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福 貨車出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德 福 貨車出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小魚寫的 經濟學的尋常巷陌 和郭龍、蒂布的 逝者之城手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欣馬貨車出租 - 亞太工商資訊網也說明:車況好,附昇降尾門。 ※不定時檢驗修護,安全有保障。 營業項目 1、3噸半貨車租賃 2、2噸半貨車租賃 3、1噸半貨車租賃. 地址: 彰化縣花壇鄉中山路一段309之5號.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信 和無境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王惠玲所指導 陳家玉的 我國公路運輸駕駛之職業安全衛生保障探討 (2021),提出德 福 貨車出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汽車客運駕駛員、貨車客運駕駛員、工作時間、駕駛時間、休息時間、職業安全衛生、疲勞駕駛。

最後網站吉利貨車出租行 - 公司資料庫則補充:吉利貨車出租行的公司登記資料. 統一編號, 08610510. 公司名稱, 吉利貨車出租行. 負責人, 游弘志. 登記地址, 新北市汐止區福德一路9號10樓. 公司狀態, 核准設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 福 貨車出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經濟學的尋常巷陌

為了解決德 福 貨車出租的問題,作者江小魚 這樣論述:

張五常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現在經濟學似乎已非常技術化、非常複雜化,但事實上,經濟學基本原理卻是非常簡潔和簡單的。他總是試圖用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來解釋世界,而儘量避免用複雜的技術。他認為,現實世界雖然非常複雜,但“約束條件下的最大化和需求曲線的斜率為負”這兩個原則已足夠解釋所有的經濟現象。   《經濟學的尋常巷陌》聚焦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與普通民眾的吃、住、行、玩、樂等相關的民生熱點問題,同時融入作者江小魚對中國經濟發展變遷進程中與現實衝撞的理性觀察和深度解讀,通過生動、有趣、通俗的語言探尋民生問題背後的經濟學現象,從而使閱讀經濟學讀物變得輕鬆有趣。 廣東籍貫,現居深圳

。經濟學大師張五常的弟子、鉛筆經濟研究社理事。原職IT管理,今從事經濟學及傳統文化編輯、研究。曾為多家報刊雜誌撰寫經濟專欄。     為小魚序 自序 第一卷 吃:飯碗裡的經濟學 人們為什麼喜歡“浪費”? 泉水免費背後 經濟低迷期的福利改善之道 雲吞面能嗎? 醫生為何濫開抗生素? 食品安全“高標準”的成本 誰在搶奪新生嬰兒的“口奶”? 中儲糧林甸直屬庫大火燒出體制弊病 買柑者言 蛛網模型與生豬養殖 肯德基的配方與葉孤城的傷痕 “韓風”初探 從高價特效藥看市場的自由 縱向協議與橫向競爭 第二卷 住:不可承受之重 無底薪和零地價 從經濟學角度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土地拍

賣會抬高房價嗎? 公寓改群租房為何愈演愈烈 城鎮化的戶籍困境 出租屋水電費為何較貴? 公攤面積與縛蟹草繩 樓市也可“雲計算” 第三卷 行:往來的步履匆匆 火車票價高低誰定更合適? 免費公交將加劇城市擁堵 三代出一個名車品牌 延長收費期限難解公地悲劇 貨車為何經常超載? 飆車案的經濟學釋疑 誤撞豪車如何定責更合理? 排隊吃飯和排隊買火車票的區別 “價格聯盟”真能穩定嗎? 誰會買水動汽車? 從社區車位說起 第四卷 趣:生活背後的經濟學 我們為何無法收看TVB廣告? Wi-Fi信號共用到底誰不爽? 我們應該向印第安人學什麼? 消除歧視要從允許“歧視”開始 如何遏制“過度包裝”? 古玩市場裡的“撿

漏”經濟學 秦堅賣衫的絕招 囤積何以居奇? 向王子猷學習機會成本 從“田忌賽馬”看信息不對稱 這個女孩該不該上大學? 友邦驚錢論 “用工荒”暗含兩重邏輯 公共帳戶裡的遊戲秘密 “心理帳戶”能讓人更快樂嗎? 廣場舞困境該如何應對? 如何避免身上的“公地悲劇”? 經濟學視角下的許霆案 風險、不確定性與保險協議 牛郎要補償織女的家務活嗎? 給E-mail貼一張郵票會如何? 左思十年寫成《三都賦》為何不收版權費? VIP插隊制度的現實困境 進場費是啥玩意? 阿米緒命題與魚樂之辯 第五卷 雜論:經濟學並不神秘 調高低工資影響加薪 企業並購回暖的兩重隱憂 斯蒂格利茨給中國改革亂開藥方 市場緣何落得個“無

妄之罪”? 企業家精神與責任有何關係? 從明星程式設計員被開除說起 貿易保護主義的救命稻草 經濟危機與計件工資 跳出個稅看個稅 虛無縹緲的效率工資 租稅之辨 獅城CEO李光耀 國貧國富 明日黃花比特幣 名人隱私問題的本質是權利界定 從101次“拋硬幣”裡能看到什麼? 蓋茨勸捐與子貢贖人 薩拉的試驗 塞翁失馬不是福 末日經濟學 附錄 大學畢業前後的幾年,我隨大溜讀了不少文史哲方面的書。始終是一些零碎知識,難以形成體系,而且容易受價值觀的影響,有些甚至是“越讀越糊塗”。直到接觸了經濟學,多了這個分析工具,眼裡的世界才慢慢清晰起來。觀察到一些現象,下意識地會問“為什麼”,而不是像

以前那樣先做價值觀或道德上的評判。 和我們小時候讀的《十萬個為什麼》這類自然科學的問題不同,經濟學方面的問題都和人有關。貨車為什麼普遍超載?外商為什麼要驗廠?人們為什麼會在宴會上點吃不完的菜?出租屋的水電收費為什麼會比普通住宅的貴?左思為什麼不收取《三都賦》的版權費?能收看TVB(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廣東地區觀眾為什麼無法看到原來的廣告?山邊的泉水為什麼不收費?醫生為什麼會濫開抗生素?……對這些問題,道德論者會有一套答案,而經濟學的答案是另一套。 既然經濟學和人有關,就避不開政府。人們經常把對改善社會的美好願景寄託在一些政策的實施之上。比如,通過勞動法案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勞動者的帶薪

假期、制定最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用反壟斷法約束卡特爾、保護消費者……這些政策在公眾眼裡普遍是正面和善意的,他們以為能夠憑此保障或增加大多數人的權益。而經濟學的分析,直指其非,如同一個總是站在公眾的對立面破壞美好願景的“惡人”一般。 至於經濟學對這個社會是否真有影響力則另當別論。中國傳統讀書人多有張橫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抱負,更願意賦予經濟學“經邦濟世”的功利性闡釋。但偉大如諾貝爾獎得主弗裡德曼,擔任過兩任總統非正式顧問,親自主持電視節目向公眾宣傳自由市場並普及經濟學知識,他晚年時還說自己的影響力為零。這並非故作謙遜之語,而是源於對這門學問的深刻認識。人們

對自然科學容易取得共識,但經濟學分析的是在約束之下人的選擇行為。除了這門學科本身的困難之外,更有錯綜複雜的利益集團有不同的訴求,“共識”何其難也。 經濟學雖然沒有改造社會的功效,但對增進個人邏輯思考能力、拓寬思維卻是大有助益的。梁任公初讀龔定庵文集,慨歎“若受電然”。讀經濟學,我雖後知後覺,苦思冥想之後也有過多次豁然開朗若受電然的感覺。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二。 首先是科斯定律。科斯定律的一種表述,是說產權明確且交易費用為零,資源的初始配置不影響使用效率。就是這樣一句似乎非常籠統的話,是我初讀經濟學的最大障礙。翻來覆去看原文,也看過不少人的轉述和分析,依然感覺似是而非。我覺得最主要的關卡是價值觀

的影響。從一開始囫圇吞棗讀下,慢慢琢磨,到終於有一天不知怎的腦子如觸電般,忽然就轉過彎來了。 其次就是費雪的《利息理論》。這本格言比比皆是的書,雖有陳彪如先生的上佳譯本,但並不容易懂。收入、利息、財富、投資等術語,在費雪那裡,構成的是一個邏輯非常嚴謹、清晰的體系。資產的價值,是未來收入流的折現。投資是消費在時間軸上的權衡。每個人存在不同的不耐度(即時間偏好),他們通過市場交換,最終時間偏好在邊際上相等,形成了利率。厘清這些,一片明晰,喜難自禁。 可以說,反復揣摩科斯定律,一個人就不容易再滑進道德觀、正義論的泥沼裡,也不容易受到奧地利學派的一些無政府主義、先驗主義觀點吸引。而理解了費雪的《利

息理論》,知道利息不過是提前消費之價,就會洞悉所謂的“剝削論”的觀點錯在哪裡。 無論是科斯定律還是費雪的《利息理論》,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從張五常教授的書中接觸到的。而我的經濟學啟蒙,正是來自他早期的書,例如《捲簾集》《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賣桔者言》等。這種獨特的經濟散文,談天說地甚至詩詞歌賦之中夾雜學問,讓沒學過經濟的人也讀得進去,不知不覺中接受產權、交易費用、市場等概念。 至於《經濟解釋》,更是洛陽紙貴,一劍霜寒。可以說,這本著作已經產生的以及將會產生的影響力,怎樣高估都不為過。武斷的假設,簡單的理論,容不得邏輯上的一點塵埃,面對複雜世界抽絲剝繭,無論解釋還是推斷皆讓人歎為觀止。

而書中有關成本、租值消散、擠迫理論、倉庫理論等的分析,更是星漢燦爛,異彩紛呈。 記得第一版《經濟解釋》面世後,我根據網上的資料製作了CHM(一種已編譯的HTML檔)格式的電子書,流傳甚廣。一次張教授在某大學講學,有人拿我這個版本列印出來的書找他簽名,他打電話來“興師問罪”,當然是開玩笑的。倏忽十許年,《經濟解釋》從三卷變成了五卷,我則從當年“非法編書”,到如今參與編輯五卷本,可謂躬逢其盛與有榮焉。這次編輯,歷時經年,斟字酌句,有疑問的隨時請教,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大概從2007年開始,我相繼為多家報刊雜誌撰寫經濟專欄,持續了七八年。本書內容主要來自這幾年的專欄。在此期間,我還在企業從事

IT(資訊技術)管理,看到企業主的經營殊為不易,也看到了企業和客戶、供應商之間以及內部管理各種合約的精彩,對何謂“真實世界”多了不少認識。 囿於專欄篇幅、體例和閱讀物件,這些文字並非嚴謹的學術研究,多從時事或身邊事入手,試以經濟學理論做解釋。時間跨度多年,有不同的理解層面,疏漏難免。但寫這些文字時,“成本…‘交易費用”“合約”等詞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 近幾年多次有出版社相邀,主要是自己的疏懶,沒心思去整理文字,最後都不了了之。直到高小勇老師有一天用微信發來資訊,說正與出版機構策劃叢書制度性推廣“經濟學帝國主義”,邀我“入夥”。他多次督促,有“考拉看看”的策劃,終能順利成書。 感謝張五常教

授為本書寫的序言。在經濟學的尋常巷陌裡行來行去,東張西望,我並非奢望會踩中什麼,或者期待有“萬一談經引到渠”的幸運,而是覺得這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吧。 江小魚 2018年1月9日

我國公路運輸駕駛之職業安全衛生保障探討

為了解決德 福 貨車出租的問題,作者陳家玉 這樣論述:

公路運輸駕駛員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質及開放式的作業環境,其工作上的安全與衛生危險因子與一般勞工產生了很大的差異,例如必須以固定姿勢坐在駕駛座上,保持高度注意力及警戒心,注意周遭的行車環境避免交通事故發生,且長時間來自作業環境中的噪音、道路平整問題而造成的震動等因素,更容易導致相關健康問題,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有健康的駕駛員才有安全的公路運輸可言,但卻沒有人認真面對並檢討現有政策與法規,對於手持方向盤,負責掌控車輛的駕駛員,是否有保障其休息時間、是否有強而有力的手段拘束行駛里程與工作時間、是否有相應措施促進工作安全。本研究藉由探討我國相關法規,與國際勞工組織、美國、日本進行比較分析,針對有特

殊工作型態的運輸業駕駛員,其工作時間、休息時間與職業安全衛生的法規,該如何訂定相應且適當的保障,且進一步瞭解國際勞工組織、美日兩國之實際政策是如何提供運輸駕駛員的工作安全與健康保障,以有效防範事故發生與促進人員健康。另透過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訪談載送乘客的汽車客運業及載送物品的貨物運輸業兩大性質不同的駕駛員,瞭解我國實際的工作現況以及法令是否起了保護勞工之功能。最後針對駕駛員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及職業安全衛生三大重點項目進行分析,發現我國工作時間定義與涵蓋範圍不明確、休息時間與待命時間界線模糊、職業安全衛生保障不夠周全等問題,並提出了駕駛員的工作時間定義方式、提升健康檢查項目與頻率、政府應採取

之管理措施等建議。

逝者之城手記

為了解決德 福 貨車出租的問題,作者郭龍、蒂布 這樣論述:

  這個故事由兩個法國人在埃及相識開始講起,由一段關係的形成,到一個家的成形。歷程緩慢艱辛、充滿勇氣,亦不時帶著困惑遲疑。故事則結束在一個村落的傾毀,過程迅速、凶蠻而難以招架。回顧這十五年的光景,Golo與Dibou記錄下的是關於這個地方,及這群古納居民的生活情狀。   是「人」的關係,讓Dibou從單純的觀光旅行,有了想離開巴黎在古納生活落腳的想法。也是「人」的關係,有了兩人共同創作這本書的構想。這是一個與「人」、與「生活」有關的故事。為了捕捉這十五年生活的各種面向,這本漫畫集結了對話、回憶、記事、生活雜感、軼聞趣事、神話傳奇、夢境奇想等多重敘述形式,讓這群人的聲音與這個地方的樣態能被用

文字和圖像記錄下來。   《逝者之城手記》的台灣版,獨家收錄了「埃及革命紀實」,這是在2011年1月25日埃及革命爆發之後,Golo為義大利的新聞周刊Internazionale 所陸續繪製的圖像報導。我們期望讀者在人面獅身像與金字塔之外,藉由作者的描繪,能夠認識那個活生生地、真正的埃及;進而驚訝與震動於千里之外,一個遙遠的社會與人民,當面對著和我們如此類似的處境與難題時,所展現的情感與勇氣。而埃及革命的爆發,所帶來的希望與困境,又更是具有歷史感的台灣讀者,不能不低迴瞻顧的故事。   同時,駱以軍先生在付梓之前讀完初稿,並以一個專注而敏銳之讀者的角度,為這本書寫了一篇畫龍點睛的序文:〈

那個熠熠閃光的舊世界〉。 本書特色   ★深入埃及實地的第一手社會人文記實。   ★看見不一樣的埃及,跨越國界與宗教思維的圖像文字寫真。 作者簡介 郭龍(Golo)   本名 Guy Nadeau,法國1970年代漫畫新浪潮孕育的著名漫畫家,旅居埃及近30年。已出版將近20本作品,橫跨圖像小說、圖像報導與旅遊記事等文類,至今創作不輟。他並在2001年與2009年由信鴿法國書店出版了《製造台灣/ Made in Taiwan》的第一與第二冊。這兩本中法文對照的作品,是國外插畫家在台灣采風創作圖文書的代表作。他同時也是政治諷刺漫畫家。作品見於法國、埃及與義大利的報章雜誌。 蒂布

(Dibou)   本名Edith Viet,出生於巴黎近郊。大學時主修文學。後經過了15年在非洲與拉丁美洲的遊歷,她回到巴黎,從事行銷顧問的工作。在2000年,Dibou又毅然遠行,來到上埃及的村落古納,專事服裝、雕塑與珠寶的創作。目睹古納的毀滅,Dibou與Golo聯手創作了《逝者之城手記》,以作為對抗遺忘的見證。 譯者簡介 郭立貞   出生於台灣,現居巴黎。目前就讀巴黎第三大學電影研究博士班。 序 那個熠熠閃光的舊世界 駱以軍   這本書非常奇妙地繪下了兩種旅人的眼睛所見:一是在國度之外,他人的祖先之地,像候鳥般暫待一段時光,進入他人的夢境(又不僅是這個安葬了60餘

座埃及各代法老陵墓的帝王谷、神廟的浮雕、墓室壁畫、「死者之書」、以及出土的,數千年前建築這些帝王谷墓穴的古代工匠村落遺址,那些陶器碎片上記錄的,那彷彿可見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的工人們,生活裡的「曾經這般活著」的繪畫);另一是人類學眼睛,鉅細靡遺,不帶成見地進入當地村莊,他們的經濟處境、男女關係、禁忌、笑話,並不如第一眼表面所見的陰陽虛實──譬如這些年台灣已陸續譯介的,像奈波爾、保羅.索魯這些具備了「現代」(大航海、帝國、殖民、貿易,傳教士冒險家與博物學者軍隊的地圖、路徑;文明的侵略或滅絕)全景思維的旅行文學書:旅行不再只是塞萬提斯《唐吉訶德》大冒險那樣魔幻、天真、抒情,一個流動中反溯、見證,幾百年

來(由西方)「大旅行」如何由滅絕、踩踏、掠奪、同一化他文明而形成一處處四不像貝塚廢墟,所建構出來的。這個「既在外,又置身其中」的視覺移換,對「旅行」本身提出種種向度的質問:什麼樣的時間耗失,才算進入那個「觀看的風景」裡?如何生活在他方?「我」是誰?在漫長旅途中,我是否被當地人信任、視為朋友,不只是個傻B觀光客?   這個流動中的視覺,恰好目睹(見證了)那一切栩栩如生的古老時光「活化石」,在全球的觀光產業(由旅行社、飯店集團、航空運輸、或作為被「慾望客體」化的這些發明出來的古蹟、海島、沙漠、叢林……「景點」周邊依附寄生的在地導遊、商家、特產紀念品批發、出租車司機、妓女……之網絡),愈來愈不需

付出現代旅行之前身「大冒險」之代價:不論時間上、可能遭遇之危險、以及在這旅途中對旅行者內在成見之瓦解、挑戰 ── 旅行愈變成一種至多兩週便可將經驗割取、裝框、消費之的「馴化的風景」。   於是弔詭的,前一代的旅者(冒險家),驚異、獵奇、讚嘆於矗立在他人祖先之地,那些該被保護之考古學遺跡(金字塔、泰姬瑪哈陵、長城、印加神廟),作為這個龐大觀光產業所建構「視覺、或時間感」,旅行的聖物同時快感之高潮(如作者所言,成為「露天秀場」);同時,後一代的旅者,却為了清出這個觀看劇場,造出一個巨大的、拆遷怪手,對「遺跡」周遭(其實也是活生生的「遺跡」)清空的歷史推土機。譬如北京奧運前,將紫禁城周遭整區整區

,數百年以上的老胡同(包括裡頭像海底礁岩,各種複雜物種,自給自足的底層庶民生活樣態),悉數遷光,剷平。   本書中間有一段是男主角在睡夢中,會從他軀體中跑出有著和他同樣臉孔、但或鳥身、或黑影、紅影不同層次的「潛意識分裂自我」,「就好像全身各零件湊不太起來。就像『咖』,是我的生命能量;『巴』,是我的靈魂;『舒特』,是我的影子。我正在準備的展覽讓我滿腦子古埃及神話……對古埃及人來說,一定要把這些元素結合起來。」   這一段夢魘中,埃及神話描述的「不同的我」穿越界面跑出的段落,同時在紐約發生了雙子星大廈爆炸攻擊。   這同時,他身邊出現的,是以男色「嫁」給西方觀光客裡「老女人團」而交換房

子、電器、貨車、店鋪的當地年輕男人;或是半真半假宣稱自己的畫作被當作十八王朝古董,收藏於羅浮宮的畫家「穆漢梅特」;或同時女主人翁為當地孩子們創作課的美麗布偶,在摩納哥辦了一場「布偶拍賣會」。這糾葛、陷入其中,古蹟,環住於古蹟墓穴旁數百年的遺民、觀光客、因觀光客而改變內在精神與物質時空感的年輕一輩,這一切不再只是「觀看與被觀看」視覺的慾望化想像、建構,這麼單純的問題了。因為他們進駐其中,與當地人犬齒交錯,在文明史的巨人夢境,「夢裡不知身是客」,被扔擲進二十世紀現代的懵懂子裔們;這種消費性觀光浪潮的交涉與逆反對抗:有原創「自我」的召喚,有因應這些文明(經濟)優勢侵入者的偽詐與變貌。這一切都錯織混雜

在一塊,一如他的古埃及神話,「好的我」、「壞的我」,不同零件組合的分裂人格在這個旅人的靈魂裡糾葛。   這本書的後半,如同所有在時光洪流中的故事命運──如同物理學家常用的比喻:我們所在的空間如同一張無限大的薄膜,把一只保齡球放在這張薄片上,球四周的「空間薄膜」便會被拉扯變形,在原本「平坦」的場地上形成一個「凹陷」。按廣義相對論,宇宙中的每一顆恆星都在空間薄膜上形成各自的凹陷處──我們跟隨著作者的「既旁觀又進入」、「既預知其命運又無法攔阻」的哀傷,前半書儘可能恬淡、領會古納居民的嘉年華歡會貧窮但笑謔的生活態度,種種「觀看的流動」,然他們亦「惘惘威脅」知道那一切因為「旅遊工業的龐大收益」,所編

織交錯的埃及掌權者的貪念、跨國旅行集團將手伸進這些擁有「世界級文明古蹟」的第三世界國家,將原來當地居民「以往總是充滿生命、勞動、創造的地方,但現在卻成了個死寂之地,只剩『文化秀場』:全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館」、甚至共犯包括了地方宗教領袖、和譬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類的外國組織……讀者才意識到,這本「漫畫書」前半部栩栩如生、歷歷如繪的那些旅館怪老大爺、那些美麗臉龐的古納少女和小孩、他們曾經以創造和勞動的布偶展、藝術工作坊,或調情、打屁、虛無地幹譙政府,或嘲笑外國觀光客,那些數千年在沙漠烈日建築蔭涼房屋的工藝……這一切如蠟燭被吹滅前的流光碎燄,竟然是這作者的「哀歌」:追憶、悼亡一個已被全球流動資本

主義巨人推倒、踏平,毀滅的村落。   「六十年來,為了保留自己的家與生計,當地居民抵抗國家的開發計畫。建築師和警察(一個靠利誘,一個給威嚇)都沒有辦法驅散他們。開羅的掌權者無暇理會這個位於賽德偏遠處的村莊,古納終於是被遺棄的。」   然如同我們在捷克小說家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或班雅明的《單向街》已閱讀過的,「文明的塌縮」,那些緩慢悠長時光慢慢形成的充滿靈光的手工製品、人與人悠然互動發展出的關係、櫛次鱗比的小店鋪、這些城市底層的老人、小孩、拾荒者、妓女、酒鬼、雜貨鋪小販、「底層的珠珍」,一個自為的、或許髒亂雜遝的(以那些習慣機場大廳、國際連鎖五星飯店、或免稅名牌店的shoppi

ng mall大商城、或所謂「博物館」……的現代觀光客被建構的展廊式空間習性來看),充滿不可測細節、巷弄、黃色笑話、古老神祕觀……那樣一個生機盎然的古老、美好小宇宙,終將被「時代的颶風」碾碎、壓扁。何況古納這樣一個小村落?   「所有的人都成了旅遊工業祭壇上的犧牲品,被驅逐丟棄在荒城的郊區,遠離一切工作的可能。他們甚至付不起孩子們40埃鎊的教育費。   2010年夏天開始,整個古納被幾公里長的混凝土牆圍住。」   漫畫家哀傷地記錄下拉摩斯之墓上方,那些房子被拆毀的過程;被強迫遷村的居民,連他們視為最貼身財物的家畜都不准帶走;全村像被轟炸過一樣;10公里外的「新村」,政府蓋了一排排同

一模樣的水泥房,窄小且「夏日像烤箱,冬日像冰櫃」;新屋很快牆壁便裂開、這些居民原來的、幾代下來的生活方式,徹底被斬斷、去脈絡、像科幻片那樣硬生生取消了。而原本的古納,變成居民要循路走回,卻要收門票的,「考古遺址」了。   「古納的繁星之夜不復存在……」   跨國觀光或地產財團、地方政府的巨大利益考量、BOT開發案,所描述、想像的,以全球資本家或觀光產業的剝奪之眼,而非以原本住在其上之居民生存之眼看待土地。而犧牲的通常是弱勢、無能為自己言說、且所依存之地一旦被剝奪,幾乎是被宣判「活著等於哲學意義上的死去」,原本上一代富人不感興趣,才得以在城市地圖邊緣暫棲的立錐之地也被(以法令、警察、國家

之名)奪走的「甚麼都沒有的窮人」。   這是坤墉兄在台灣這個紛雜、迷惘,閱讀市場又如此蕭條的時空,猶出版了這樣一本美麗、充滿讓人省思之「視覺書」,讓人可敬可感之處。古納的故事(或這本漫畫最後哀傷的結尾)或並不是孤例,想想這幾年在台灣發生的一件一件規模或不相同,但畫面、場景似曾相識的事件:台東海岸美麗灣開發案、士林王家拒絕都更強制拆遷案、三鶯部落、樂生療養院、華光社區強制拆建案、甚至師大夜市的攤商與居民之對立乃至清除、掃蕩……我們從遙遠的埃及法老王陵墓旁的古納小村,在漫畫家那時光流河、充滿情感的凝視下,終於被消滅、成為煙雲;看到背後類似的巨手:我們其實或也就活在一個更大規模些、更複雜意義,在

這個全球化浪潮裡無法逃避那「惘惘的威脅」的古納村。但除了由臉書、或社運團體,此起彼落發生的抗爭、憤怒、以及主流媒體如潮汐、短暫又不留下反省的「變形蟲群聚式」激情,我們有沒有更多的參照系,更抒情的觀看方式,或更持續的思考與辯證;更知道世界其它地方同樣發生著這樣科幻而粗暴的「清除、滅村」?我們可能面對一個新形態的,更複雜而專業操縱公共媒體印象的,變貌的巨獸,它掠奪的或不止是它允諾將變成「大型遊樂場」的美麗新世界的,這些窮人、邊緣人、破爛老社區的小小碎塊土地,而是一個更隱晦而需我們持續辯證,讓它浮現的,「原本比較美好的那個我們裡面的部分」:對時光中他人生活史的尊重;不能棄守的正義價值;美學上抵抗那科

幻造景的空洞消費催眠;思慕微微的對那些人們挨擠在一起,有體臭、有體溫,有煙火氣,有笑話,有古老的祝福話語的,熠熠閃光的舊世界,仍懂得珍惜、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