖然面臨改建為廟祠的趨勢,但有四分之一的型制維持露天祭壇的伯公壇。客家先民的風水觀,也具體反映在伯公壇「天圓地方」、「前虛後實」、「陰陽太極」的型制上。   三、大伯公與族群關係   

位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的海珠嶼大伯公廟,早在 1950 年代的大伯公論辯就是重要焦點。陳耀威、利亮時的兩篇論文,依據歷史文獻、文物及口述歷史等,重新爬梳了其中各個方言群的詮釋及其中的族群關係。   林本炫則是從馬來西亞大伯公跟臺灣義民爺的信仰進行比較研究。   陳耀威指出,20 世紀初起喬治市兩座海珠嶼大伯公廟,包括大伯公街福德祠與丹絨道光福德祠大伯公廟都歸客家五屬所管理,不過 19 世紀中依然屬於廣府和汀州人士的公廟,更早先可能是不分閩粵人的伯公聖地。透過建築、文物、歷史文獻等材料,再檢視檳榔嶼海珠嶼大伯公廟的歷史。   利亮時從客屬五個團體與閩南人寶福社的口述歷史,探討他們對於海珠嶼大伯

公廟的產權爭端及每年的農曆正月 15 請火儀式由來,抱持著兩種不同的詮釋觀點。客屬強調英殖民政府的司法協商結果,寶福社則把請火儀式連結到祕密會社的入會儀式及躲避英政府圍捕故事的重演。   林本炫認為臺灣義民爺信仰和馬來西亞的大伯公信仰,雖然看似完全不相關,但卻有若干相似處,也經歷類似的神明「標準化」過程。本文探討臺灣義民爺這類「英靈崇拜」神明為何具有凝聚族群認同的作用,以及英靈崇拜所具有的「集體意識」特性。作者思索具「自然崇拜」性質的大伯公信仰,如何成為凝聚人群的重要媒介。   四、在地化與族群交流   本部包括馬來西亞及印尼加里曼丹華人族群對於土地神信仰的兩種實踐型態,其中華族的信仰都

涵括了友族的土地神崇拜,包括拿督公及啦督公。由本地學者陳億文及蔡靜芬以英文論述。   陳億文論及華裔馬來西亞人的宗教行為與信仰當中,已將若干當地成分加進其信仰體系當中。其中一項就是對拿督公的崇祀,標示著華人民間宗教的涵括性,而且這反過來顯示他們對馬來西亞日常生活所抱持的世界觀。拿督公也造就華裔馬來西亞人的民間宗教具有獨特性及在地性。   蔡靜芬探討在印尼西加里曼丹山口洋地區,當地華人所崇祀的達雅人土地神啦督公(Dayak Latok)。其中的儀式、信仰與象徵經常被華人所採用、轉化,來穩定並迎合華人社群的情緒需求。在砂拉越及西加地區,大伯公、拿督公、啦督公為華人的重要保護神,啦督公則是山口洋

地區所特有。   五、節慶、博物館與文化遺產   陳亞才指出,大伯公是馬來西亞華人民間信仰中受到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2011 年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接辦福建廈門發起的第四屆福德文化節,開啟「馬來西亞大伯公節」與「國際福德文化節」相結合的契機。至 2017 年起的世界大伯公節將能加強國內外大伯公廟的聯繫與合作、爭取民間和官方的認可與支持、重新延續大伯公信仰的跨國學術研究。   黃進仕指出,在政府和民間的公私協力之下,從土地公信仰的田野調查出書,到土地公文化節慶的藝文推廣活動,2008 年 9 月開始辦理「桃園土地公文化節」。本文討論「桃園土地公文化節」的辦理模式, 及其展現的土地公文化意涵,

進而在推廣福德文化節慶活動時,更能彰顯土地公「仁民愛物」精神的活動創意思考及作為。   蔡淑娟以臺灣桃園市土地公文化館的策展經驗,說明如何就臺灣、港澳及東南亞都極為普遍的土地神信仰做為展示主題,並以地域差異比較的廣度調查研究做為敘事內容。就跨族群的角度來看,依據華人某族群跟周邊各族群的土地神信仰做比較,找出其中的信仰特性、宇宙觀、社會實踐的異同。   徐雨村指出大伯公信仰是馬來西亞華人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現場域。詩巫永安亭大伯公廟所推動的世界大伯公節,更有效串連各地的大伯公廟及福德正神廟宇。未來有必要從文化遺產著手,找出大伯公廟及其節慶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及發展策略,扮演護衛華人文化遺產的角色,以

發揮更大的社會文化經濟效益。  

聖母登山步道遊客休閒體驗、滿意度、重遊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桃園藝文特區交通的問題,作者曹淑眞 這樣論述:

由於政府持續推動「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登山健行人數也日益增加,聖母登山步道因特別的「抹茶冰淇淋山」景觀讓而成為具代表性的登山休閒步道,利用聖母登山步道遊客的特質也因而值得被研究。 本研究目的包括:(一)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聖母登山步道遊客在休閒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間差異情況。(二) 探討聖母登山步道遊客之休閒體驗對滿意度之相關。(三) 探討聖母登山步道遊客之休閒體驗對重遊意願之相關。(四) 探討聖母登山步道遊客之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相關。本研究之對象為聖母登山步道登山健行遊客,問卷調查於2022年2月1日至4月30日進行,預計發放問卷520份,回收500份,有效問卷為498份

,有效回收率為95%,研究結果顯示: (一) 不同背景變項之登山健行遊客在休閒體驗上有顯著差異部分成立。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登山健行遊客在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部分成立。 (三) 不同背景變項之登山健行遊客在重遊意願上無顯著差異。 (四) 登山健行遊客之休閒體驗與滿意度有顯著相關。 (五) 登山健行遊客之休閒體驗與重遊意願有顯著相關 (六) 登山健行遊客之滿意度與重遊意願有顯著相關。 本研究建議主管單位應:(一)定期檢視步道,加強步道設施安全。(二)增建盥洗室及設置遊客專用停車場以滿足增多的登山遊客使用需求。(三)可利用告示牌及口頭宣導方式,以增進登山

步道的服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