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長混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基隆市長混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毓良寫的 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聞] 市長議員關說放人 - PTT 熱門文章Hito也說明:突發中心攝【綜合報導】日前因施政成績評比墊底,自稱「混蛋市長」的基隆市長張通榮,果然很混蛋!基隆警方日前制止一名酒醉女子開車,女警還被對方揮拳毆傷臉, ...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邱炫元所指導 余睿柏的 基隆青年的都市改造運動 (2016),提出基隆市長混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隆青年、政治實驗、新文史運動、新公民運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周志龍所指導 葉韋廷的 台灣萎縮城市的發展策略挑戰:以基隆市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萎縮城市、發展策略、基隆港市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市長混蛋的解答。

最後網站張通榮- 台灣選舉維基百科VoteTW則補充:基隆 市中正區-{長潭里}-里長; 基隆市義消小隊隊員; 基隆市張廖簡宗親會理事長; 基隆市藝宣策進會理事長; 基隆市退伍軍人協會理事長; 基隆市警察局民防大隊大隊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市長混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在民國:1945~1949年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台灣報導

為了解決基隆市長混蛋的問題,作者許毓良 這樣論述:

台灣戰後關鍵四年,從進步島嶼到絕望深淵。 「中華民國」人如何看待台灣? 台灣如何透過中華民國的角度看見自己?   ※關於本書   台灣地處亞洲的邊陲島嶼,卻又身陷地緣政治的風暴中心,在世界舞台的競逐中,無法避免地遭遇數次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以及封建官僚的掠奪榨取,而始終處於複雜的歷史脈絡與認同混亂中。戰後台灣進入了現代史上最關鍵的四年──1945年至1949年,台灣處於二次大戰後的國際情勢,以及中國內戰、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敗退來台的夾縫中,猶如一艘太平洋上遭逢狂風暴雨的孤舟,已無法回頭,卻仍不知彼岸在何方。   在這樣曖昧的時間點,「中華民國」如何認識、理解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隔海

島嶼?短短四年間,從「光復」到敗退,這些片面理解台灣歷史,對台灣社會的想像,將台灣視為「歷史以來的迷惑者」、「太平洋戰略的美女」的別稱,如何形成錯綜複雜的歷史,深刻影響至今?   本書作者許毓良為台灣少數專精中國所藏相關台灣史料的學者之一,以過往因反共氛圍而被忽略的中國雜誌、期刊史料為範圍,從中進行1945至1949年間台灣相關報導的史料挖掘與研究,試圖從「中華民國」視角來探討戰後初期的台灣,雜誌、期刊相較於報紙新聞,更具有分析、評論與批判的特性,進一步剖析歸納出當時中華民國──中國知識分子對於台灣的好奇與想像。   本書以戰後四年間,中國的雜誌、期刊對台灣的報導為本,其來源遍及中國各主要

城市,內容可分成政治、社會、經濟、旅遊四類主題,可見當時中國各地的雜誌期刊,對於台灣有相當豐富的觀察與解讀,甚至對國民黨在台灣的施政,引發二二八事件也有不少詮釋與批判,全書縝密爬梳史料後,將描述出一段在海峽之間激盪洶湧的戰後台灣史。 本書特點   一、蒐集中國1400餘篇雜誌、期刊與98張圖片的龐雜史料,首次浮出水面讓世人看見的另類台灣史觀。   二、以戰後時期的「中華民國」視角來觀看台灣,全書呈現輕鬆且故事性濃厚的台灣圖像,能夠重新認識混沌不明的戰後台灣。   三、集結1945至1949年間台灣的政治事件、社會脈動、經濟產業、旅遊景點等珍貴資訊,具有深入淺出的觀點與解讀。 名家推薦

  李筱峰(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秘書長) 專文推薦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基隆青年的都市改造運動

為了解決基隆市長混蛋的問題,作者余睿柏 這樣論述:

基隆港市1980年代後期經濟衰退,以及台灣青年面臨崩世代的情境,基隆都市治理失能如同台灣發展的縮影,全球化下艱困的大環境,讓青年世代無法追求「大幸福」而轉向「小確幸生活」,看似微小的幸福,卻也是個體能動性的所在;青年對於國家施政的不滿,透過新媒體串聯,興起2014年318太陽花運動,新世代青年開始展開行動,訴求返鄉或在地紮根,醞釀政治上的第三勢力和青年參政風潮。2014年基隆老中青三代文史工作者集結,展開C23行動聯盟抗爭運動,訴求保留西二三碼頭倉庫,要求經濟與文化發展並存。而後基隆各青年團體相繼成立,依持他們的秉性、習癖和握有的各類資本,依照旨趣分別關注在政治、文史、新公民運動等面向,將台

北的現代性發展、社運精神帶回基隆操練,像是基隆青年陣線的民主小草青年參政的政治實驗;黑鳶之都與基隆青年陣線的許梓桑古厝打掃運動,以行動介入,翻轉地方空間,舉辦梓桑文化祭與「影.響.台.灣」活動;雞籠霧雨則關注地方文史和社會議題,深具批判意識的犀利文筆,持續展開新文史運動;阿普蛙工作室形塑的「新公民運動」,誓言立足基隆,創辦社會企業,走入學校、團體與社區,目標形塑寰宇主義的世界公民,不斷積累社會資本,在都市或台灣各地社區不斷行動,是進行社區(會)場域的改造與復興的「遊戲世代」。基隆青年的都市改造運動,間接促使2014年民進黨籍林右昌市長的當選,而基隆青年都市改造運動持續與「新政治」的交互影響。最

後,本研究認為「世代共融」乃是尋覓理解台灣都市新政治的解藥。

台灣萎縮城市的發展策略挑戰:以基隆市為例

為了解決基隆市長混蛋的問題,作者葉韋廷 這樣論述:

本研究關注全球化下所造成部分地區人口減少之萎縮城市(shrinking city)現象。萎縮城市指涉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面臨到人口損失、經濟衰退、就業率下降以及社會問題增生等結構性危機(Martinez-Fernandez et al., 2012);台灣當前亦有部分中小型城市開始出現人口、經濟衰頹之情形。研究目的在於討論萎縮城市於台灣背景下之樣貌,於全球化政經環境變遷下衍生萎縮城市現象帶來哪些制度性的挑戰,進而探討這些挑戰給予台灣都市策略的啟發。本研究將分成三個層次,(1)檢視台灣整體中小型城市萎縮城市之趨勢;(2)因應個別城市發展之特殊脈絡,選取能代表全球化、後工業化並具台灣殊特性之個案基

隆市加以討論;(3)最後,藉由基隆市的經驗檢討台灣面對城市衰頹之策略成效與思維。透過探討萎縮城市的現象本研究發現,萎縮城市表現在人口與經濟面的衰退,但其萎縮受到不同層次結構性因素所影響;台灣在面對城市衰退時慣用的成長導向策略邏輯,應對到萎縮城市課題存有多樣內外部矛盾性,對於城市的轉型與改善未必能有所助益。因而,台灣未來在面對萎縮所帶來的城市困境應做出策略邏輯的轉向與調整,從城市的特殊脈絡著手提出適用策略,進而尋求重新定位這些地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