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停電公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蘇蘅所指導 黃芷庭的 政府與媒體對能源政策的風險建構與溝通-新深澳電廠案的框架分析 (2019),提出宜蘭停電公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風險社會、風險傳播、能源政策、新深澳電廠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事務研究所 林子倫所指導 洪維志的 權力競逐的發電場域:台灣原住民部落能源自主在地行動之探討 (2017),提出因為有 部落型再生能源、能源民主、策略行動場域、社區型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的重點而找出了 宜蘭停電公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宜蘭停電公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政府與媒體對能源政策的風險建構與溝通-新深澳電廠案的框架分析

為了解決宜蘭停電公告的問題,作者黃芷庭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風險傳播的觀點,以2018年的「新深澳電廠案」為例,探討政府與平面媒體如何建構與溝通能源政策之風險,其中包括政府與報紙各自關注的新聞主題、新聞或報導立場、強調的風險框架及其異同。本研究採用框架分析結合內容分析法,分析政府相關部門新聞稿與《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等三大報相關報導。研究發現,新深澳案中,政府與媒體兩方對於新深澳案的風險有不同的關注,政府最強調科技風險框架,媒體最重視健康與政治風險框架。此外,新深澳案期間正逢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報紙媒體主題大量聚焦選舉話題,顯現台灣能源政策從核能議題以來,仍然缺乏理性專業對話,本文同時就遭受深度政

治化現象的影響進行討論。

權力競逐的發電場域:台灣原住民部落能源自主在地行動之探討

為了解決宜蘭停電公告的問題,作者洪維志 這樣論述:

再生能源的抗爭議題經常被化約成不理性的鄰避情節現象,例如傾向將發電設施附近的在地居民視為國家能源轉型的威脅,卻忽略了此些爭議潛藏的政治性:缺乏參與的黑箱、封閉式過程,往往才是異議者起身反對的主要理由。有鑑於此,晚近全球各地紛紛開始推動社區型再生能源模式,期盼藉由決策與分配的民主化以消弭疑慮並提升社會接受度,台灣也興起了一波這類型的公民電廠運動。然而,回顧過往文獻,當前針對本地案例以深入探討的研究並不多,也鮮少採多重個案的方式,更幾乎沒有以原住民部落為主體的討論。基於前述部分之不足,本研究即以台東的達魯瑪克和花蓮的大同大禮之兩綠能部落為案例,結合田野調查法與深度訪談法,嘗試梳理他們如何發展能源

自主的複雜脈絡。透過「社區」概念補充策略行動場域理論後,筆者進一步依此新建構的框架來進行分析。主要的研究成果指出:首先,由外來的組裝體和地方的部落相互轉譯所交織成的「社區」,才是欲打破由在位者台電所壟斷之舊發電秩序的整全挑戰者。此外,正是由於他們係得到國家的支持而非受到其壓制,其才得以創造出新的部落自主發電場域,不過,他們最終因無法成功說服台電,而未能形塑穩固的秩序狀態。再者,在該不安定的新場域內,也容易產生不同層次的「權力」彼此競逐的現象,經歸納有三,分別是認同權、論述權,以及治理權之爭。最後本文主張,和典型的社區型再生能源相比,部落型再生能源因牽涉到諸多原住民轉型正義的重大問題,故不能純粹

被視為是能源轉型的在地行動,而更應被當作一種去殖民化的新策略。但是又不像西方的墾殖國家,其整體制度大都已高度分權化,在台灣仍偏屬集權化的單一制,因此在此政經結構下,若要利用此策略掙脫殖民主義箝制,勢必得增加對其補助資源的依賴,基於此故,這使得兩部落會面臨到益形糾葛的自主型兩難。在未來,到底該種能源轉型與原住民轉型相輔而行的發展,能否成功轉動台灣的「轉型正義」齒輪,也尚難驟下定論,因為其挑戰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