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躍國(主編)寫的 廣州城市國際化發展報告2017:樞紐型網絡城市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大學 經濟學研究所 張清溪所指導 林宗翰的 中國大陸居民赴香港購買保險影響因素研究 (2019),提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離岸保險、跨境購物、香港保險、萬用壽險、資金外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陳明通所指導 陳雅文的 香港民眾國際移民意願研究~2012-2016年二波調查分析 (2019),提出因為有 國際移民意願、香港、經濟情況評估、生活滿意度、對政體的滿意度、貪腐、民主價值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廣州城市國際化發展報告2017:樞紐型網絡城市

為了解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問題,作者張躍國(主編) 這樣論述:

是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編輯出版、跟蹤研究城市國際化發展的藍皮書,從學術視野探究廣州城市國際化發展的途徑。本書從國際經貿、國際交往、城市發展的國際經驗等方面對廣州城市國際化狀況展開研究,並設樞紐型網絡城市專題從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國際交往中心等樞紐型網絡城市的功能定位方面展開探討,提出廣州未來城市國際化的主攻方向。張躍國,男,1970年出生,文學學士,法律碩士,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廣州大學客座教授。1992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2002年6月畢業於中山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班。先后擔任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廣州南沙開發區國土

房管分局局長助理(掛職)、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科教社會處副處長、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城鄉發展處處長、中共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辦)副主任。研究專長為城市發展戰略、創新發展、傳統文化。主持或參與中共廣州市委九屆四次會議以來歷屆全會和黨代會報告起草、廣州市「十三五」規划研究編制、廣州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究、廣州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廣州南沙新區發展戰略研究和規划編制以及市委、市政府多項重大政策文件制定起草。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 2018年3月,金管會顧立雄主委在受訪時表示,我國將以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為邁進目標。然而,日前顧主委改口說台灣難以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前後說法截然不同,臺灣在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地位,是進步、還是退步?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的評比,台灣從2016年的第21名,2018年的30名,到今年的34名,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細看評鑑項目,其中大多不涉及硬體,而是聚焦於法規環境、人才與名聲等軟體環境的評比。

我提醒顧主委,金融軟體環境的提升,仰賴的並非天然資源,而是如何吸引專業人才、改善金融監理與提升行政效能,期勉金管會能認真努力來進行。

2. 我曾針對中小企業信保基金長期虧損,高度仰賴政府經費資助,對金管會和經濟部提出質詢。當初顧主委認為需要檢討,經濟部也承諾要改革,但兩年多過去,代償的金額愈來愈高,虧損更是日益嚴重。

以實際數字來看,2017年代償件數為5053件,代償金額為83.53億;2018年代償件數為5282件,代償金額為86.12億。顯示信保基金在授信上存在的「逆選擇風險」,完全沒有改善。

3. 更嚴重的問題是,金融機構出資的比例偏低,2018年約只有26%,其他部分皆是由納稅人買單。然而,顧主委竟稱其他是由國發基金出資,難道國發基金就不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嗎?

從很多具體的案例上來看,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根本沒有好好把關。更離譜的是,曾有收賄的銀行經理,在收賄期間獲頒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融資績優人員」,非常離譜。

⛔️附註:
2017-10-5 財政委員會:質詢中小企業信保基金
https://reurl.cc/GkON8D

中國大陸居民赴香港購買保險影響因素研究

為了解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問題,作者林宗翰 這樣論述:

香港離岸保險市場發展成熟,中國民眾赴香港購買保險保費成長快速,2016年達到最高峰,佔香港長期保險新造個人人壽業務的39.3%。同年中國官方祭出管制手段。中國銀聯發出公告,針對以銀聯卡刷卡形式購買保險的額度及險種做出限制;中國外匯管理局也對於民眾購匯投保特定保險項目予以禁止。本研究運用跨境購物理論歸納出中國民眾購買香港保險的原因,並利用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市場及行業統計資料庫「長期保險業務年度統計數字(HKLQ)」數據進行分析,希望能了解政策監管對於保險市場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民眾赴港投保考量香港保險的費率優勢,而香港保險費率的競爭性起因自身金融中心的優勢;監管措施使得香港離岸保險市場回歸

保障需求,並從萬用壽險解約率上升推論部分中國民眾投保確實產生了資金外流的效果。

香港民眾國際移民意願研究~2012-2016年二波調查分析

為了解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問題,作者陳雅文 這樣論述:

香港於1965至1990年間的經濟發展被世界銀行譽為「東亞奇蹟」,依據英國智庫Z/Yen於2007年起迄今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香港多位居全球第三位、亞洲地區首位,香港身為全球前段班的金融中心、最具經濟競爭力之國際城市,且地理位置因比鄰中國而逐漸崛起成為金融科技中心,更加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於此同時,香港卻持續面臨人口不斷遷徙外流之現象。香港身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及經濟競爭力位居亞洲之首,為何香港民眾仍欲移民海外?除了經濟因素會影響國際移民意願之外,是否尚有其他因素影響香港民眾的國際移民意願?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雖然發展較為先進,但是緊鄰中國大陸的地緣關係,是

否讓政治因素亦成為考量原因之一?本文以臺灣大學東亞民主研究中心之「亞洲民主動態調查香港調查研究計畫」於2012年、2016年由香港研究團隊進行面對面訪問之二波問卷調查資料為基礎,分析香港民眾國際移民意願的變遷與背後的原因。透過該調查及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運用「人口統計學變數」(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面向變數」(家庭收入、對整體經濟情況評估、對個人經濟情況評估、生活滿意度)、「政治面向變數」(對政體的滿意度、對政府控制腐敗能力評估、政黨認同、民主價值取向)作為自變項,並以香港民眾的國際移民意願作為依變項,嘗試討論政治、經濟、人口統計學等因素可能對香港居民國際移民意願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

一、2016年港人移民意願相較於2012年明顯增加,加總非常願意及願意兩項,2012年僅有30.8%,2016年提升到41.8%,足足增加了一成。二、政治因素顯著影響香港民眾國際移民意願:二波調查發現,除了政黨認同外,其餘政體的滿意度、對政府控制腐敗能力的評估、民主價值取向等變數皆有部分類別達顯著水準。三、國際移民意願中的經濟因素「家大於國」。四、人口統計學變數中的年齡因素顯著影響香港民眾國際移民意願:2012年、2016年統計結果均可看出年輕人表達移民意願的比例很高,尤其是不滿30歲的族群,非常傾向選擇移民,以20至29歲為例,2012年他們移民意願高於70歲以上民眾的5.565倍,2016

年更高達13.566倍,比例相當驚人,由此可發現自2012年至2016年短短5年之間,年輕人的移民意願有逐漸升高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