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未至劇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夏至未至劇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usanLevitt寫的 塔羅初心者:用最舒服的節奏學習塔羅 和祝勇的 故宮六百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心得)《夏至未至》- 閉上眼睛才能看見的,最乾淨的世界by ...也說明:(心得)《夏至未至》- 閉上眼睛才能看見的,最乾淨的世界by. 郭敬明人類文化出版 · 從十六歲到二十六歲,他們曾經有過最溫柔的歸處,彼此守候然而時間的巨輪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西心創藝 和人民文學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杜忠誥、陶玉璞所指導 王振邦的 冒襄及其書法研究 (2017),提出夏至未至劇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繪園、冒襄、書畫船、書法、董小宛、影梅庵憶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陳貞吟所指導 郭素瑜的 尚和歌仔戲劇團演出劇本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歌仔戲、尚和歌仔戲劇團、梁越玲、劇本的重點而找出了 夏至未至劇情的解答。

最後網站夏至未至在哪个台放夏至未至哪个软件可以看夏至未至剧情介绍則補充:夏至未至 播出时间电视剧《夏至未至》将于2017年06月11日起在湖南卫视上映播出,共46集。更新时间:周日至周四19:40两集连播,周五至周六19:30播出一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夏至未至劇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塔羅初心者:用最舒服的節奏學習塔羅

為了解決夏至未至劇情的問題,作者SusanLevitt 這樣論述:

第一本全方位的塔羅學習指南   作者蘇珊‧萊維特 (Susan Levitt)是位專業的塔羅師、占卜師,在本書中詳細的介紹「偉特」和「托特」 這兩副史上最暢銷的塔羅牌。同時將兩副牌卡的牌面一一對照與解釋,並給予「占卜解讀」。   塔羅共有78張牌卡,一共有22張主牌、40張副牌、16張宮廷牌──   22張主牌:描繪「愚者」之旅,描述了一段靈魂的旅程,每一張牌都富含古老而神秘的象徵和意義。   40張副牌:可分為火(權杖)、水(聖杯)、風(寶劍)、土(錢幣/圓盤),每個牌組從1到10,共10張牌,代表著問題之外所隱藏、神秘的意義。   16張宮廷牌:以4張為一組,每組分別對應為

王后、騎士、國王(偉特)、侍者(偉特)、王子(托特)、公主(托特),共16張牌,代表女性和男性的原型,也象徵陰姓和陽性的特質。根據不同牌組及角色的成熟度,呈現出多種元素及人格特質的組合。   理解78張牌卡之後,列舉出基本牌陣教導讀者如何學習活用「塔羅牌」,在新月、滿月、月缺進行塔羅解讀都有其特別意義。也特別推薦大家在新月或滿月時做一個完整的十字牌陣解讀,或是在生日、新年、農曆新年、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給予自己指引。 本書特色   ★本書採用廣開平裝的裝訂方式:易於翻閱,方便讀者一邊解牌,一邊參閱書中內容。   ☆牌義一覽表:方便查閱每張牌卡的牌義   ★詞彙表:許多身心靈與宗教書籍

中常見的詞彙解釋,例如阿卡西紀錄 (AKASHIC RECORD)、脈輪 (CHAKRA)、卡巴拉 (KABBALAH)、亢達里尼 (KUNDALINI)、薩滿 (SHAMAN)、濕婆 (SHIVA)……   ☆牌卡推薦:包括許多歷史悠久、具有拼貼風格、最受學生喜歡、與貓有關的塔羅作品,以及許多經典可參考的書籍,精進自己的解讀能力。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絕佳的塔羅入門指南,特別適合想要學習這門古老藝術卻不知從何著手的初學者。本書獨特的寫作方式能激發讀者的想像力,溫柔地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原型和魔法世界的大門。 —— 坎蒂絲.康坦.派卡德(Candis Cantin Packard) 《藥

草塔羅》(Herbal Tarot)作者     ◎蘇珊.萊維特的書淺顯易懂,是一本完美的塔羅解讀入門書。 —— 布萊恩.威廉斯(Brian Williams) 《文藝復興神話塔羅》(Renaissance Tarot)、《後現代塔羅》(Pomo Tarot)、 《明切維特塔羅》(Minchiate Tarot)作者     ◎這是一部迷人的作品!蘇珊.萊維特用一種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初學者認識塔羅。不過度簡化,也不追求複雜,清晰地介紹塔羅的基本概念,引人入勝。 —— 辛希亞.吉爾斯 (Cynthia Giles) 《塔羅的歷史、奧秘和傳說》(The Tarot: History, Myste

ry, and Lore)、 《塔羅解讀的技巧和方法》(The Tarot: Methods, Mastery, and More)作者     ◎蘇珊.萊維特為初學者撰寫一本精彩的塔羅書,我特別喜歡書中介紹「靈魂牌」的部分。 —— 潘蜜拉.埃金斯(Pamela Eakins) 《心靈塔羅》(Tarot of the Spirit)作者  

夏至未至劇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家好,我是夜貓😻
歡迎來到我的實況台。

我是一個熱愛玩遊戲的小肥宅,若你也喜歡玩遊戲,歡迎你加我好友。
有機會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或一起玩,不論什麼遊戲類型,只要好玩都行!
(我還是會偏向於射擊、恐怖、暴力、血腥劇情這方向的遊戲為主,所以未滿18歲的朋友,請不要偷偷看嘿)

固定開台時間:
下午2點至5點
晚上9點至12點
(時間都會稍微有小小調整哦)

🍜Discord:https://discord.gg/JJQkgN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c/jay06170617jay
🍩FB終於有粉絲團: https://m.facebook.com/jay0617jay
🍭贊助網址:Support the stream: https://streamlabs.com/jay06170617jay
(請憑自己能力範圍內斗內,或者你可以關注我一起看我玩遊戲哦,感謝啦)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看我直播練宵維的朋友,都歡迎【訂閱】我,以及按下一個【喜歡】哦!

若有任何建議都歡迎直接留言給我。

冒襄及其書法研究

為了解決夏至未至劇情的問題,作者王振邦 這樣論述:

冒襄出身書香門第,生性孝慈,為人耿介,嫉惡如仇,天資英特,夙慧早發,其才情風流,堪稱清初遺民圈中奇人。鼎革後,從豪門公子轉身為遺民的冒襄,奉母命教兩幼弟,非不得已,絕少入城,退隱水繪園,仍結交四海名士,並與貳臣及清初新貴交接往來,行藏態度並無二致,相較多數明遺民棄絕新朝的自我封閉,更屬罕見。 本文以文獻分析法,探究冒氏里籍與住所、冒氏家世考察,並聚焦冒襄以水繪園生活為主軸的史料,旁及其忠孝傳家、儒生才情、熱情好客、賑饑活人、仕途多舛、收養遺孤、佛教信仰、至情悼亡等八個面向之生平事蹟,其中,《影梅庵憶語》一書,略可窺見冒襄悼亡編織之性情本色及其身處亂世中的情史,而冒襄置身於觀劇活動的

鏡頭下,匿藏著不為人知的自我救贖與主體認同。冒襄遯跡水繪園,透過詩酒讌集,與其466位來自不同政治立場之幾復社社員、殉臣、遺民、世講、貳臣、仕清官員等交遊文士,展開細密且複雜的人際網絡聯結,輔以同人省籍多為水路一帶,少數來自山西、陝西、四川、貴州的文士,無形中提供了陸路圖像與史地敘述,擴增了冒襄的人情視域。檢視冒襄與同一類政治身份、少數橫跨不同政治身份文士之交遊考,與復幾社社員22人性命相搏,與殉臣19人忘年論交,與明遺民76人詩文倡和,與世講16人聲氣相通,與貳臣12人惺惺相惜,與清官員115人交接為最大多數,與書畫家群體之間書畫鑒賞與交遊,澤染最深,其一生創作的詩、文、書、畫之數量與質量,

取得有別於其他遺民的特殊成就,增添其地下詩壇領袖的傳奇色彩。 本文發現冒襄生平論著中,以船命名的畫舫、畫艇及書畫船等記載,可謂不勝枚舉。冒襄曾在書畫船上,與董其昌鑑賞元代高克恭仿米芾長卷真蹟,亦曾鑑定伽楠沉香真贗。冒襄以書畫船作為追逐閨媛、尋歡作樂、書畫創作的水上書齋,為其他遺民書畫家罕見特殊的經驗,此外,書畫船上還出現文士將詩文潤格定價的案例。本文推論晚明船運興盛的背景因素,以「商品經濟之繁榮」、「城市娛樂之普及」、「漕河水路之發達」、「旅遊文化之競逐」四條件為構成主軸。冒襄存活時代舟船的種類,除了「方舟」 、「剡雪船」 、「觥船」 、「輕舠」等為私人舟船,尚見「畫舫」、「燈船」、「輕舫

」、「樓船」、「官舫」等五種類型,而舟船的用途,至少包括買(租)舟訪友、旅行、參加讌集、逃難、借酒澆愁、載運行李及貨物、結識高士名人、論詩遣懷及閱讀古籍、避人耳目、提供夜宿、召妓冶遊等十一類。 冒襄書法美學思想以「不朽不彫與天抗」、「形神歸一照」、「枯淡由天骨」等三個理論構成。冒襄書學淵源係「上追唐賢」、「直探宋意」、「踵習明風」等三大系統,其中不乏受教於董其昌(1555-1636)、陳繼儒(1558-1639) 、黃道周(1585-1646)、范景文(1587-1644)、倪元璐(1593-1644)等前輩法乳,並接觸王羲之(303-361)、王獻之(344-386) 、褚遂良(596-

658)、顏真卿(709-785)、米芾(1051-1107) 、文徵明(1470-1559)、王鐸(1592-1652)等書風影響。 本文經目鑑比對冒襄119件已出版書蹟圖檔後,排除疑偽書蹟31件、未辨真偽書蹟4件後,計有署年款書蹟55件,無署年款書蹟29件,共84件。本文採風格比較法,進行書風分期,計得早期書風作品3件、中期書風作品6件、晚期書風作品75件,並推論冒襄以書法作為追求功名、上書鳴冤、文酒倡和、品味賞鑒、謀生餬口、以物易物的生活道糧,在其有意以書傳世的87件書蹟中,發現冒襄最遲不晚於崇禎五年(1632),22歲時開始學習米芾;最遲不晚於崇禎七年(1634),24歲開始勤習臨橅褚

遂良、顏真卿;最遲不晚於崇禎九年 (1636) 夏至,26歲開始學王羲之、王獻之,且直至中、晚年的困頓生活,未嘗中輟臨池,並在老眼昏花狀態下,書寫蠅頭小楷,晚年作書落款頻頻以「揮汗」、「呵凍」、「目眚強而書」,足見其對書法的執著與熱愛。 本文從書法美學及書風批判角度,論述冒襄晚期典型書風用筆、結字、軸線、章法、墨法等特徵,進行技法評述,發現冒氏書風從生嫩到純熟,由臨摹到蛻變,獨闢蹊徑,終而確立大家面貌。冒襄書法創作時機,不乏偶然欲書、詩酒讌集即席揮運、賣字為生、以字換米酒、為索書者作書、私下請求示範執筆運腕等。冒襄收藏米芾小字行楷《陰符經》,收藏壽山老坑舊凍姓名印章,親睹褚遂良以「冷金箋」

宣紙書寫《唐褚河南書文皇哀冊》,借閱佘啟美收藏宋拓《淳化帖》刻本,熟悉《禹碑》及《石鼓》大篆線條,偏愛以紫毫筆作書,通貫周興嗣(469-521)《千字文》流傳脈絡,熟悉侍其瑋《續千文》楷隸摩崖字體,深諳宋人織成界道絹素作為書法專用手卷的習慣,甚至,晚年時以王羲之《黃庭經》小楷隨身,又歷時三四十年,於七十五歲得獲《定武蘭亭》刻本,涵泳在如此豐厚的學書環境及前人翰墨遺澤,造就其擘窠大字及蠅頭小楷,無不精通,並深獲時人好評,取得書法史上另一頁遺民輝煌的藝術成就。

故宮六百年

為了解決夏至未至劇情的問題,作者祝勇 這樣論述:

本書以紫禁城建築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在故宮(紫禁城),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了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這樣,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區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  

祝勇 作家、紀錄片導演、藝術學博士。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駐校藝術家,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 出版作品四百余萬字,代表作有《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舊宮殿》《血朝廷》等。 任《辛亥》《歷史的拐點》《蘇東坡》等大型紀錄片總撰稿,大型紀錄片《天山腳下》總導演。   自 序 第 一 章 王者之城 第 二 章 天地人心 第 三 章 午門以深 第 四 章 太和千秋 第 五 章 青春文華 第 六 章 內閣長夜 第 七 章 乾清疑雲 第

八 章 傾城之戀 第 九 章 一座書城 第 十 章 人間草木 第十一章 秘境之秘 第十二章 天府永藏 第十三章 養心垂簾 第十四章 無限軍機 第十五章 皇極哀榮 第十六章 尋沿書屋 第十七章 樂壽悲喜 第十八章 永別神武 第十九章 故宮諾言 後 記 注 釋 一   面對故宮(舊稱紫禁城),我總會湧起一種言說的衝動。宏偉的事物總是讓我們心潮澎湃,無論自然的,還是人工的。但故宮又太龐大,一個人的生命丟進去,轉眼就沒了蹤影,我必須穿越層層疊疊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來。那些密密實實、實實在在的歲月,最終變成了隻言片語,甚至,連一個字也沒留下。他的每一個飽滿的日子,他的歡笑和淚水

,全都消失了,被一陣陣風、一重重雨掃蕩乾淨了,就像一個俠客,身形被黑夜隱匿,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 在故宮,生命的參照系太大,一個人置身其中,就像宮殿裡的一粒沙,不值一提。即使乾隆這位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坐擁中國歷史上第二大帝國(版圖面積僅次於元朝),在這深宮,依然會感到茫然無措。他也一定會像一個哲學家一樣自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因為這幾個問題,是內植於一個人的生命中的,在浩大的宮殿裡,更容易被喚醒。總之,作為一座建築,故宮顯然是太過龐大了,書上說,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群,但在我看來,它的功能已經

不限於皇帝工作和居住。一個人,對空間的需求不是無限的。巨大的空間,給人的生活帶來的不是便利,而是困難。清朝皇帝乾隆,在故宮裡一再大興土木,是故宮建築史中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他最愛的,還是八平米的三希堂。他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偉的甯壽宮(故宮唯一的太上皇宮),但他退休後還是住在養心殿,挨著他的三希堂。   二   所以說,故宮不只是用來住的,更是用來嚇唬人的,如漢代丞相蕭何所說:“非壯麗無以重威”,以至於紫禁城肇建六百年後,每當我面對它,依然會感到心驚膽戰。這些建築氣勢壯闊、複雜深邃。在日本設計師原研哉看來,對複雜與宏大的追求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階段,以至於“現存的人類文化遺產都是複雜的” ,而

不是簡約、低調的。因為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階段,只有複雜宏大的工程(比如中國的青銅器、長城、故宮),才能顯示出統治者的能力與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與國家。原研哉說:“如果中央君臨天下的霸者沒有具備強而有力的統率力的話,因著力量不足,將會被擁有更強力量的競爭者取而代之,也會被其他兵強馬壯的集團所吸收。” 而這些“超級工程”的出現,“就是為了讓敵人看了心生畏懼感,於是如此豪壯、絢爛、甚至怪奇的樣貌才會應運而生。” 偉大的建築都有實用性,但它們在本質上是超越實用的。就像艾菲爾鐵塔,幾乎沒有什麼實用性,以至於在法國為紀念大革命一百周年而建造它的時候,這一設計方案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包括小仲馬、莫泊桑

在內的作家、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趕在巴黎的天際線受到損毀之前聯名上書,表達他們“強烈的、憤怒的抗議”,稱“連商業化的美國都不想要的埃菲爾鐵塔,無疑將成為巴黎之恥”。羅蘭•巴特寫《埃菲爾鐵塔》,是從莫泊桑常在埃菲爾鐵塔上吃午飯開始的。這不是因為埃菲爾鐵塔上的午餐好吃,而是因為那裡是巴黎唯一看不到埃菲爾鐵塔的地方。在他們眼裡,埃菲爾鐵塔不僅醜陋,代表著庸俗的工業趣味,而且無用——連塔頂餐廳的菜肴都不那麼好吃。古斯塔夫•埃菲爾為了使它的設計更有合理性,曾給它賦予了若干實用功能,比如空氣動力測量、材料耐力研究、無線電研究等,但對具有深厚審美傳統的巴黎人而言,這樣的辯護太過無力。但幾十年後,劇情卻發生

了神奇的反轉,埃菲爾鐵塔不僅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而且成了巴黎最重要的地標建築,它每年的遊客量比盧浮宮還多兩倍。與盧浮宮比起來,埃菲爾鐵塔無疑是一座空洞的紀念碑,裡面什麼都沒有,但它有高度(1929年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建成以前,它一直是世界建築的最高峰),有其他建築無法企及的體量,僅憑這些,就使它成為一個符號,罩在巴黎的頭上,揮之不去。就像故宮,它的象徵性,是通過它不近人情的宏大來實現的。   三   故宮的宏大,不僅使營造變得不可思議,連表達它都是困難的。這讓我的心底升起來的那股言說衝動,每次都刹羽而歸。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我們常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講起。其實《二十

四史》有頭,也有尾,但故宮沒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古物遠達新石器時代,甚至比新石器時代還要早,像《紅樓夢》裡寫的,“不知過了幾世幾劫”。故宮裡藏過一部《二十四史》,那是《四庫全書》中《史》部的一部分,而三萬多卷的《四庫全書》,又只是故宮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故宮有牆,但故宮又是沒有邊際的。我們說什麼,都是挂一漏萬,我們怎麼說,都如瞎子摸象。因此,故宮所帶來的那種話語衝動,帶來的只有失語。我的講述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在故宮面前,話語是那麼無能為力。 站在故宮巨大的廣場上,望著飛簷上面青藍的天空,我總是在想,故宮到底是什麼?歷史學家、建築學家給出的所有定義,都不足以解釋它的迷幻與神奇。

在我看來,故宮是那麼神奇的一個場域,是現實空間,卻又帶有神異色彩。它更像是一隻魔盒、一座迷宮,或者命運交叉的城堡。因為它的內部,人影重重,魑魅交疊,有多少故事,在這個空間裡發酵、交織、轉向。故宮是不可測的——它的建築空間是可測的,建築學家早已完成了對它的測繪,它的神秘性卻是不可測的,用深不可測、風雲莫測來形容它,在我眼中都比用具體的數字描述它更貼切。它用一個可測的空間,容納了太多不可測的事物,或許,這才是對故宮的真正定義。 簡單說,故宮就是一座城。它的週邊有城牆,在它的內部,有辦公場所(三大殿、養心殿等),有家屬宿舍(東西六宮等),有宗教設施(梵華樓等),有水利工程(內金水河等)、有圖書館(

昭仁殿等),有學校(上書房等),有醫院(太醫院等),有工廠(造辦處等),有花園(御花園等),除了沒有市場,故宮幾乎包含了一座城的所有要素。但故宮裡又是有市場的,故宮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忠誠、信仰、仁義、道德,都可以標價出賣。這些交易在這座城裡一刻也未停止,因此,在史書裡,我常常聽到各種叫賣聲,這座城的內部成員,個個都是交易高手,漫天要價,坐地還錢。因此這座城,培養了許多商業奇才,比如萬曆皇帝,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企業家兼財迷,為了掙錢,他下令停止民間採礦,所有礦產只能由皇家專營,皇帝因此成為這一壟斷行業的最大老闆,試圖將天下財富集於一身。他賺錢太多,沒地方放,於是下令在養心殿后面挖了一個大大的銀

窖,把掙來的銀子統統藏在自己的銀窖裡。關於萬曆銀窖裡的“存款”總額,歷史學家說法不一。清代康熙皇帝說:“明代萬曆年間於養心殿后窖金二百萬金,我朝大兵至京,流寇(指李自成)聞風而逃,因追兵甚迫,棄之黃河……” 以上是從城市功能上說的,從建築形態來說,這座城裡,宮殿樓臺、亭閣軒館、庭院街道一應俱全,因此它具有著一座城應有的物質形態。在這個物質空間裡,也容納著各色人等,包括包括皇帝、後妃、太監、文臣、武士、醫生、老師(皇帝及皇子的講官)、廚師、匠人等等,他們在各種建築中生存和相遇,合縱連橫,沆瀣一氣,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應運而生。故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是物質的城,也是人群的城。它是一個社會,是世界

的模型,是整個世界的縮影。   四   在我看來,故宮最根本的特性,在於它是一個生命體,猶如一株老樹,自種子落地那一刻起,它就沒有停止過生長。帝制終結了,但故宮沒有死,而且永遠不會死。2018年初秋時節拍攝《上新了,故宮》,我和演員蔡少芬、鄧倫和劇組其他成員在早上六點到達太和殿,若“穿越”回幾百年前,這正是大朝會的時間,但此時的太和殿前,不見排列成行的品級山(供官員們在廣場列隊的標誌物),也不見銅龜、銅鶴在腹中升起的嫋嫋的線香,只有攝像機、軌道和搖臂在無聲地運動,只有我們幾人的談話聲,在空闊的廣場上回蕩。七點半,太和殿廣場上的幾扇大門打開,先是各宮殿的值班員排著給進來,緊接著是上班的故宮員工紛

紛騎自行車從廣場前經過,有的還在太和殿台基下停下來,看看拍攝的現場。故宮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這樣開始的。故宮有自己的“生物鐘”,它的聲與色,在每一分鐘都在發生著變化,讓我這個“老員工”,也感到興奮和驚奇。 時間無聲地流過故宮,卻在故宮中留下了鮮明的痕跡。故宮不是一個固體,永恆不變,而是一刻不停地在變,儘管那變化,可能極為細小,就像一個人的額頭生出的皺紋,只有敏感的人才能發現。這些具體的、細小的變化,帶動這座城,處於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動中。這是故宮這件“古物”與其他古物最根本的不同。   五   2020年,故宮迎來建成六百周年,我自然不會沉默。我要寫故宮,寫故宮的十個甲子。只是故宮、六百年,無

論空間,還是時間,都過於龐大,這個題目把我嚇住,我在心裡盤桓了許多年,遲遲沒有落筆。 2014年,冬日來臨的時候,我終於寫下了第一行字。像一個旅人,整理好了行裝和心情,開始了遠行。由於其中交叉著其他書的寫作,使本書的寫作變得斷斷續續、遲遲疑疑,到2016年,因為我策劃大型紀錄片《紫禁城》的關係,才開始變成一項持續而穩定的工作。但它仍然是一部個人化的著作,與紀錄片無關。唯有個人化,我才能將個人的認知與情感發揮到極致。 寫作本書,前後用了將近五年,但集中寫作的時間,我用了三年多,我驚奇地發現,這個時間幾乎與當年集中建造故宮的時間一致。也就是說,我的寫作速度,是與營建故宮的速度一致的,這讓我對這

座城的建造,有了一種更真切的體驗。我還發現,寫故宮與建故宮在有些地方極為相似,它需要耐心,需要經驗,更需要時間。故宮是一塊磚一塊磚、一根木一根木搭建起來的,日久天長,它的輪廓才在地平線上顯現出來,寫作也是一樣,日子久了,作品才眉目清晰、結構健全。不同的是,建故宮的材料是木,是石,寫故宮的材料是文字,最多還要算上一些標點符號。我試圖用文字築起一座城,一如北島在散文集《城門開》的自序中寫下的第一句話:“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 。 六百年的故宮,那麼沉重。我不想沉重,我想輕靈,想自由,像從故宮的天際線上劃過的飛鳥。為此,我找到我自己的方法。營建這座城是有方法的,否則,像這樣一座占地

72萬平方米的超級工程,在那個沒有起重機的年代,是不可能在十五年之內(主要工程在三年半內)完成的。表達故宮,必然也要找到方法,才有可能找到一根杠杆,撬動這個龐大的主題。雨果寫《巴黎聖母院》,羅蘭•巴特寫《埃菲爾鐵塔》,三島由紀夫寫《金閣寺》,都成為了世界文學的經典之作。當然,他們都是偉大的作家,我不可望其項背,但他們的作品,至少證明了寫作的可能性,即:通過文字來駕禦一座偉大的建築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文字不僅是描述了一座建築,甚至是構成了一座建築。 寫城如同建城,首先要考慮結構問題。故宮(紫禁城)六百年,容納進了無數的人與事,史料浩繁,線索紛亂,在我眼裡是一片混沌,要講清它的六百年歷史,

實在不知從哪裡下手。歷史是一盤散沙,而所有可供閱讀的歷史,其實都是經過了人為組織的歷史。沒有這種人為組織,也就沒有歷史。比如《史記》開創的紀傳體(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就是一種組織歷史的方式。自從司馬遷創造了這種組織方式,它貫穿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書寫,《二十四史》中後來的那些史書(加上後來的《清史稿》合稱《二十五史》)都採用了這種方式,這種標準的歷史寫作方式也被稱為“正史”。 歷史不是已逝時間的總和,歷史是我們認識過去的邏輯。因此,歷史如同建築,有感性的、具有審美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具有邏輯性的一面。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我不準確把它寫成一部編年史,那樣太容易成

為一本流水帳。我要尋找一種更親切、更妥帖的敘事結構。經過一次次的嘗試,我還是決定採用以空間帶時間的結構。 這不僅因為我們對故宮的認識,首先是從空間開始的,我們會站在某一個位置上,看那浩瀚的宮殿,攜帶著它所有的往事,在我們面前一層層地展開。本書的講述,也像所有走進故宮(紫禁城)的人一樣,開始於午門,然後,越過一道道門,從一個空間走向另一個空間。全書共十九章,除了前兩章綜述了它的肇建過程和整體結構以外,在其餘的十七章裡,我把故宮(紫禁城)分割成許多個空間,然後,帶著讀者,依次領略這座宏偉宮殿。 其次,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人的時間意識,最早是通過空間獲得的。在周代,中國人通過立表測影以知東

南西北,進而劃分出四季:正午日影最長的為冬至日,最短的為夏至日,那麼在這最長最短之間的中間值的兩個日子就是春分與秋分。除此,中國人還通過觀察星象(北斗星)來確認季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別對應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中間日期,也就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其他節氣的日子,也就可以推算出來。 根據表杆和北斗星斗柄的指示,把一年分成四個季節、十二個月,又同樣使用立表測影,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太和殿前的日晷,晷面上刻劃著“二十四山地平方點陣圖”,在平面上分出四隅(東南西北)、八天干、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然後根據晷針在十二地支的投影確認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 古代中國人先有空間觀,後有時間觀。 時間產生於空間,空間就是時間。 在古代西方,並沒有產生時間和空間一體化的人文觀念。 故宮(紫禁城)是空間之城,同時也是時間之城。故宮的中軸線(從午門中心點到神武門中心點)是子午線,南為午,北為子,與夏至、冬至分別對應;而北京城的日壇與月壇的連線則剛好是卯酉線,與春分、秋分相對應——明清兩朝,春分行日壇之祭,迎日於東;秋分行月壇之祭,迎月於西。 我的同事王軍先生在2016年進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專題研究時發現了一個神奇的現象——故宮(以及整個北京城)子午線與卯酉

線的交叉點,剛好是太和殿前廣場。這表明三大殿所代表的帝王權力,不僅是空間的主宰,也是時間的起始。 自河姆渡文化以至明清,這套時空一體的意識形態貫徹始終,數千年不曾走樣,故宮也因此成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分別懸掛在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三塊匾,內容都取自《尚書》,分別是:“建極綏猷”“允執厥中”“皇建有極”,皆象徵著三大殿乃立表之位。 故宮的平面圖裡,其實也包含著一個“二十四山地平方點陣圖”,可以分出四隅、八天干、十二地支。從某種意義上說,故宮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日晷。它的空間系統裡,暗含著一套完整的時間系統。故宮的歷史、人物活動,都圍繞著它特有的空間和時間秩序展開。 所以,講建

築,講空間,最終還是要講歷史,講時間。寫硬體(建築),目的也是為了寫軟體(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沒有了空間,所有的時間(歷史)都沒有了附著物,都會坍塌下來;而沒有了時間(歷史),所有的空間都會變成空洞。 在故宮(紫禁城),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飄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了一個時間的片斷(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斷),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這樣,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區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   六   關於本書的書名,

出於慎重,我專門請教了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兼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故宮研究院院長的鄭欣淼先生,以及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兼故宮研究院副院長趙國英女士,他們一致認為無論叫《紫禁城六百年》還是叫《故宮六百年》都沒有問題,只是角度不同而已,紫禁城偏重於建築,故宮則側重於這座“舊宮殿”及後來的故宮博物院,它們的歷史都是六百年。反復思量,我覺得用《故宮六百年》作書名更切合我的本意。 三十多萬字的書稿完成了,並且在2019年國慶日之後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七部作品。我要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臧永清社長、應紅總編輯,責任編輯趙萍、薛子俊,美術編輯崔欣曄,他們為此書能夠在故宮六百周年之際及時

出版而付出心血;感謝故宮博物院領導對我的寬容與支持,感謝李少白先生為本書提供了精美攝影照片;感謝香港《大公報》管樂女士,本書一邊寫作一邊在《大公報》上連載;還要感謝《當代》雜誌主編孔令燕,幾乎在本書出版的同時,用一整期的完整篇幅發表了本書全文,感謝《當代》編輯石一楓兄多年來一如既往地編發我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在一期雜誌上發表一部長卷式的作品。此時我突然發現自己像一個初出茅廬的文學青年,在作品發表之前,既有按捺不住的期盼,又有難以控制的緊張。  

尚和歌仔戲劇團演出劇本研究

為了解決夏至未至劇情的問題,作者郭素瑜 這樣論述:

尚和歌仔戲劇團於1995年成立於高雄,一直以著實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在歌仔戲的藝術天地中成長茁壯。劇團在梁越玲團長的帶領下,不斷嘗試不同題材、風格、形式的演出,其認真、創新的的態度的確為歌仔戲注入一股新時代的氣息。 八○年代後,台灣歌仔戲開拓了「現代劇場歌仔戲」的嶄新扉頁,在戲曲「精緻化」、「現代化」的呼聲下,各歌仔戲團莫不以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劇目為目標,而演出劇本的良窳,更占其關鍵性的地位。尚和雖是高雄在地的民間劇團,但為落實對歌仔戲的理想,堅持自己創作劇本;在劇本的構思、編撰上有其獨特的文學藝術風格,是一具有實力遠征各地文化殿堂的高雄在地團隊。故本文以尚和具有代表性,可與現代劇場

歌仔戲發展作一相互對照的演出劇本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劇本創作上的內涵與特色。 本文除緒論、結論及參考文獻外,共分為六章:分別探討《洛水之秋》、《聲樓霸市》、《流星海王子》、《巴冷公主》、《慾望當舖》、《玉琳國師》六部劇本。每本劇本分為故事探源與劇本分析兩大部分,先明其故事來源,再對劇本本身的結構佈局、人物塑造、曲文唱詞、編劇特色、主題思想等進行分析研究,期能對尚和在歌仔戲製作方向與劇本文學藝術的營造,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文末附錄梁越玲團長的訪問稿,除能了解主力編劇梁越玲的創作構思,亦可藉由其身兼團長、編劇、當家小生的多重身份,一窺其對歌仔戲的諸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