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微生物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化妝品微生物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信之寫的 微生物學實驗 和蔡信之的 微生物學實驗(第4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吳大學微生物學系 - ColleGo!也說明:學系特色生物科技被公認是新的世界性明星產業,尤以微生物為基礎而發展之。本系是以微生物學為主的生命科學科系,教學與研究並重,結合堅強的微生物學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研究所 黃襟錦所指導 張菀茜的 芒果皮萃取物之抑菌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2021),提出化妝品微生物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芒果皮萃取物、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防腐效能試驗。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化粧品應用與管理系 劉家全所指導 林珮筠的 不同種類市售化粧品流變穩定性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化粧品、流變、穩定性、黏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化妝品微生物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化粧品微生物檢驗染色與鏡檢】[工研院]化粧品 ... - 健康跟著走則補充:镜检书写检验记录单最终结果判断☆铜绿假单胞菌检查流程图革兰染色、镜检→ ... ,2018年5月10日— 化妆品微生物学检验-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药品所化妆品微生物检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化妝品微生物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微生物學實驗

為了解決化妝品微生物學的問題,作者蔡信之 這樣論述:

《微生物學實驗(第四版)》著重介紹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術,適當增加了部分在生產、科研中常用的新技術。《微生物學實驗(第四版)》共94個常用實驗,分為三部分: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應用實驗。基礎實驗突出微生物學實驗的特點,系統介紹了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術——無菌操作技術、顯微技術、製片染色技術、純培養技術、消毒滅菌技術、生長測定技術、生理生化實驗技術、分子微生物學基礎技術及免疫學技術等。 綜合實驗介紹了常用的綜合實驗技術——抗生素效價及酶活力的測定、誘變育種、原生質體融合、細菌接合、應用微生物的分離與鑒定、噬菌體的分離純化與效價測定及動物病毒的雞胚培養等技術。應用實驗結合生產和科研的實際,介紹了

常用的應用實驗技術——應用微生物的篩選、菌種保藏、食品及藥品中微生物的檢測、環境中微生物的檢測、致癌劑的微生物法檢測、固定化活細胞的製備及其發酵試驗、高密度培養、發酵培養基配方試驗、發酵條件的優選試驗、臺式自控發酵罐的發酵試驗等。 各單位可根據自己的教學要求和實際條件,選做相應的實驗。書後附有相關染色液、試劑、溶液、消毒劑及培養基等的配製方法,還附有細菌鑒定及檢索、常用菌種和病毒學名及飲用水、食品、藥品等國家衛生標準等,方便使用。此外,授課教師通過書後教學課件索取方式可獲贈教學課件一份。 前言 實驗須知 第一單元 無菌概念和無菌操作技術 實驗1-1 環境及人體表面微生物

的檢測 1 實驗1-2 無菌操作技術 2 第二單元 顯微技術 實驗1-3 顯微鏡的使用及細菌形態的觀察 5 第三單元 微生物製片及染色技術 實驗1-4 細菌的單染色法 29 實驗1-5 革蘭氏染色法 30 實驗1-6 細菌的抗酸性染色法 32 實驗1-7 細菌芽孢染色法 33 實驗1-8 鞭毛染色法及活細菌運動性的觀察 34 實驗1-9 莢膜染色法 36 實驗1-10 微生物擬核的體內和體外染色觀察 37 實驗1-11 細菌細胞壁的染色和質壁分離的觀察 39 實驗1-12 放線菌形態的觀察 40 實驗1-13 酵母菌形態及其子囊孢子的觀察 42 實驗1-14 黴菌形態及其接合孢子的觀察 44

實驗1-15 傘菌擔子及擔孢子形態的觀察 47 實驗1-16 昆蟲病毒多角體的觀察 48 第四單元 微生物純培養技術 實驗1-17 培養基的製備 50 實驗1-18 消毒與滅菌 53 實驗1-19 微生物接種技術 58 實驗1-20 微生物培養特徵的觀察與識別 62 實驗1-21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 66 實驗1-22 從土壤中分離與純化微生物 71 實驗1-23 顯微操縱單細胞分離技術 74 第五單元 微生物的生長 實驗1-24 微生物大小的測定 77 實驗1-25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79 實驗1-26 平板菌落計數法 82 實驗1-27 光電比濁計數法 84 實驗1-28 大腸埃希氏菌生長曲

線的測定 85 實驗1-29 黴菌生長曲線的測定(幹重法) 87 實驗1-30 物理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88 實驗1-31 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91 實驗1-32 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93 第六單元 細菌鑒定中常規生理生化反應 實驗1-33 用生長譜法測定微生物的營養要求 95 實驗1-34氮源(無機)試驗 96 實驗1-35 細菌鑒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應 97 第七單元 分子微生物學基礎技術 實驗1-36 細菌質粒DNA的小量製備 102 實驗1-37 質粒DNA的轉化 105 實驗1-38 細菌總DNA的製備 107 實驗1-39 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測定釀酒酵

母菌胞外蛋白質相對分子品質 109 實驗1-40 微生物DNA的體外重組 112 實驗1-41 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 113 實驗1-42 核酸分子雜交 115 第八單元 免疫學技術 實驗1-43 免疫血清的製備 118 實驗1-44 凝集反應 122 實驗1-45 環狀沉澱反應 125 實驗1-46 雙向免疫擴散試驗 127 第二部分 微生物學綜合實驗 實驗2-1 微生物抗藥性突變株的分離 129 實驗2-2 微生物的誘變育種 131 實驗2-3 微生物的原生質體融合 133 實驗2-4 營養缺陷型突變株的誘變、篩選與鑒定 135 實驗2-5 細菌的接合作用 138 實驗2-6 噬菌

體的分離、純化及其效價的測定 140 實驗2-7 動物病毒的雞胚培養 144 實驗2-8 芽孢桿菌屬(Bacillus)種的鑒定 146 實驗2-9 利用Biolog系統鑒定微生物 156 實驗2-10 微生物的快速、簡易檢測 158 實驗2-11 抗生素效價的測定 160 實驗2-12 產蛋白酶和澱粉酶芽孢桿菌的分離及酶活力檢測 162 第三部分 微生物學應用實驗 第一單元 微生物的分離、純化、篩選及保藏 實驗3-1 從病死蟲體內分離殺蟲微生物 165 實驗3-2 真菌的單孢子分離法 167 實驗3-3 嗜鹽細菌的分離與鑒定 169 實驗3-4 嗜鹽菌甘油二醚類衍生物的測定 170 實驗3

-5 食用菌菌種的分離與選育 172 實驗3-6 細菌DNA中(G+C)mol%值的測定 173 實驗3-7 菌種保藏 177 第二單元 食品、藥品、化妝品微生物學檢測 實驗3-8 食品中菌落總數及大腸菌群的檢測 184 實驗3-9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的檢測 188 實驗3-10 沙門氏菌屬的檢測 191 實驗3-11 志賀氏菌屬的檢測 195 實驗3-12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測 198 實驗3-13 食品中黴菌和酵母的計數 200 實驗3-14 食品中黴菌毒素的檢測 202 實驗3-15 罐頭食品商業無菌檢測 205 實驗3-16 牛奶中細菌的檢查 207 實驗3-17 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

—細菌、黴菌及酵母菌計數 210 實驗3-18 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菌落計數法的驗證 212 實驗3-19 藥品的無菌檢查 215 實驗3-20 藥品中細菌內毒素的檢查(鱟試劑法) 218 實驗3-21 抗生素抗菌譜及抗生菌抗藥性的測定 222 實驗3-22 化妝品的微生物學檢驗 224 第三單元 微生物發酵技術 實驗3-23 固定化活細胞的製備及其發酵試驗 228 實驗3-24 微生物發酵培養基配方的正交試驗 231 實驗3-25 微生物搖瓶發酵條件的優選 237 實驗3-26 臺式自控發酵罐的發酵試驗 241 實驗3-27 高密度培養——乳鏈球菌的膜過濾培養 245 實驗3-28 乳酸菌

發酵製作優酪乳及其分離純化 247 第四單元 環境微生物學檢測 實驗3-29 水的細菌學檢查 250 實驗3-30 利用發光細菌檢測水體生物毒性 253 實驗3-31 富營養化水體中藻類檢測(葉綠素a法) 256 實驗3-32 利用微生物吸附法去除水體中重金屬 258 實驗3-33 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測定 260 實驗3-34 微生物感測器法測定BOD值 262 實驗3-35 用埃姆斯試驗檢測誘變劑和致癌劑 264 實驗3-36 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 270 主要參考文獻 274 附錄 275

芒果皮萃取物之抑菌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為了解決化妝品微生物學的問題,作者張菀茜 這樣論述:

防腐劑在化妝保養品裡扮演重要角色,但有研究指出目前使用的化學防腐劑對人體有可能造成危害,因此開發天然的抗菌、抗氧化劑是當前的一個趨勢。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芒果皮是加工時主要的廢棄物,已被證實具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因此本研究將評估芒果皮萃取物是否具有開發成天然防腐劑的潛力。研究利用芒果皮萃取物D50M和D100M評估其抗菌、抗氧化能力,以及測定萃取物的總酚、總類黃酮和總糖含量,最後依照《美國藥典》USP 51法規範所訂的五種菌株進行防腐效能試驗評估。抗菌活性先以紙錠擴散法分析,結果顯示萃取物對細菌皆有產生抑菌圈,真菌部分僅有D100M產生抑菌圈

。MIC和MBC的結果表明D50M具有抗菌和殺菌作用,但沒有抗真菌能力,D100M對所有檢測微生物均具有抑制能力,但不具殺死P. aeruginosa和真菌的能力。MIC結果中效果最好的是D50M對S. aureus以及D100M對S. aureus和B. subtilis,皆為0.25 mg/ml,MBC的最佳數值是D50M對S. aureus以及D100M對B. subtilis,為1 mg/ml。抗氧化實驗中,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結果均顯示D100M相比D50M有較好的抗氧化能力。成分分析顯示D100M有較多的多酚(554.26 ± 16.15 mg GAE/g samp

le)和類黃酮(72.03 ± 1.23 mg QE/g sample),而D50M較多的總糖含量(25.99 ± 2.73 %)。最後選用2 mg/ml D100M進行防腐效能試驗,結果顯示僅S. aureus和A. brasiliensis有達合格標準,因此未來若想應用於防腐劑可能需再進一步純化,找出更有效的成分。

微生物學實驗(第4版)

為了解決化妝品微生物學的問題,作者蔡信之 這樣論述:

本書著重介紹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術,適當增加了部分在生產、科研中常用的新技術。全書共94個常用實驗,分為三部分: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應用實驗。基礎實驗突出微生物學實驗的特點,系統介紹了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技術——無菌操作技術、顯微技術、製片染色技術、純培養技術、消毒滅菌技術、生長測定技術、生理生化實驗技術、分子微生物學基礎技術及免疫學技術等。綜合實驗介紹了常用的綜合實驗技術——抗生素效價及酶活力的測定、誘變育種、原生質體融合、細菌接合、應用微生物的分離與鑒定、噬菌體的分離純化與效價測定及動物病毒的雞胚培養等技術。 應用實驗結合生產和科研的實際,介紹了常用的應用實驗技術——應用微生物的篩選、菌種

保藏、食品及藥品中微生物的檢測、環境中微生物的檢測、致癌劑的微生物法檢測、固定化活細胞的製備及其發酵試驗、高密度培養、發酵培養基配方試驗、發酵條件的優選試驗、臺式自控發酵罐的發酵試驗等。各單位可根據自己的教學要求和實際條件,選做相應的實驗。書後附有相關染色液、試劑、溶液、消毒劑及培養基等的配製方法,還附有細菌鑒定及檢索、常用菌種和病毒學名及飲用水、食品、藥品等國家衛生標準等,方便使用。此外,授課教師通過書後教學課件索取方式可獲贈教學課件一份。 本書不僅適合作為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等專業本科生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材,還可以作為相關專業研究生和科研、生產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前言 實驗須知 第一單元 無菌概念和無菌操作技術 實驗1-1 環境及人體表面微生物的檢測 1 實驗1-2 無菌操作技術 2 第二單元 顯微技術 實驗1-3 顯微鏡的使用及細菌形態的觀察 5 第三單元 微生物製片及染色技術 實驗1-4 細菌的單染色法 29 實驗1-5 革蘭氏染色法 30 實驗1-6 細菌的抗酸性染色法 32 實驗1-7 細菌芽孢染色法 33 實驗1-8 鞭毛染色法及活細菌運動性的觀察 34 實驗1-9 莢膜染色法 36 實驗1-10 微生物擬核的體內和體外染色觀察 37 實驗1-11 細菌細胞壁的染色和質壁分離的觀察 39 實驗1-12 放線菌形態的觀察 40 實驗

1-13 酵母菌形態及其子囊孢子的觀察 42 實驗1-14 黴菌形態及其接合孢子的觀察 44 實驗1-15 傘菌擔子及擔孢子形態的觀察 47 實驗1-16 昆蟲病毒多角體的觀察 48 第四單元 微生物純培養技術 實驗1-17 培養基的製備 50 實驗1-18 消毒與滅菌 53 實驗1-19 微生物接種技術 58 實驗1-20 微生物培養特徵的觀察與識別 62 實驗1-21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 66 實驗1-22 從土壤中分離與純化微生物 71 實驗1-23 顯微操縱單細胞分離技術 74 第五單元 微生物的生長 實驗1-24 微生物大小的測定 77 實驗1-25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79 實驗1

-26 平板菌落計數法 82 實驗1-27 光電比濁計數法 84 實驗1-28 大腸埃希氏菌生長曲線的測定 85 實驗1-29 黴菌生長曲線的測定(幹重法) 87 實驗1-30 物理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88 實驗1-31 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91 實驗1-32 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93 第六單元 細菌鑒定中常規生理生化反應 實驗1-33 用生長譜法測定微生物的營養要求 95 實驗1-34 唯一氮源(無機)試驗 96 實驗1-35 細菌鑒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應 97 第七單元 分子微生物學基礎技術 實驗1-36 細菌質粒DNA的小量製備 102 實驗1-37 質粒DNA的

轉化 105 實驗1-38 細菌總DNA的製備 107 實驗1-39 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法測定釀酒酵母菌胞外蛋白質相對分子品質 109 實驗1-40 微生物DNA的體外重組 112 實驗1-41 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 113 實驗1-42 核酸分子雜交 115 第八單元 免疫學技術 實驗1-43 免疫血清的製備 118 實驗1-44 凝集反應 122 實驗1-45 環狀沉澱反應 125 實驗1-46 雙向免疫擴散試驗 127 第二部分 微生物學綜合實驗 實驗2-1 微生物抗藥性突變株的分離 129 實驗2-2 微生物的誘變育種 131 實驗2-3 微生物的原生質體融合 133

實驗2-4 營養缺陷型突變株的誘變、篩選與鑒定 135 實驗2-5 細菌的接合作用 138 實驗2-6 噬菌體的分離、純化及其效價的測定 140 實驗2-7 動物病毒的雞胚培養 144 實驗2-8 芽孢桿菌屬(Bacillus)種的鑒定 146 實驗2-9 利用Biolog系統鑒定微生物 156 實驗2-10 微生物的快速、簡易檢測 158 實驗2-11 抗生素效價的測定 160 實驗2-12 產蛋白酶和澱粉酶芽孢桿菌的分離及酶活力檢測 162 第三部分 微生物學應用實驗 第一單元 微生物的分離、純化、篩選及保藏 實驗3-1 從病死蟲體內分離殺蟲微生物 165 實驗3-2 真菌的單孢子分

離法 167 實驗3-3 嗜鹽細菌的分離與鑒定 169 實驗3-4 極端嗜鹽菌甘油二醚類衍生物的測定 170 實驗3-5 食用菌菌種的分離與選育 172 實驗3-6 細菌DNA中(G+C)mol%值的測定 173 實驗3-7 菌種保藏 177 第二單元 食品、藥品、化妝品微生物學檢測 實驗3-8 食品中菌落總數及大腸菌群的檢測 184 實驗3-9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的檢測 188 實驗3-10 沙門氏菌屬的檢測 191 實驗3-11 志賀氏菌屬的檢測 195 實驗3-12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測 198 實驗3-13 食品中黴菌和酵母的計數 200 實驗3-14 食品中黴菌毒素的檢測 202

實驗3-15 罐頭食品商業無菌檢測 205 實驗3-16 牛奶中細菌的檢查 207 實驗3-17 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細菌、黴菌及酵母菌計數 210 實驗3-18 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菌落計數法的驗證 212 實驗3-19 藥品的無菌檢查 215 實驗3-20 藥品中細菌內毒素的檢查(鱟試劑法) 218 實驗3-21 抗生素抗菌譜及抗生菌抗藥性的測定 222 實驗3-22 化妝品的微生物學檢驗 224 第三單元 微生物發酵技術 實驗3-23 固定化活細胞的製備及其發酵試驗 228 實驗3-24 微生物發酵培養基配方的正交試驗 231 實驗3-25 微生物搖瓶發酵條件的優選 237 實驗3

-26 臺式自控發酵罐的發酵試驗 241 實驗3-27 高密度培養——乳鏈球菌的膜過濾培養 245 實驗3-28 乳酸菌發酵製作優酪乳及其分離純化 247 第四單元 環境微生物學檢測 實驗3-29 水的細菌學檢查 250 實驗3-30 利用發光細菌檢測水體生物毒性 253 實驗3-31 富營養化水體中藻類檢測(葉綠素a法) 256 實驗3-32 利用微生物吸附法去除水體中重金屬 258 實驗3-33 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測定 260 實驗3-34 微生物感測器法測定BOD值 262 實驗3-35 用埃姆斯試驗檢測誘變劑和致癌劑 264 實驗3-36 空氣中微生物的檢測 270 主要參考文獻

274 附錄 275

不同種類市售化粧品流變穩定性之探討

為了解決化妝品微生物學的問題,作者林珮筠 這樣論述:

穩定性對化粧品而言越來越重要,然而黏度就是其中一項其能看出產品是否會因溫度、儲藏時間、氣候等變化,使化粧品品質受到影響,也能知道其膚觸之感受,對於化粧品而言產品的穩定性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本研究挑選市面上常見之化粧品種類將其離心後檢測其黏度,探討市售化粧品於25℃及37℃之穩定性影響,總結如下列結果:研究結果顯示:(1) 依相同種類之化粧品穩定性結果,可以發現相同類型之產品會依其不同成分組成,造成其黏度差異。(2)化粧品會因其填充之瓶器或使用方式造成,黏度差異。(3) 市售化粧品於25℃或37℃時產品之穩定性可能會,因溫度之變化造成其產品之不穩定。(4) 化粧品之黏度會因其膚觸或延展性造成,

黏度差異。(5) 含顆粒之化粧品會因其顆粒分散不均,造成其黏度差異。 本研究結果提供市售化粧品於25℃及37℃之黏度變化,作為產品穩定性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