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狄肯.比尤斯寫的 瑞士做到的事 和邱韻芳的 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娛樂透視】40年投入製作、研究、教育李道明多面向 ... - 鏡週刊也說明:因國立台中科博館設立人文相關展示,在該館任職的人類學家王嵩山邀李道明拍攝介紹原住民各族的影片。「那時不知天高地厚,以為1年就能完成,結果拍了2、3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家 和Airiti Press Inc.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巴奈・母路所指導 陳義成的 Pa\'alodo「取慧式」在年齡階級運作下之文化內涵- 以太巴塱部落為例 (2019),提出台大人類學研究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太巴塱、年齡階級、Pa'alodo、Ilisin、kalas。

而第二篇論文環球科技大學 觀光與生態旅遊系環境資源管理碩士班 陳泰安所指導 田孝順的 部落豐年祭青年文化認同之研究--以砂荖Sa´Do部落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砂荖部落、巴伊哇、巴利幕、族群認同、豐年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0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活動訊息 - NKNU則補充:李威宜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怡婷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生 簡旭伸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與研究所與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教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人類學研究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瑞士做到的事

為了解決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的問題,作者狄肯.比尤斯 這樣論述:

熱愛歧異,更熱愛化解歧異! 看瑞士人如何養成民主性格,用多元性走出不一樣的富強之路。     一份旅居瑞士的英國人寫下的非典型政經社會觀察+生活實錄,   讓你笑著認識這個奇妙的國家與古怪的人民,跪著看他們由分裂走向和解,   並重新思考民主、多元文化與國家認同的真正意義     說到瑞士你會想到什麼?除了度假勝地與避稅天堂(不再是了),或許也包括奢華的瑞士錶以及體現直接民主的瑞士公投。但在光鮮外表與亮眼成就下,瑞士曾有一段對立、撕裂,與淪為強國戰場的過去。由於位處歐洲貿易要津,瑞士受勃艮地王國與奧地利等強敵環伺,雖然如今戰場已轉移到奧運場上,但過去這個由農民與牧人結盟而成的邦聯必須團結才能抵

禦外侮,內部卻因宗教紛爭而產生數百年的流血衝突。     本書便要探究這個紛擾不斷的國家如何走上中立和平之路,同時卻是世界第六大軍火輸出國。瑞士人民如何說著四種語言(德、法、義、羅曼什)、信奉兩種宗教(新教、天主教),卻能達成共識又保有各自差異(包括宗教假日數量,就這點而言新教徒仍處在視工作為美德的喀爾文餘威之下)。而這種追求共識的思維又如何影響瑞士打造出公民權力高於政府的體制,將國家的未來交由全民決定。     作者是旅居瑞士的英國人,他將發揮國際關係的專業學養與《孤獨星球》旅遊作家的流暢筆力,以及英國人獨有的嘲諷功力,帶你實地參與上千人舉手表決公共事務的州民大會,見證一座裸體健行勝地遭禁的

命運,也見識瑞士人如何既包容政治上的歧見者,又排斥移民與伊斯蘭尖塔。你將一窺銀行保密制度如何反映瑞士人重隱私的心理,又導致瑞士在二戰後因保管納粹黃金(與藉機賺取利差)而淪為千夫所指。你也將搭乘以精準(準點率95.8%)、無遠弗屆聞名的瑞士鐵道系統前往鄉間的乳酪工坊,感受瑞士政府的便民思維與瑞士人傳統與現代科技並重的精神,漫步於現代都會舊城區與少有雕像的公園,體會瑞士人如何以愛護老建築的方式緬懷歷史,又如何不頌揚領袖而能凝聚國家認同。你更將造訪瑞士的建國起源,這裡沒有富麗堂皇的建築,卻築了條三十五公里長的環湖健行步道象徵瑞士的七百年歷史與七百萬人口。     走完這趟旅程,你會發現瑞士不完全如想

像中美好(甚至不如想像中乾淨,任何人都會納悶這個對資源回收異常偏執的國家竟然不將口香糖和菸蒂視為垃圾),且至今仍充滿矛盾。但你也會知道瑞士人是最樂於解決衝突的一群人,他們熱愛溝通、積極求取共識的性格(寧願多幾個投票箱也不要黑箱),足以給任何對立嚴重甚至撕裂的社會帶來啟發。 作者簡介 狄肯.比尤斯Diccon Bewes     長期居住瑞士的英國人,擁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系學位。曾為《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與旅遊雜誌《假日何處去》(Holiday Which?)供稿。原本為了休養病體而暫住瑞士,卻愛上這國家而久居下來。他結合專業學養與旅遊作家經歷,以一介外人之眼看

見瑞士人自身未能覺察的美德與矛盾,《瑞士新聞》雜誌讚譽他的寫作「以誠實而幽默的探索破開了刻板印象」。狄肯現於瑞士伯恩一間英文書店任職經理。 譯者簡介 施昀佑   台大歷史系(2007),芝加哥藝術學院雕塑MFA(2014),譯有《攝影的精神》(大家,2012)、《攝影師之魂》(大家,2014)、《當代攝影的冒險》(原點,2015)。    黃郁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現就讀紐約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任職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關注台灣原住民與東南亞南島語族文化議題。 作者的話 導言 關於地名   第一章  內陸島國 第二章  走過時間步道 第三章  公雞

與十字之地 第四章  決定權交給現場觀眾 第五章  智慧、財富與健康? 第六章  戰爭與和平 第七章  瑞士製造 第八章  洞見真理 第九章  巧克力的故鄉 第十章  征服群山 第十一章  尋找海蒂   結語 附錄 注解 桃花源,或椰林 在有關一本有關瑞士文化的書《巧克力之外》(Beyond Chocolate)中,瑪格利特.歐提格—戴維森(Margaret Oertig-Davidson)用水果來比喻瑞士與英語系國家的差異。她說瑞士人是椰子,這相當符合汪洋荒島的意象,但並不是說他們個兒小、皮膚黝黑、毛髮濃密*(雖然有一部份人的確長這樣)*,而是指他們清楚區分生活中的公、私領域。要打破椰子

殼並不容易,就像要與瑞士人熟稔到能夠以名字互稱,或甚至進一步認識他們一樣困難。瑞士人清楚地把大部份的人放在椰子殼這一層,在這層中,人們以姓氏互稱,不提隱私。椰子核呢,則保留給能夠以名字稱呼、最親近的畢生好友與家人。家的空間也屬於私密的這層,很少開放給陌生人,所以說,瑞士人的家比較像堡壘,而非城堡。以上所說,會讓人以為瑞士人冷酷無情,但外人眼中的不友善,事實上代表了瑞士人非常重視私人領域,還有他們願意花時間慢慢認識朋友。 相較於小心翼翼的椰子,英語系社會則像是桃子,把所有陌生人歸類在柔軟、新鮮的果肉層中,大家都可以當朋友,隨時可以用名字稱呼,家門為各路人馬敞開,一切都較為隨性。既然朋友在生命中來

來去去,小了許多的果核,則屬於無法選擇也無法失去的,最親近的家人。也許桃子最適合形容美國人,英國人比較像鳳梨,外殼帶點刺,但比椰子殼好破開。裡頭則是柔軟的厚厚果肉,同事、鄰居、朋友、點頭之交全都屬於這一層,彼此往來不拘禮節。最後,由家人構成較硬的鳳梨核心。

Pa\'alodo「取慧式」在年齡階級運作下之文化內涵- 以太巴塱部落為例

為了解決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的問題,作者陳義成 這樣論述:

太巴塱部落位於台灣花東縱谷,花蓮縣光復鄉境內東邊的阿美族聚落,是個文化悠久的部落,每年Ilisin(豐年祭)皆吸引不同族群的人前來朝聖,Ilisin(豐年祭)意象成為太巴塱部落的符碼,更是凝聚年齡階級認同很重要的指標。而Ilisin(豐年祭)期間的Pa'alodo(取慧式)儀式被視為年齡階級間文化傳承及預備階的青少年在訓練與學習多年後,進入年齡階級階序裡的重要儀式。本文主要目的在藉由太巴塱部落年齡階級Pa'alodo(取慧式)儀式,瞭解部落不同年齡層的年齡階級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變化,有無因為社會的變遷和結構的因素而改變、創新與修改的情形,作一個完整的紀錄與描述。同時透過這樣的儀

式呈現,希望透過研究Pa'alodo(取慧式)儀式對年齡階級與階級成員的影響,作為學術和部落儀式參考,達到傳遞部落文化及儀式傳承的重要性。研究對象係以太巴塱部落不同年齡層之年齡階級,從過去曾經參與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部落Kalas(耆老)、Mama'(父執)、Kapah(青年)等階級,訪談有關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過程、儀式與歌謠,發現傳統與變遷。研究方法以實際參與Kalafi(卡拉貝)和Laceles(拉志勒斯)的Pa'alodo(取慧式)儀式,實際瞭解進行的始末,作為學術和部落儀式參考。另外觀察Latiyol(拉帝優)與Latafok(拉達富);拉達富Latafok(

拉達富)與拉崇傲Lacongaw(拉崇傲)等年齡階級的Pa'alodo(取慧式)儀式進行方式,以探討各年齡階級在Pa'alodo(取慧式)儀式傳統或創新修正,以及Pa'alodo(取慧式)儀式完成後對年齡階級及成員之影響與收穫,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來比對各年齡階級在進行Pa'alodo(取慧式)儀式之背景、歷程與年齡階級成員面臨的困境。研究結果顯示,年齡階級成員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的過程,年齡層越高的年齡階級能清楚描述儀式過程,而年齡層越低的年齡階級就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認知上相對模糊,無法陳述。另外對Pa'alodo(取慧式)歌謠吟唱,年齡層越高的年齡階級領唱者能完整吟

唱,相較層級越低的年齡階級則是無法吟唱,對Pa'alodo(取慧式)歌謠的唱法,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年輕的年齡階級成員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是模糊的,再者是因為族群語言面臨消逝危機、自由思想衝擊、教育程度的提升、社會地位影響以及外來價值觀,部落的年齡階級改變了對Pa'alodo(取慧式)儀式過程,顯示年齡階級Pa'alodo(取慧式)的變遷,除了是代表部落祭儀傳統性、延續性受到扭曲之外,社會變遷及部落人口結構變化和外在文化的影響,更使得推動與進行部落祭儀面臨困境,對年齡階級組織運作造成重大的影響。因此,有計畫培養教育年齡階級輔佐者和幹部,透過視訊化的教育方式,定期舉行培訓教室可以

在訓練中找到更優秀的年輕人,是延續太巴塱部落文化和部落祭儀的推動與進行。

祖靈與上帝:花蓮太魯閣人的宗教變遷與復振運動

為了解決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的問題,作者邱韻芳 這樣論述:

  本書關注三個主題──太魯閣人的祖靈信仰、帶給太魯閣人新神靈觀的基督長老教會,以及當代太魯閣文化活動中有關傳統的建構,而貫串這些主題的則是utux與gaya兩個關鍵的概念。透過本書有關utux與gaya的探討,作者企圖描繪出花蓮太魯閣人傳統信仰受到基督教影響之前與之後的大致面貌,並藉由改宗的歷程,進一步討論「祖靈」與「上帝」對於不同時期與部落之族人的意義。最後亦從太魯閣人的復振運動中,探討由當代族群菁英所建構的「傳統」祭儀,從展演逐步轉化為族群認同表徵與儀式背後的動力,及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作者簡介 邱韻芳   出生於基隆,二十三歲時決定放棄台大數學系碩士班學業轉考人類學研究所,

考試失利卻意外參與了原住民紀錄片拍攝工作,自此深深被部落吸引無法自拔。二十七歲進入台大人類學研究所就讀,從碩士到博士論文,皆關注台灣原住民的宗教變遷,尤其是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部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深感興趣。除宗教議題外,也關心原住民的族群認同,以及當代的變遷和發展,如社區營造、文化觀光等問題。現任職於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領域為宗教人類學、族群理論、臺灣南島語族研究、觀光人類學。   第一章 導言 001 第二章 歷史、聚落與遷徙 021 第一節 從南投到花蓮 022 第二節 族群關係 032 第三節 太魯閣人與日本殖民政府的互動 037 第四節 花蓮太魯

閣人之部落組織 046 第五節 銅蘭(Tmunan)與重光(Branaw)  058 第三章 Utux、人與Gaya  069 第一節 utux 的分類與多重意涵 070 第二節 人與utux:utux 性質的解析 082 第三節 作為規範的gaya 094 第四節 人與人之間的gaya 關聯 103 第五節 utux 與gaya 的再探討 114 第四章 基督福音的進入 121 第一節 信仰之母姬望 122 第二節 福音的拓展與教會的建立 134 第三節 花蓮太魯閣人改宗的意涵 147 第四節 部落的改宗歷程 156 第五節 祖靈、上帝與其他 168 第五章 當代

太魯閣人的復振運動 183 第一節 花蓮太魯閣人的正名運動 184 第二節 太魯閣意識的形成與「太魯閣族」的建構  194 第三節 當代太魯閣人的「傳統」祭典:祖靈祭與Mgay Bari 207 第四節 研究出來的傳統與生活中的傳統 222 第五節 基督信仰與傳統 233 第六章 結論 243 附件一 太魯閣族語發音表 257 附件二 花蓮太魯閣人大事年表 258 引用書目 260  

部落豐年祭青年文化認同之研究--以砂荖Sa´Do部落為例

為了解決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的問題,作者田孝順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是研究砂荖部落豐年祭青年文化的認同,部落豐年祭乃是阿美族文化傳統祭典,活動內容蘊含獨特且豐富的歷史、人文。由於砂荖部落地理位置在193線貫穿的優勢,豐年祭期間透過部落傳統文化與社區居民結合,部落豐年祭典的阿美族傳統歌舞及領唱扮演文化薪傳的重要角色。本研究探討砂荖部落青年在每年的部落豐年祭典,部落青年階層對阿美族文化的認同強度。本研究以問卷進行資料分析及在地方上具有代表性的人做深度訪談,為補問卷之不足,於2017年8月進行研究,對象為花蓮縣光復鄉砂荖部落年滿20歲以上的原住民青年,有效樣本數為99人。本研究發現:本部落青年,無論是在本地或外出者,均對豐年祭典的認同度很高,足見豐年祭典

有助於對族群文化認同的凝結。但就祭典儀式的過程來看,有部分的儀式內涵,對青年族群來說,可能需要透過傳承解說,或是部分的轉化,方可讓青年有足夠的認識與認同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