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曹欽榮寫的 走吧!綠島我來了!:流麻溝十五號記事 和的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上下兩冊不分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林振春所指導 王婉榆的 楊梅地區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之研究 (2021),提出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文化館、文化治理、經營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何黛雯的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學、歷史場所、場所精神、空間意識、文化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吧!綠島我來了!:流麻溝十五號記事

為了解決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的問題,作者曹欽榮 這樣論述:

走吧!來去綠島,追尋藍天海洋、海底世界 在思想犯舊監獄遺址遇見黑暗歷史, 為每位旅人立下小小的旅行島嶼里程碑!   以前,綠島在台灣被稱為「火燒島」,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大人拿來隨口嚇小孩的恐怖代名詞;而今,卻是年輕人打工換宿、潛水旅遊的熱門景點。   站在太平洋邊的「人權紀念碑」,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美麗山海包圍著的監獄,現在已是我們大家的文化遺產。七十多年前,將近一千位正值青春年華的思想犯被送到綠島,他們在這裡度過最初的恐怖歲月,就如同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所演的故事一般。綠島的自然環境治癒了他們受傷的身心,這是身為導覽員的作者多年來接待受難的阿公、阿嬤回到綠島的感受。   跟隨作者

曹欽榮二十多年的腳步,一同來到風光明媚的綠島。希望本書可以幫助您旅行綠島,深呼吸陽光海洋氣息,體驗大自然生機,且能夠了解到綠島政治監獄遺址的演進,增添體驗歷史遺址的好奇心和人文關懷。 本書特色   1.    文字深入淺出,是一本具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紀念地博物館誌。   2.    跟隨作者進出綠島二十多年的經驗,喚起不能不知道的綠島記憶。 推薦好評   凝視著火燒島的白色烙印,期待錯誤歷史不再重犯,人權的價值永遠被堅持、尊重!公平正義能在台灣的土地上實現!──張常美(《流麻溝十五號》主角之一,白恐受害者)   本書以博物館誌方式,記錄政治受難者與綠島居民共同的生活故事,是認識白色

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及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入門書。──洪世芳(國家人權館館長)   綠島孤縣於黑潮洶湧的西太平洋,當劫後餘生的政治犯被壓解至、最純真人性與最奇特自然美景合創了宏偉樂章。曹欽榮老師苦心孤詣專研二十多年,以精美照片與詳實解說為您做最專業導覽。──蔡焜霖(《王子雜誌》創辦人,白恐受害者)   綠島是潛水渡假勝地,也是台灣人權歷史遺址,看完本書才知道自由的可貴,原來有這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盡在書中。──鄭明修(中研院海洋研究員)   這是一本關於歷史記憶、反省與盼望的深情之書。作者經由回顧綠島遺產運動的長期參與過程,述說了許多令人嘆息的生命故事。──陳列(作家,白恐受害者)   享受陽光

美景,悠游海底世界,同時回顧反芻歷史與自由遺產,曹欽榮舉重若輕,一本書就補足給您全部的綠島。──姚文智(流麻溝十五號電影出品人,湠台灣電影公司董事長)   綠島,除了好山好水之外,之所以成為歷任總統都必定造訪的島嶼,因為這裡有暗藏著一段台灣的黑歷史!──謝三泰(攝影家,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電影攝影集作者)   綠島對我,真是悲傷之地,我在文建會副主委任內承接了籌備成立「綠島人權園區」的工作,這期間我聽了太多哀傷的故事,也見了太多當事人;這些「浦島太郎們」卻在歷經了人間諸多不可思議的苦難之後,常以豁達的笑聲互相以溫暖的人生語言勉勵我,視我如家人,這是何等高貴的人生品質。   大家不妨到綠島

走一走吧,在這裏你也許可以從人權園區的諸多的受難者,故事者,明白這句話的真意:「神,把最珍貴的放在最卑賤之中。」──吳錦發(作家,前文建會副主委)

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什麼是 #中都打狗源工業博物館 ?
🏭大家知道高雄最早的工業起源,就在三塊厝 - 中都 - 鼓山一帶嗎?
現在的鼓山台泥舊廠後方,有三座超過百年的石灰窯 (1919年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建造 );山腳下的唐榮磚窯廠,前身是1899年日人鮫島盛建立的鮫島煉瓦工場;
中都濕地對面的 #林商號合板倉庫舊址,美都路上東尼羽球館前身為 #亞洲合板工廠、還有 高雄幸福川-三塊厝 一帶發展極為重要的建築師蕭佛助,打造的六座大戲院中僅存的戲院遺址 - #中都戲院,都遺留了高雄早期人民生活的痕跡。
如果以唐榮磚窯廠為核心,串聯三塊厝 - 三鳳中街 - 三民市場,成為333小旅行路線,再往西延伸到鼓山舊台泥廠,往南沿著西臨港線的路徑,接到早期台灣進出口物資最重要的鐵道博物館 - 香蕉碼頭一帶,就是 #高雄百年的最早工業地帶!
📼唐榮磚窯廠的八卦窯及兩座煙囪具有高度歷史及文化意義,極具保存價值。如此有豐富歷史和文化的特色建築,在多次修復後,目前仍未全面開放,同時交通資訊與指引都不夠完備,十分可惜。
以日本犬島煉銅廠為例,經過整修後,活化變成美術館,近年來由於銅精錬所還有採石場遺跡的獨特氛圍,也被許多日本電影、電視劇作為外景拍攝地。
日本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在於現代,而是在於保留傳統;高雄,廣為人知的工業城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早期工業第一現場,如果能夠打造成 開放式的 #打狗源工業博物館,才能呈現出這個城市最重要的面貌。
城市轉型,重要的是不能忘記過去,保留歷史現場,來訴說高雄最早的工業故事。
吸引人的,不是現代建設,而是整個城市轉型的痕跡。

高雄市議員林于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fishkai.lin

楊梅地區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的問題,作者王婉榆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地方文化館文化價值及經營原則為主軸,歸納出地方文化館文化認同、經營策略、推廣模式、未來發展四大經營策略面向,為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規劃之參考。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宗,先進行相關文獻分析與文化治理等基礎理論的探究,再依據研究者本身擔任楊梅故事園區的實務經驗,編撰民眾問卷並進行問卷調查,蒐集居民的意見與需求,其後根據此居民問卷調查與訪談彙整的結果,進行專家焦點訪談,依此彙整歸納出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規劃及楊梅地區地方文化館營運管理策略時之。研究結果顯示,地方文化館具有社會教育意義,亦可符合教育部108課綱要求,將之融入與結合鄉土地教育,地方文化館經營策略不應過於商業化。此外,地方文化館在整合

地方文化與資源後,可開發出新的地方文創產業,以提升其活化之功效。在避免地方文化館過於商業化經營,建議地方文化館營運的部份經費,有必要由政府獎補或以計劃型式支持與協助,才能避免此問題;另經費不足部份則由經營者,透過類似推出策展、活動、開發新的文創產業、文化深度小旅行等方式籌措,同時可將地方文化經濟特色,轉為館內的特色與價值,並提升地方文化認同與特色產業水準,達到促進活絡地方經濟與地方文化館永續經營的雙贏目標。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上下兩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臺灣原住民族首次遇上現代國家,經歷文化與物質科技對傳統價值的衝突,原住民族開始吸收適應現代文明,轉化為自身發展動力。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原住民族面對中華民國接收後二二八事件動亂,衡量自身存續,各有抉擇。雖然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清鄉處決,但在政府深入掌控原住民族地區後,將日治時期原住民族主要菁英汙名整肅。   二二八對原住民族而言,是另一個殖民的開始,儘管戰後初期原住民族有「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但在白色恐怖下,戛然斷裂,原住民族意識陷入隱流。   今政府已經向原住民族道歉,對受難者平反及家屬撫慰。不過,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並非只有政治和解,土地、語言、文化、生活的自主,仍是未竟之業。  本書特色   ★彙集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安全局、國史館、受難及參與事件者家屬等各界庋藏檔案史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住民族與二二八事件展覽」珍貴史料全彩呈現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歷史 博物館 特色的問題,作者何黛雯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如何被人們所理解,如何透過空間敘事的方法,作為意義的創造,進而成為理解文化資產的取徑。文化資產作為敘事的文本(text)或事件(event)的見證,事件往往發生於特定空間與時間之中,為歷史敘事中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方法取向,作為解釋或理解事件的特殊方式。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討論亦關乎保存價值特徵的詮釋與呈現,以及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意義述說。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以敘事視為詮釋的方法,作為一種行動或再現,意義透過主體意識的視域開展得以體會,而當主體意識進行敘事的表述,也如同濾鏡般的再現或詮釋所謂真實的探究。本文考察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實務上,對於文化資

產所在的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與真實性保存觀念的時勢問題。在城市現代化過程的徵候,重新觀看文化資產空間作為社會產物以及使用價值,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透過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歷史書寫詮釋,以助於文化資產的理解與保存。而在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將論及如何透過空間的再現來創造意義,空間的敘事與空間的設計生產作為地方創造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獻史料收集、實地田野觀察、測繪與深度口述歷史訪談以建構空間敘事文本內容,包括:實存空間敘事文本、歷史空間敘事文本、行動空間敘事文本,以及經驗空間敘事文本的建構,透過言談分析與敘事研究的方法進行空間敘事的工作,敘事也視為文化社會行動,主體經驗生產與自

我教習的過程。本研究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學,包括: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特徵與意義創造;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文化資產詮釋行動與地方創造,透過文獻理論評析到實務經驗的案例樣本研究,探討論述與實踐之間的困境與契機。研究結論:首先透過空間敘事研究多樣文本內容的研究,作為理解文化資產生命的取徑,強調歷史場所「存在」的重要,透過人地共生的關懷,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參與、詮釋與實踐的過程,共譜文化資產空間的生命敘事。第二,強調在地參與的詮釋行動,開展以人為本的永續實踐,進而由物質性保存轉向文化社會理解,參與在地行動的強調,有助於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以共創未來,以場域脈絡性的保存思維,落

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之中,亦為文化資產從再利用到再生活化的期待。第三,藉由空間敘事的詮釋行動,作為主體經驗生產與社會自我教習場域,經由社會力的啟動到再社會化的體現,透過文化資產價值特徵的指認與共同經驗的再生產,以再塑地方感,亦即經由再社會化過程,導引出文化資產對於城市公民的意義,並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作為中介文化空間治理分析模型與文化資產敘事空間設計的詮釋內容與方法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