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LaVie》編輯部寫的 台灣文創名校108系 最強科系評鑑 全方位選讀指南 和鄭正雄,莊明振的 辦公環境史初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在幹嘛也說明: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第十二屆畢業展《失序的視野》 畢業畫冊. Liyi Hsieh. •. Follow Following Unfollow. More Like This.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浩斯 和桑格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黃世輝所指導 簡羽祺的 台灣新生代錫工作室的生存樣態 (2021),提出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錫器、錫工藝。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動畫藝術碩士班 張維忠所指導 葉沛宜的 3D動畫《龜途》之創作論述—海洋垃圾汙染議題與動物角色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海洋垃圾汙染、動物角色、擬人化、綠蠵龜、3D動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解答。

最後網站Veja 台北2022 - 2023 - analysis.wiki則補充:2022veja小白鞋台北-大學國高中升學,精選在PTT/MOBILE01/Dcard資訊討論, ... 自然系材質高品質鞋子,盡在@ zalora 台灣|滿額免運貨到付款30天免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文創名校108系 最強科系評鑑 全方位選讀指南

為了解決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問題,作者《LaVie》編輯部 這樣論述:

  青年學子看過來!學設計、學經營、搞文創、拚創意,走在潮流尖端,大學入門就看這本!   文創科系正夯!誰說文青沒搞頭?   掌握未來經濟動力的趨勢,產學合一讓你前程似錦!   視覺傳達 數位媒體 工業設計   商品設計 建築設計 空間設計   景觀設計 服裝設計 文化創意   品牌管理 觀光休閒 廣告傳播   美術創作 工藝設計 應用設計   電影創作 表演藝術 音樂創作   108最強文創科系   師資、課程、資源、特色、就業出路 超完整分析!   數十位系主任告訴你什麼是「最搶手的學生條件」   現身說法!數百位超強名師與傑出系友,為你指引未來就業的主流方向。   文創科

系 完全錄取攻略   選校選系4大指標 ─ 選對校系,升學就業無往不利!   推甄、申請、術科考試 ─ 書審資料7大要點、68道最常出現的口試問題   走過半導體、資訊產業的榮景之後,台灣的下一波產業契機,就是文化創意!   文創不僅是未來就業的主流趨勢,更是向國際行銷台灣的最佳利器。   想要在文創產業中發光發熱嗎?就從閱讀這108個文創科系開始吧!   ※ 本書收錄台灣各大專院校實力最堅強的108個文創科系,詳細介紹各系優勢與特色,為有志投身文創的你指引明確方向。   ※ 名校科系推薦之原則:強調產學合一,技術與論述並重,培育跨界整合專業人才,教學資源豐富且充分與國際接軌。   ※ 一

流師資 VS 傑出校友 ─ 優秀名師與名人學長姐,不僅能夠傳授智能,更可能是職場衝刺的一大助力!   ※ 特別收錄 ─ 學校以外的文創教育機構:鼓勵多方位學習,厚植專業知識與技能,幫助你獲取更多養分!   2013年底台北通過國際審核,正式成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此間對於文創的熱度勢必逐漸攀升。藉由詳盡深入資訊,與名人獨到觀點,對文創相關系所做出全面完整的剖析。對於有意投身文創產業的目標讀者來說,本書提供了目前最新的第一手資訊。除了收入各大專院校與推廣中心,以及育成中心的資訊之外;更進一步觸及學界企業的相關文創資源;讓高中生取得通常要在就讀大專院校之後,才能獲得的業界相關資訊,以最快

時間接軌產業。這是目前市面上第一本,提供如此宏觀視野的書籍。不只應屆高中畢業生可以看,文創相關領域的讀者,也都會有興趣一窺知名人士的成功學。

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台灣新生代錫工作室的生存樣態

為了解決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問題,作者簡羽祺 這樣論述:

近年來文化的議題一直受到全球的重視,台灣2002年國家發展計畫中更將傳統工藝列為其中一項。筆者透過學校計畫與課程接觸到錫工藝,發現許多錫鋪傳承觀念開放,與政府配合開中長期的課程,教導有興趣的年輕人。希望透過年輕人專業的能力與創意,將工藝推廣出去,並吸引更多人的前往學習。而學習技藝的新生代創作者們,如何透過設計將傳統技藝,以新的面貌展現在大眾面前,並藉由科技的輔助生產,改善傳統的生產方式。剛建立的工作室需要面臨許多挑戰,他們如何抓住市場並行銷,維持工作室營運。並藉由錫的材質特性,讓錫重新與大眾連結。因此本研究整理以下三項研究目的分別為(1)探討台灣錫工藝新生代的工作方式(2)探討台灣錫工藝新生

代的營運模式(3)統整新生代工作室生存樣態比較分析。本研究將透過文獻調查與分析,蒐集工藝案例,作為日後訪談的基礎。再將訪談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透過文獻蒐集、訪談法與觀察法,針對個案進行多次拜訪,建立信任關係進而取得更多的一手資料,並透過機器設備與紙筆將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紀錄,歸納出個案學習歷程、設計、製作與行銷等面向資料。第二階段將口述資料以逐字稿的方式呈現,進行編碼分析與統整,作為設計的元素。研究結果發現台灣新生代錫工作室有以下幾點特色:(1)工作方式分為全手工製作、機械輔助生產與工廠代工三種工作模式,透過學校所培養的專業能力,以機械輔助或是工廠代工的生產方式,減少傳統工藝生產時間過長的

問題;(2)新生代工作室為維持工作室營運,發揮第二專長協槓創作,或專職於錫工藝的創作,可分為單線策略型、雙線策略型與協槓型三種型態。

辦公環境史初探

為了解決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問題,作者鄭正雄,莊明振 這樣論述:

  本書「辦公環境史初探」以辦公環境發展背景、脈絡的史學探討為定位,藉由回顧過去,來了解當下,以前瞻未來。透過史學是學習者對特定領域,做通盤性了解的最佳捷徑。在辦公環境與家具探討專書仍闕如的當下台灣,本書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已不待言。本書著者專精於辦公家具的開發設計,當然書中在辦公家具方面有極精彩的內容,尤其是系統家具與人體工學椅發展的介紹,其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詳實案例資料,與精闢獨到的解說。但本書並不侷限在辦公家具,而是以更寬廣的視野,就整體的觀點,系統性地從文化、社會、經濟層面來探討辦公環境的發展,包括辦公室文化、辦公建築、辦公室規畫、辦公家具及辦公事務設備的發展歷程。綜觀本書在嚴謹的

學術態度下,仔細地分析、梳理豐富的資料,細心地編排循序而進的章節架構,並以淺白易讀的文筆,佐以精彩充實的說明圖片。不論在議題或品質上,無庸置疑的這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作者簡介 鄭正雄   辦公家具行業25年資歷,台北工專家具設計科班出身,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   現為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助理教授、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在業界期間主導了百餘項產品的研發設計,其中四十餘項產品獲得國內外獎項,如德國iF及美國IDEA、台灣產品形象獎、台灣精品獎及優良產品設計獎、中國紅棉獎等。生涯歷任行政院退輔會森林開發處第一分廠主任、震旦行辦公家具事業部及震旦集團設計中心總經

理、艾銳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靖家具集團顧問。 審訂者簡介 莊明振 博士   深耕台灣工業設計教育,作育設計英才無數,學生遍及國內外知名企業及公私立大學任教。早期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畢、美國Tufts大學工程設計碩、博士。歷任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主任、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所長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代理院長等。   專長為感性工學、人因工程、色彩學、產品設計、介面設計...等。國內外學術論文發表數十篇,常應邀擔任公共藝術審查及重要設計競賽評審,並曾為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監事及設計學會常務理、監事,設計學報及IJD期刊編輯委員。

3D動畫《龜途》之創作論述—海洋垃圾汙染議題與動物角色之探討

為了解決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問題,作者葉沛宜 這樣論述:

從古至今,不論在何種創作媒介中,使用動物角色進行敘事十分普遍,且往往使用擬人手法輔助角色進行劇情推進及動作表演。這些動物角色經常成為人們感情、思想亦或是生活的投射,同時筆者認為利用3D動畫的聲音、畫面、動態等元素,更能深刻且有效的傳遞資訊。本動畫創作《龜途》以小綠蠵龜破殼後,在夜晚中回歸海洋的艱辛過程作為發想,藉以突顯海洋垃圾汙染議題。在同一世界觀下,使用不同擬人化程度的角色進行創作,讓觀者和不同的動物角色的連結性上做出差異性,同時利用角色及場景設計加深觀者對作品的印象及海洋垃圾汙染議題的傳達力。本創作研究透過文獻的彙整,加深對海洋汙染議題的了解,作為創作的養分,以「角色設計」、「場景設計」

以及「劇情安排」三個項目討論議題運用的成效與不足之處。在動物角色研究的部分發現,擬人化表現手法運用的數量將影響到擬人化程度,因此整理六種動物角色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分別是可以用於「情緒表達」,屬於內在層面的「思想及情感擬人化」、「言語聲音擬人化」、「動作及行為擬人化」、「神態表情擬人化」;以及針對「外觀結構設計」,屬於外在層面的「形態結構擬人化」、「服裝擬人化」。並總結出動物角色擬人化程度運用的方法,即選擇欲運用的動物角色擬人化表現手法,再依選擇的表現手法數量及項目去評斷,動物角色的本質定義是接近於人類或者動物,以及角色與觀者的連結性程度是否符合預期,以創造出符合創作理念的擬人化動物角色。期許本

創作研究的結果能提供給闡述海洋汙染議題,或是運用擬人化動物角色的創作者作為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