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遊行 121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黃俊威所指導 林秀蘭的 佛教經典成為論書過程之研究―以《雜阿含經》、《眾集經》與《集異門足論》為中心 (2021),提出台南 遊行 121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雜阿含經、眾集經、集異門足論、阿毗達磨、法數分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林清文所指導 林子世的 台灣當代政治異議者之生命經驗初探──以自決建國實踐者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建國運動、台灣地位未定、解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 遊行 121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 遊行 121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佛教經典成為論書過程之研究―以《雜阿含經》、《眾集經》與《集異門足論》為中心

為了解決台南 遊行 1212的問題,作者林秀蘭 這樣論述:

漢譯四部阿含是不同部派結集的聖典,《雜阿含經》和《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的,《長阿含經》是「法藏部」的,《增壹阿含經》是「大眾部」的。《長阿含經》的《眾集經》是「法藏部」唯一純法數編纂的經,有129個本母,形式上為契經的阿毘達磨,被視為半經半論,開啟了阿毗達磨發展的契機。「說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有205個本母,詳細解釋了《眾集經》,被視為註釋書,然而比對《眾集經》與《集異門足論》的法數內容是不相符的,由此可知,不同部派有自己的本母經。論書是解釋契經的文句,那麼是否可以透過《集異門足論》還原出「說一切有部」的《眾集經》呢?《雜阿含經》是以彼此有關聯性的經文傳本,依據蘊、處、諦

、緣起、道等主題分類,「說一切有部」如何從《雜阿含經》眾多凌亂的經文中抉擇出自己的本母呢?阿毘達磨是從阿含經中類似論的經文發展出來的,就是從契經中關於蘊、入、界、諦、根、緣起搜集來,加以分類並詳細分析,那麼《集異門足論》十法的基本結構是什麼呢?它對《舍利弗阿毗曇》有何進一步的影響呢?是否可由「說一切有部」《眾集經》與「法藏部」《眾集經》法數分別的比對,推論出《長阿含經》不是「說一切有部」的經典呢?以上是本論文要釐清的問題。 最初阿毗達磨僅是簡單歸納一些佛教名相,後來逐漸演變成解釋經句的形式,將佛經凌亂的觀點系統化、組織化,完整地分析論述佛陀的教法,本論文目的要探討「說一切有部」如何從《雜阿含經

》、《眾集經》到《集異門足論》建構出自己的佛教理論。首先以增一法重新整理《雜阿含經》成為法數類集,從《集異門足論》還原出「說一切有部」的《眾集經》,並分析《集異門足論》的基本結構,如此一來,「說一切有部」以法數為核心所建構的佛教理論有脈絡清楚的展現。

台灣當代政治異議者之生命經驗初探──以自決建國實踐者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 遊行 1212的問題,作者林子世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生命經驗,以「主體的生命經驗所再現的心理境遇與社會結構意義」為探究的立基點,梳理台灣特殊的歷史文化脈絡,進而探討:1. 成為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緣由為何? 2. 成為一位自決建國實踐者有怎樣的生命經驗? 3. 其生命經驗凸顯出什麼樣的心理社會意義?本研究邀請三位自決建國實踐者進行半結構的深度訪談,以敘事研究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分析方法,形成自決建國實踐者的生命敘事,並歸納出研究結論如下:一、成為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緣由:(一)公民責任;(二)台灣主體性意識;(三)價值信念;(四)「他者」的推波助瀾;(五)行有餘力。二、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生命經驗:(一)實踐形式

的侷限性;(二)自決建國是眾多社會議題的核心;(三)對「國家正常化」的批評;(四)台灣社會怪現狀;(五)人際影響;(六)行為的轉化。三、自決建國實踐者之生命經驗凸顯的心理及社會意義:(一)觀點群體;(二)社會情懷;(三)情緒困擾;(四)政治汙名;(五)「政治出櫃」的風險;(六)語言召喚存在;(七)轉化學習;(八)壓迫的多重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