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美勞材料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國小美勞材料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埩淑寫的 幼兒數學樣式:教學實務與理論 和施淑娟的 0~3歲嬰幼兒課程活動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理 和心理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 林志忠所指導 陳毅瑄的 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研究 (2021),提出國小美勞材料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美感素養、美感知識、美感態度、美感經驗、美感表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洪志成所指導 劉宛純的 應用桌遊於國小臺灣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探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桌上遊戲、議題桌遊、視覺藝術鑑賞、臺灣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小美勞材料包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小美勞材料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幼兒數學樣式:教學實務與理論

為了解決國小美勞材料包的問題,作者陳埩淑 這樣論述:

  本書所介紹的數學樣式(型式),是為配合幼兒認知能力的學習,將樣式的種類分成簡單的重複樣式以及增長樣式,也設計挑戰幼兒學習將複雜的重複樣式及複雜的增長樣式放入書中。      本書能提供教保人員更多元的教學方式,同時透過本書的活動,讓教學變成輕鬆無負擔,而師生能在愉悅的情境下進行教與學。希望數學型式(樣式)提供幼保人員「型式」教學方法,瞭解如何教及如何引導幼兒學習型式,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從探索、臆測、驗證到延伸習學等步驟,明列出可依循的教學步驟。

國小美勞材料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記憶遊走彩墨展 #康嘉倫專訪
  
彩墨藝術家康嘉倫以貓咪代替發言,探討社會中的隱蔽人性
  
前言:
  彩墨藝術家康嘉倫以自身的經歷來陳述對人事物隱蔽現象的一些觀點,以貓的形象代替自身發言,期望在層層隱蔽的面向之下,找出最初的本心!
  
貓咪,生活的心靈支柱
  
  從小就與貓咪相伴,藝術家康嘉倫一直以來都在外地求學及工作,貓對康嘉倫來說就像親人般的存在,以類似中途之家的方式照顧貓的過程,讓她對於每隻貓的經歷感興趣,牠們的成長背景不盡相同,有的貓一出生就有人疼愛,有些流浪街頭,還有些慘遭喪盡天良的人虐待或是宰殺等等,每個生命都經歷了許多故事,康嘉倫認為:「有時所見之事如冰山一角,必須深入瞭解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及感觸。」在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所繪製的貓咪都是她相處或曾經接觸過的貓,每一隻貓的背後都有許多故事。
  
第一隻貓咪與最思念的貓咪
  
  第一次接觸貓咪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是一隻非常親近人的流浪貓,康嘉倫把牠帶回家細心照顧,但是兩三天後牠就消失無蹤,但從此康嘉倫就愛上了貓咪,不斷的將流浪貓撿回家照顧,後來到臺南念書時領養了第一隻黑白貓,這隻貓咪從年幼到病老都一直陪伴在康嘉倫身旁,而對這隻貓的思念及情感,也在後來將牠放入自己的彩墨作品中。
  
從生活中建構「隱蔽」的創作想法
  
  以水墨來作為創作媒材主要是因為喜歡毛筆與紙張的摩擦感,以及墨韻的流動感,學生時期一開始是以純墨色創作,之後到了臺中教育大學念書時,才漸漸加入色彩,目前在臺灣師範大學就讀則以彩墨創作為主。在這段轉變期間,教書其實才是康嘉倫主要的工作,目前已經在雲林的國小任教滿九年了,期間,康嘉倫長時間照顧身體都有些缺陷或是病痛的貓,讓她體會到要照顧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件不容易的事,背後得付出許多的時間與心力,也為了癱瘓的愛貓喵喵能安穩度日,特地將家裡的床直接放在地上,並且在床的四周撲滿軟墊,而喵喵最喜歡將頭枕在床邊望著主人,這個可愛無比的撒嬌動作總是讓康嘉倫融化,雖然在床底下的身軀並不是那麼的健全,但把頭露出床面的喵喵因為床的遮蔽,其實看起完全與其他貓咪無異,許多的人事物也是同樣的,在表面下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苦楚或是隱蔽的實情,所以康嘉倫漸漸地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經驗中建構了「隱蔽」這樣的創作想法。
  
以嫁接和圖層的創作手法重新詮釋作品
  
  近年來除了以彩墨作為創作媒材外,也以拼貼、拼裝和嫁接開始新的嘗試,嫁接是指園藝中,將一部分的植物體剪裁並接到另外的植物體上,使其自然癒合成為新的植株,康嘉倫的創作部分模式便是採用這樣的手法,剪裁所需要的圖層嫁接到另一個主要圖層上,使其變成一個全新的詮釋,作品中用了許多異質性的材料以及「拼」的手法,便是想打破平面與立體的空間並利用拼的方式重組新的意義,呈現過往的經歷以及經過時間沉澱後的解讀。
  
躲貓貓及記憶萬花筒系列作品
  
  這次的展覽採用「隱蔽」的概念,以貓喜愛躲藏的習性做為出發點,採用對隱蔽這概念的深度思考,用來表現隱蔽的多層次的概念,而當主要圖像被隱蔽時,可能會產生誤解與聯想。作品〈躲藏〉便是以這樣的構想來完成,背景以大色塊的紙材以拼貼的形式出現,用失去脈絡性的紙材來拼貼,並使墨色大塊面積放置上方,在平面拼貼的紙材中製造空間,而藝術家的貓咪喵喵圖像以描繪細緻的手法呈現,與平面化的背景產生衝突感,讓人思考圖象所要隱蔽的是什麼?這幅作品由於貓的下半身並非一般正常的體態,所以藝術家想傳達的是隱藏殘缺的意念。
  
以貓入畫,以創作表達想法

  彩墨作品藉由隱蔽的多面向,來探討社會與人互動的一種現象,隱避有躲藏、遮閉的意思,目的可能是害怕、 害羞,也可能是不願人知或者其他因素。許多的人事物就像洋蔥一樣,有多層的包覆性,不一定如表象所見,因此康嘉倫創作了一系列以圖層為概念的作品,來象徵一層又一層的面向,並在畫面上製造空間感,而以貓為圖象是採用了貓喜歡躲藏的性格,也表示藝術家自身在這種社會現象中的感觸。(文:金車文藝中心)
    
    
康嘉倫簡歷: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國畫組(在學),
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畢業)
臺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

工作經歷:
2005.08~2016.07 雲林縣馬光國小
2016.08~ 台北市萬芳國小

得獎經歷:
2013 雲林縣文化獎-水墨組-首獎

參展經歷:
2011 臺中教育大學 貓意象創作展
2015 書寫藝術研究發表展
2016 沉默高揚創作聯展

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研究

為了解決國小美勞材料包的問題,作者陳毅瑄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之表現,以視覺藝術為主,並依美感知識、美感態度、美感經驗與美感表現四個構面進行分析。採問卷調查法,以自行編製之問卷為研究工具,回收1,183份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討論高年級學童目前在美感素養各構面上的表現情形,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美感素養整體表現達中上程度,構面中美感知識表現較好,美感經驗略低,美感態度、經驗與表現三者關聯性大,增進美感經驗有助於提升美感表現。不同背景變項中,在整體上女生與有課外資源的學童表現較好,學業成績優等的學童在知識、口語傳達的部分表現較好,偏遠地區的學童在地

方資源與感受傳達的部分表現略低,非山非市地區對於藝文的關注與積極度高,家長職業則是對美感素養的表現關聯性不高。最後依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政府單位方面需加強營造美感環境、針對師培生開設美感課程、以多元方式補足地方差異,並持續推動與調整美感素養計畫;學校教師方面,辦理親子共同參與之藝文活動、在不同課程中重視美感、鼓勵教師多接觸藝文活動;學生家長部分,在日常中注重美感、與孩子共同討論美感話題,以及多給予額外資源支持;未來研究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之學童,或老師、家長進行研究,並添加質性資料,也能夠依據背景脈絡擬定適合之美感素養構面或背景變項。

0~3歲嬰幼兒課程活動設計

為了解決國小美勞材料包的問題,作者施淑娟 這樣論述:

  本書內容根基於蒙特梭利教育理論,依據蒙特梭利在兒童發展中的第一階段:0~3歲,將嬰幼兒活動設計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嬰兒期(3~12個月)、學步期(12~24個月)及走路期(24~36個月),共計138個活動,有日常生活、動作技能、感官、語文、社會及認知等六大領域,形成一個系統性課程活動架構。針對這三個年齡層的嬰幼兒,為其各項發展設計適合的活動,協助嬰幼兒照顧者如托嬰中心或家庭保母、父母,能更掌握嬰幼兒學習的方向與內容,回應嬰幼兒發展中需要的身體動作、語言、認知、社會與情緒發展能力。

應用桌遊於國小臺灣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探究

為了解決國小美勞材料包的問題,作者劉宛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源於研究者觀察教學現場的困境,在進行有關藝術鑑賞單元的課程時,運用傳統講述法,常會讓學生興趣缺缺。再者,教學目標不應只是知識的堆疊,也應有情意層面的影響。如何以遊戲式學習提升國小臺灣視覺藝術鑑賞課程之效能,為本研究之主要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以設計研究法發展臺灣視覺藝術鑑賞課程,自行開發以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為主題的桌遊「策展大師」。學生為國小藝術才能美術班高年級,正式組一個班級及推廣組一個班級,班級皆為24名學生。主要進行為期兩週共四節課,教學策略採取活動參與法、問答法及討論法,於課堂中進行桌遊活動,接著至美術館參訪進行類化評量,並以觀眾中心取向的鑑賞方式與問題引導問答與討

論。 針對課程設計、教學進行討論與反思,研究主要結果如下:1.採用議題桌遊六模化思維與方式有助於桌遊設計。2.桌遊應用於國小臺灣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有高度可行性,並對學習者態度觸發與行為驅動皆有正面影響。3.針對桌遊融入臺灣藝術鑑賞教學,提出三個面向建議:臺灣藝術鑑賞桌遊設計方式、課堂實務操作、未來研究,供教師和後續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