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小笠原欣幸寫的 臺灣總統選舉 和若林正丈的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8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2024總統大選:誰在支持「批判者」柯文哲- BBC News 中文也說明:分析指台灣現階段以「負面投票」為主,在藍綠的「被討厭值」高的情況下,柯文哲以批判藍綠得到不少支持。但他語出驚人的政治風格,可能導致選舉期間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家出版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學系 周志杰所指導 葉家瑋的 民主制度下的意識形態娛樂化分析:以蔡英文政府為例 (2021),提出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意識形態娛樂化、新媒體、政治宣傳、蔡英文、習近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李世暉所指導 王瑞豐的 第二次安倍晉三內閣對台政策研究 中國因素之分析 (2020),提出因為有 安倍晉三、台日關係、日中關係、突破期、上升期、停滯期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的解答。

最後網站日學者大讚台灣民主成熟曝2024「民進黨贏面仍大」關鍵原因 ...則補充:國際中心/周孟漢報導九合一大選日前正式落幕,結果出爐後引發各國關注。對此,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認為,台灣選民在面對中國的武統壓力之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總統選舉

為了解決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的問題,作者小笠原欣幸 這樣論述:

神人級學者小笠原欣幸25年研究成果 目前唯一以歷年臺灣總統選舉為主題的專書! 中譯本新增2020總統大選篇章!   【大家都懂又都不太懂的總統選舉】   民主化以來,總統選舉已經成為臺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句「你要投誰?」就可以引發熱烈的討論。關於選舉,我們雖然可以從媒體接受即時的訊息,卻時常顯得紛雜;我們也從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口中聽到各種說法,卻不免半信半疑。對於各次大選,我們心中都有一套他為何輸、他為何贏的理論,但是這樣的想法是否禁得起檢驗?如果對於過去的勝敗理解不確,下一次選舉時又該如何抉擇?   總統選舉是臺灣認同意識發揚的結果,也是臺灣認同意識爭奪的戰場。想要了

解此意識的源流,就必須回顧1996年以來總統選舉的歷程。   【從造勢場到標準差,全面解析七次總統選舉】   本書作者小笠原欣幸教授在2016和2020選前精準預測選舉結果,引起臺灣媒體注意,封為「神人級學者」。預測看似神奇,其實乃是多年紮實研究累積的成果。小笠原欣幸投身台灣選舉研究以來,不只堅持實地踏查選情,並且嚴密的分析民調數字以及開票結果,精細的程度直達各投開票「所」層級,務求所提出的解釋不只能夠在數字上驗證,也符合第一線的民情。   在本書中小笠原欣幸即以此宏觀又透徹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過1996以來的七次總統選舉,在每一屆選舉的章節中檢視各陣營的攻防、分析成敗之因,以及每次選舉結

果對臺灣民主發展的意義,並且也對許多選舉中的迷團提供解答:   ●  棄保效應於選前哪一天開始發酵?   ●  中南部的票沒投出來,民進黨才會輸?   ●  候選人採取「陸戰」或是「空戰」,如何用統計學偵測?   ●  大家都想搶中間選民,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對於親身經歷選舉的臺灣人而言,本書提供了一種冷靜而學術的觀點,重新檢視我們熟悉的總統大選。   【臺灣民主之路的完整回顧】   本書原文2019年於日本出版,旋即獲得 2020年每日新聞第32回「亞細亞太平洋賞」特別賞以及第15回「樫山純三賞」學術書賞的肯定。此次中譯本作者新增2020選舉的章節,是當前唯一完整討論臺灣歷

屆總統選舉的專書,為關心臺灣民主之人所必讀。 得獎與推薦記錄   ● 2020日本每日新聞第32回「亞細亞太平洋賞」特別賞   ● 2020第15回「樫山純三賞」學術書賞   第15回樫山純三獎審查意見——     作者以第一線的近距離觀察,調查每一次的總統選舉……梳理選民的屬性(台灣人、外省人)和投票的地區,詳細分析投票行為,不僅只於縣市,也關注鄉鎮層級。除了使用統計方法進行選舉分析外,還充分利用現場採訪的結果,描繪了臺灣民眾對政治複雜的意識和行為,研究得到了高度評價。作者多年來在臺北以及各地定點觀察總統以及地方選舉。他以獨特的「政治觀察方法」分析亞洲政治,也是獲獎的原因。 名人推薦

  王業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汪  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許菁芳/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民主制度下的意識形態娛樂化分析:以蔡英文政府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的問題,作者葉家瑋 這樣論述:

隨著網路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也漸漸滲透進政治傳播領域,並對當代政治的運作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研究借用 Lagerkvist(2008)所提出的「意識形態娛樂化」(Ideotainment)概念,以蔡英文政府為個案,探討民主制度下的意識形態娛樂化與意識形態娛樂化宣傳模式,並將之與非民主制度下的中國個案相比較。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有三:1. 蔡英文政府在 2018 年選舉失利後,其在新媒體政治宣傳方面做出了怎樣的轉變?2. 意識形態娛樂化宣傳模式在臺灣的民主制度下如何被建構、運作與成效?其影響與意義為何?3. 以臺灣和中國作為比較研究的案例,分析在民主與非民主制度中,意識形

態娛樂化宣傳模式的異同為何?   本研究採取混和研究的形式,通過文本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內容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 2018 年選舉失利後,蔡英文政府針對新媒體政治做出了許多轉變,除了利用精美的圖卡與娛樂化要素包裝政治宣傳資訊外,也有意識地操作意識形態與國防政績的議題。2. 勾勒了臺灣與中國二個施行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的意識形態娛樂化宣傳模式之建構、運作、成效、影響與意義。3. 非民主制度下,由於缺乏其它制衡與監督的力量,故而其意識形態娛樂化宣傳模式更具強制力與全面性,且將可能長久存在,民主制度下則否。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8冊)

為了解決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的問題,作者若林正丈 這樣論述:

日本研究臺灣政治第一人――若林正丈, 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代表作。   若林正丈教授是日本近三、四十年來研究臺灣近現代史、戰後臺灣政治史最重要的學者。而本書正是若林教授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代表作。本書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為線索,統攝戰後臺灣政治史的發展歷程,分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啟動(1945-1987)」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1987-2008)」兩部分進行論述。   本書整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成果,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本書更在先行者的

研究基礎上進而提出其獨特的「分析式架構」,檢視並解釋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軌跡,是一部飛得高、潛得深,能夠縱觀全局,並具有開闊視野的史家之作。 名人推薦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阿勤、政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專文導讀   若林正丈教授在本書以政治體制為經,以時間為緯,分析了戰後臺灣政治體制的結構,也同時梳理了六十餘年來的臺灣政治史,是一部成功地結合社會科學(政治學)與歷史學研究手法的佳作。──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作者熟稔於臺灣的學術成果與現實脈動,在本書運用「多重族群社會」、「遷占者國家」、「七二年體制」、「民族主義政黨制」等論述工具,更大量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兼具深度與廣度,讓讀者在閱讀上無疑享有「鳥瞰式」的滿足感。──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放眼近三、四十年來日本對臺灣近現代史、戰後臺灣政治變遷的研究領域,如要列舉其中最重要的學者,相信許多臺灣學界同仁腦海中首先浮現的,絕非若林正丈教授莫屬。如要舉出若林教授在戰後臺灣政治變遷方面的研究生涯代表作,那麼又非本書莫屬。──蕭阿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若林正丈是日本從事臺灣政治研究的第一人,本書以「中華民國臺灣化」此一概念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至今日的臺灣政治發展,是作者從事臺灣政治研究三十年來累積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小笠原欣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

學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透過「多重族群社會」論述,詳細紀錄「臺灣化」轉向的自我認同意識過程。──中西寬(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法學研究系教授)   本書以「中華民國臺灣化」為問題意識,成功將書中內容明確、完整地連貫起來。──井尻秀憲(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總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作者重構分析錯綜複雜的現代臺灣政治,提出獨特見解的專門語彙,賦予本書無比的魅力。──金子文夫(橫濱市立大學國際總合科學部教授)   本書是有志於臺灣政治研究的學術工作者所必讀,也是從事東亞比較政治研究以及國際關係研究極為重要的參考書。──松田康博(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第二次安倍晉三內閣對台政策研究 中國因素之分析

為了解決台灣總統選舉小笠原欣幸的問題,作者王瑞豐 這樣論述:

日本與中國於1972年建交,致使台日於同年斷交,台日兩國長年維持非官方之交流,至今雙方關係發展均免不了受到「七二體制」及中國等因素所左右。第二次安倍晉三內閣自2012年12月至2020年9月,創下史上首相任期最長紀錄,由於渠受家庭等因素之影響,相對友我,加上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日本社會普遍瀰漫友我氣氛,爰其任內台日間有較多突破及進展,蔡總統及駐日代表謝長廷均表示,安倍首相堪稱史上對台最友好之首相。為方便外界了解安倍首相友我及其政策受中國等因素影響情形,茲將本論文分為三大部分,首先提及斷交後之台日關係,除回顧台日斷交時之「七二體制」,並略提李總統登輝、陳總統水扁及馬總統英九第一任時期

之台日關係外,其次探討第二次安倍內閣台日關係進展三個分期,即突破期、上升期、停滯期,最後再討論影響台日關係之中國因素,並包含安倍首相如何受家庭等影響。綜合以上討論,可看出安倍首相任期雖不到8年,並受到日中兩國積極改善關係及我國仍維持福島等5縣食品進口台灣限制等之影響,惟台日關係在各領域之進展良好且迅速。安倍首相雖於2020年8月突然宣布辭職,惟其對台諸多突破「七二體制」之友好政策,實乃有目共睹。另鑒於外界十分關心後安倍時代之對台政策走向,爰將在結論時進行簡析,並略提台日間難以突破之議題,以供外界參考並利今後制定對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