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課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人類學課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偉斯頓.A.普萊斯寫的 史上最震撼的飲食大真相:吃對食物,身體就好!橫跨5大洲、歷20年研究的最佳實證 和傑森.德里昂,麥可.威爾斯的 敞墳之地:移民路上的生與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快速了解108課綱也說明:課綱全名是課程綱要,是制定學校課程教學、教科書與升學考試的重要依據。 簡單來說,十二年國教課綱,在108學年度上路,也就是108課綱. 讓台灣的教育,從過去強調學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柿子文化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比較教育研究所 江芳盛所指導 張善娟的 中澳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 (1998),提出人類學課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原住民、原住民教育、教育政策、澳洲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比較教育。

最後網站課程介紹- 觀光人類學| 臺東大學則補充:本課程從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文化研究的思考角度出發,多方觀察觀光現象中的動力性社會文化過程,為達理論與實務的連結,規劃執行部落實作,以學校所隸屬傳統領域的建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類學課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史上最震撼的飲食大真相:吃對食物,身體就好!橫跨5大洲、歷20年研究的最佳實證

為了解決人類學課程的問題,作者偉斯頓.A.普萊斯 這樣論述:

你吃什麼,正在決定下一代的生病基因…… 數百張第一手影像與珍貴資料, 實證「真食物」的生命力量! 「營養學界達爾文」普萊斯醫師史無前例大公開 原始民族體魄強健的驚人祕密!     自然醫學治療師、人類學者、生機飲食專家、癌症研究人員、飲食營養權威⋯⋯ 一致推薦   ★普萊斯-布登傑營養基金會唯一授權,80年暢銷紀念,哈佛大學文化人類學課程奉為必讀經典!     ★領先時代的空前絕後大調查,先見之明挺過75年驗證,普萊斯醫師的跨世紀觀點,讓愈來愈多營養專家、牙醫師、退化性疾病專科醫師奉為圭臬、聖經!     ★歷時近20年的專研和踏查,橫跨五大洲、深入全球數百個城市的人類體質退化研究,讓現代

人警覺到營養與世代衰退的巨大關聯。     ★上百張照片和調查數據,直接呈現了原始民族在預防體質退化上的古老智慧。     ★收錄多個真實案例,顯示出融合20年研究發展出來的強化飲食,如何改善先天不良所造成的虛弱體質。     史上最重要!原始飲食抗病大發現   溫斯頓‧普萊斯(1870~1948)為知名牙醫及研究學者,十九世紀末初執業時,正逢糧食革命興起,工業化生產、農藥、精製麵粉、糖、罐頭成為主流,與蛀牙、齒弓畸形、結核病及體質退化開始猖獗的時間點完全吻合!察覺這點的他,投入多年研究,最後更展開原始飲食考查,費時十年深入五大洲、數百個城市,並帶回15000張照片、4000張幻燈片和大量研究

資料。     正如他所假設的,調查結果直指:吃原始飲食的人齒列整齊(沒有虎牙、暴牙、戽斗、咬合不正)、接近0%的蛀牙率、抗結核病體質,無現代常見的肥胖、心臟疾病、結核病、癌症、認知功能障礙。回國後的普萊斯仍持續分析各地寄來的食物樣本,調配出營養完整的強化飲食,每日為貧童及孤兒供應一餐,健康幾乎是立即得到顯著改善:體力變好、心臟症候改善、關節炎痊癒、專注力及學習力提升,連蛀牙洞也完全癒合!     鐵證如山!完全顛覆吃現代飲食的你深信不疑的健康常識   ●做好口腔衛生零蛀牙?許多原始民族將澱粉食物塗在牙齒上、從不刷牙,蛀牙率卻近乎零。一接觸到文明飲食後,蛀牙馬上爆增。     ●自然產要痛很久

?在過去,愛斯基摩產婦能在短時間內獨自生產;吃現代飲食的愛斯基摩產婦卻只能在努力分娩好幾天後送醫──最後往往要動用手術。     ●寶寶健康好帶是孕婦的責任?只吃天然飲食的媽媽和吃現代飲食的白人父親,依然生出體質退化的孩子──原始民族為了孕育健壯的孩子,「父母雙方」在「婚前」就會吃特殊營養飲食,他們的嬰孩好帶、情緒穩定,肚子餓時才哭鬧。     ●傳統飲食比較落後不營養?過原始生活的愛斯基摩成年男子,可每隻手提四十五公斤、牙齒咬住四十五公斤的重物走很長一段路;接受文明飲食的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因體質易罹患結核病和其他疾病,平均壽命僅二十年……     ●長相由基因決定?原始飲食家庭中,只要父母開

始吃現代食物,家裡最後一個孩子不只容易罹病,其臉部結構、特徵也常跟整個家族不同!     無法想像!沒想到食物對體質的影響這麼大   ●澳洲托雷斯海峽諸島,公設醫師表示,13年間,維持原始飲食的民族只有1個癌症案例,同一區吃現代飲食的白人卻已動過300次腫瘤手術。     ●蘇格蘭的路易斯島,維持傳統飲食的哥哥牙齒完美、體態健壯;吃罐頭、白吐司、精製麵粉的弟弟掉了許多顆牙,體力、工作表現明顯不佳。     ●南太平洋東加群島,吃不到現代食物的內陸蛀牙率為0.6%,有現代商船停駐的沿岸地區則高達33.4%,有55倍之差。     ●即使結核病是瑞士最嚴重的疾病,吃原始飲食的洛宣特山谷人沒有1個死

於結核病;谷裡也沒有內科醫生,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     這樣吃才對!現代飲食的營養竟然比不上原始民族   你以為現代飲食文明、美味又多樣化,還可以「添加營養素」,一定比較健康?事實上,和現在你吃的食物相比:非洲內陸部落的原始飲食多了7.5倍的鈣;紐西蘭毛利人飲食多了58.3倍的鐵;波里尼西亞人飲食多了7.2倍的磷;原始愛斯基摩人飲食多了49倍的碘;所有調查的原始族群皆多了至少10倍的脂溶性維生素……     ●白麵粉真的不能吃:會流失80%的磷和鈣,以及胚芽裡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現代女性生育能力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處理麥子過程中流失了大量的維生素E。     ●包裝食物營養不足:包裝食

物的維生素在2週後流失,某些營養在1、2個月後流失更嚴重。     ●天然防腐的食物較營養:將魚風乾或曬乾,既能存放較久,又能保留食物的營養;魚罐頭雖能防魚腐壞,卻無法有效保存脂溶性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A。     ●乳牛的食物決定牛乳品質:吃優質青草才能保持牛隻健康,產出富含脂溶性維生素的牛奶,失去葉綠素的乾草無法提供足夠營養,更別說是玉米、大豆、穀類等濃縮飼料。     ●健康的土壤預防營養退化:揮霍無度使用土壞會嚴重耗竭礦物質,導致賴之維生的動、植物逐漸退化。化肥並沒有用,得仿照大自然慢慢補充土地被耗損的礦物質和食物元素。     重拾「真食物」的生命力量,   扭轉你我與下一代身上的生

病基因……   具名推薦     陳智良(三一診所院長)   強力推薦     普萊斯博士跟我生在不同世代,但他卻是我們家的救命恩人。──賴宇凡,美國NTA認證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     《史上最震撼的飲食大真相》,一本被哈佛大學文化人類學課程奉為經典的教科書,描述著現代飲食如何讓一代又一代的身體退化,甚至心性退化。普萊斯醫師這本歷久彌新的曠世巨作,講述了國內自然醫學者鮮少提及卻永垂不朽的真理,誠心推薦這本絕對有益健康的書,以及作者普萊斯醫師──科學與醫學巨擘。──陳立川,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理事長     普萊斯博士用了十年的時間,走遍全球五大洲、數百個城市與原始部落,再加上之後十年的後續分

析,證實了現代飲食確實會導致體質退化,也讓人們因此驚覺,在科技進步、身處文明而自滿的同時,現代食物所含的營養竟比不上原始民族,甚至導致整個族群的健康退化。──王明勇,生機飲食專家     預防牙科的理論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讓我苦惱不已,為了找出答案,我做了各種調查,而發現了分子矯正營養學概念。經由友人的介紹下,也拜讀了W.A.普萊斯博士的名著《史上最震撼的飲食大真相》,這本書讓我對於預防牙科的想法有了截然不同的觀點。(摘自:《蛀牙,是牙醫造成的》〈前言〉)──長尾周格,牙醫博士     普萊斯博士寫了一部讓人讚譽為影響深遠的書,其發現為現代人體質退化問題帶來了曙光。     ──恩斯特.胡頓,哈佛

大學體質人類學家     普萊斯博士堪稱為營養學界的達爾文。──耳鼻喉科權威期刊《Laryngoscope》     研究著作中,最為傑出的名作。──《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

人類學課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廣告與「圖文不符上課囉」合作播出

💭想利用線上課程開創被動收入嗎?
💭該如何將自己的知識 Knowhow 轉化成線上課程體裁呢?

打造十多堂熱銷課程、狂銷六萬多人
#圖文不符上課囉 暢銷線上課程的煉成心法,大・公・開!✨

志祺將在本場講座中,分享圖文不符上課囉的開課秘訣。
從市場、內容、講者三面向切入,帶大家了解一堂攻心線上課程該如何規劃設計,成為學員相互推薦的超人氣產品。

💡 本次講座在 OnlyTalk 獨家販售,只要 499 元就能無限次觀看,並獲得講座完整簡報!
👉🏻 開啟線上課程第一步,先從這裡開始!點擊連結了解更多內容:
https://socialdon.group/onlytalk2-7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圖文不符上課囉」立場。

——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陰廟 #拜拜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0:55【 線上課程】廣告段落
01:52 陰廟是什麼?
03:14 台灣有哪些常見的陰廟?
04:25 陰廟的禁忌?
05:26 為什麼有人要拜陰廟?
06:32 怎麼分辨陰廟或陽廟?看拜的是誰
07:07 怎麼分辨陰廟或陽廟?看廟的環境
08:18 我們的觀點
09:32 問題
09:48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Althea
|腳本:Althea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陰廟:https://bit.ly/3iqoPEZ
→維基百科:孤魂信仰:https://bit.ly/3fq3t8E
→新化地區陰廟鬼神崇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朝賜:https://bit.ly/3imO9vv
→陰廟的神格演變—以基隆開基老大公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紀春綢:https://bit.ly/2WONWc6
→基隆市陰廟神格化現象之研究-以八斗子地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辜秋萍:https://bit.ly/3iiRkUF
→從陰廟到陽廟—以永康六甲頂姑婆廟為討論核心>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余元智:https://bit.ly/3fsNerg
→由鬼而神:以臺北市松山大眾爺廟為例>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雷峰:https://bit.ly/3rPPqy1
→路邊小廟別亂拜 ▶ 陰廟陽廟怎麼區分 台北陰廟巡禮:https://youtu.be/YNZFnN1bP20
→內政部>宗教知識+>宗教神衹>有應公:https://bit.ly/3ykYzBa
→台灣宗教百景>鷄籠中元祭:https://bit.ly/2Vu37qw
→你家附近有陰廟?背後隱藏先民血淚史:https://bit.ly/3CkVV0S

【 延伸閱讀 】

→圖文不符粉絲專頁貼文:https://bit.ly/2WQmLxB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中澳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

為了解決人類學課程的問題,作者張善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澳現行的原住民教育政策,以原住民教育相關之理論及兩國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歷史發展,作為分析政策之依據,並透過對兩國現行的原住民教育政策的比較分析結果,提出對我國原住民教育政策在規劃及實施上之建議。 經比較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結論: 一. 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國是在既有的教育制度架構中,就同一個教育目標進行各個教育主題的改革,澳洲則是依循目標導向的模式而制定的。 二. 在行政體系方面,我國乃是採行由上而下的行政運作模式,中央負責規劃,其下所屬各部會依照辦理。澳洲則為由下而上的模式,聯邦無直接控制或命令的權利,以經費補

助的方式鼓勵州/領地或地方單位配合。在行政組織方面,兩國都有原住民主管機關的設置,澳洲還有專司原住民教育事務的諮議團體。 三. 在職業教育方面,我國政府似乎有將原住民學生導向職業教育的傾向,職業教育內容的重點在於原住民職業技能的獲得。澳洲則較強調避免偏見和種族歧視的相關措施。在學前教育方面,兩國都在設備方面採行補償性的措施,且同樣重視學前階段的母語學習。在各級教育的銜接方面,我國較重視高中職以下的銜接。澳洲則特別重視技職體系與大學之間的互通管道。 四. 在師資培育內容方面,我國是於現有的課程中另增多元文化或文化人類學課程;澳洲則是欲發展包含原住民觀點及原

住民研究的綜合性職前教育。在師資任用方面,兩國都有優先聘任原住民教師的措施,但澳洲還另外考量到保障原住民教師的就業權。在師資進修內容方面,我國比照一般教師進修的制度。澳洲則是依不同對象採取不同的師資進修課程。 五. 在原住民學生的生活輔導方面,我國將重心放在學生體育、音樂及藝術等才藝的培養。澳洲則是強調社區本位化的學生行為管理。在升學輔導方面,兩國為了提升原住民學生的入學率及改善參與情況,都主張實施積極的差別待遇,因此採行了各種就學獎勵性措施。在就業輔導方面,澳洲將重點放在增加原住民中小學學生的工作知覺及工作經驗上;我國則是與職訓中心及工廠建教合作。 六

. 在學校設施方面,兩國政府皆有加強及改善偏遠地區原住民學校的設施,不過在規劃上,澳洲較重視與原住民社區人士之間的溝通。 七. 在課程方面,我國以單獨設科或成為其他科目中的單元等方式進行;澳洲則是於各主要學習領域中融入原住民觀點。就課程實施對象而言,我國主要以原住民學生為實施對象;澳洲則是採行「雙向」教育的模式。在課程內容方面,我國仍以原住民的傳統習俗、儀式或藝術等活動為主。澳洲則因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分。 八. 在語言教學方面,我國仍是採行外加的方式,澳洲則主要採行雙語教育的方式。 九. 在原住民教育研究方面,澳洲聯邦有透過相關顧問團體

定出優先補助的研究主題,因此較具整體規劃的特性;我國則大都由學者或相關機構自行決定,政府再加以審核,較缺乏整體的規劃。在統計資料收集方面,我國較缺乏整合及持續性的收集;澳洲則明白定出必須收集的資料項目,非常詳盡。 十. 在原住民成人教育方面,兩國強調的重點都在於培養原住民社區自我管理與發展的能力,既重視職業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重視傳統文化的保存及發揚。在親職教育部分,我國採取「導正」原住民家長觀念的各項家庭教育宣導措施。澳洲則是透過讓原住民家長直接參與學校決策的方法來提昇家長對子女的關心。 綜合前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作為政府與學者規劃或研究原

住民教育政策之參考。 一、加強原住民教育政策目標與措施之間的連結 二、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發揮原住民主管機關的功能 三、增加原住民參與教育決策的機會 四、全面規劃符合原住民特殊文化需求的課程,包括師資培育、進修課程,以及各級教育的課程,以做到相互理解與尊重 五、母語教學應與鄉土教育同時進行,並於師範院校或相關大學校院開設母語師資培訓課程 六、加強輔導原住民學生的學校適應問題 七、整體規劃原住民教育研究,並系統性地收集相關資料 八、政府

對於原住民自發性的部落活化或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應提高補助的經費及行政管理技術的支援

敞墳之地:移民路上的生與死

為了解決人類學課程的問題,作者傑森.德里昂,麥可.威爾斯 這樣論述:

「好好地記錄死亡。」 這是一個人類學家最艱困的敘事,從中呈現出這個時代最急迫的政治議題── 我們該如何在國家政策的框架下,思考所謂「人命價值」?   美墨邊境的索諾拉沙漠不時可見散落棄置的屍骨,或是亡者的遺留物。因為有成千上萬無證移民企圖從墨西哥跨越邊界進入美國。只是,這趟理應邁向美好未來的希望之旅(雖然非法),很多人無法走完,很多家庭從此支離破碎。   近三十年來,美國逐步加強邊境管理,1993年開始,在所謂「威懾預防」政策之下,邊境巡警透過在城市近郊頻繁且大規模的巡邏查緝,將無證移民從原本穿越城市的路線上移除,然後把他們推向嚴苛的自然環境。過去這些遷移者貼近城市,相對而言安全

,如今則被迫到險惡的沙漠中尋找越境路線,美國政府等同於把邊境治理的成本轉嫁給沙漠,以嚴苛的自然環境來恫嚇無證移民的越境企圖。而當移民失敗,也是以同樣的環境來消除其遷移的痕跡,從而讓美國政府得以免去一場人道危機。   這本質上就是一個以沙漠的險惡為掩護和工具的殺人計畫。   《敞墳之地》記錄的就是這些邊境穿越者每天面對的暴力與死亡。   作者德里昂受的是考古學訓練,並於2009年開始帶領學生在美墨邊境進行「無證遷移計畫」。在本書中,他從無證移民會走的路徑、躲避「邊巡的」地點和休息場所,尋找無證移民在沙漠中遺留下來的物品和痕跡,分析這些沙漠中的物質遺留背後可能代表的意義,並且試圖由此還原無證

移民在沙漠中的經歷;他甚至透過實驗考古學式的研究方法,實際觀察沙漠是如何吞噬這些逝去的生命所留下的最後痕跡。他研究政府對於非法越境者的遣送作業、在邊境巡邏隊的陪同下參觀政府設施;他也實際踏上了遷移者穿越沙漠的小徑。   德里昂結合了人類學四大領域:民族誌、考古學、語言學及鑑識科學,清楚呈現無證遷移的社會過程,同時剖析美國的「威懾預防」政策並對其提出嚴厲批判。他以多物種民族誌的視角,將過去研究者未曾注意、但對無證移民影響甚巨的險惡自然環境置於重要地位,並檢視其影響,更將宏觀政策上的變遷,腳踏實地呈現於邊境場景和無證移民實際行動的微觀研究,讓這些無證移民不再只是官方評估政策效益的數字。   這

些在沙漠裡經歷死生的人有名有姓、有面孔有家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   他們有些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些人則是冀望修補跨國遷移撕裂的家庭。德里昂訪談了數百位曾經或正在遷移過程中的男女,透過倖存者或失蹤者親友的第一人稱敘事,從他們的視角來描述那些發生在邊界帶及邊界以外的,關於存活、失敗與心碎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出跨國遷移者與全球經濟不平等的緊密關聯,但我們很少仔細看他們走過的這趟可怕旅程,聽他們用自己的話描述其間經歷。   我們該從怎樣的角度思考移民問題,以及其所造成的影響?   人類學家選擇以一種幾乎過於詳實,甚至可能引起讀者不適的方式呈現死亡,並詳細記錄這些無證移民的歡笑和痛

苦,以及逝者和失蹤者親屬那沉痛而無盡的哀傷。記錄這些絕大多數未曾被記錄的故事,近距離看見這些面孔與身軀,或許能提醒明日的我們記得,這些人今天就在這片沙漠上生存,在這片沙漠上死去。   或許,唯有將這一大群無證者還原為「人」,我們才能開始認真討論如何解決美國千瘡百孔的移民制度,以及該如何在國家政策的框架下,思考所謂「人命價值」。   「對墨西哥人來說,邊界根本不存在,我們會一直嘗試到成功為止。我們相信瓜達露佩聖母會保佑我們。只可惜有時你的身體跟不上信仰。」   「『我要你放那些能真實呈現我們的照片。這樣更好,大家才能看到發生什麼事。看到真實。這樣大家就會相信正在發生的事,就會知道這是真的。

很多人認為這一切都是假的,這些事根本沒發生。』或許,書裡接下來的照片和文字能幫助那些人,那些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要多麼走投無路才會踏進沙漠、而身旁親友被這個過程奪去性命又是多麼傷痛的人,讓他們離『真實』稍微近一點點。」 得獎記錄   2015年,拉丁美洲與加勒比人類學學會圖書獎   2016年,應用人類學學會,瑪格麗特・米德獎   2017年,北美人類學學會,Delmos Jones and Jagna Sharf Memorial Prize for the Critical Study of North America   2018年,高等研究學院,J. I. Staley Prize

  2017年,德里昂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推薦人   江芝華,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審訂   卓浩右,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於美墨邊境進行人類學田野工作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饒舌團體「參劈」成員   臥斧,文字工作者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曾前往敞墳之地一遊、日後發現自己只見到表面的科學史研究者   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長期旅居美國並書寫亞裔移民酷兒經驗的作家   —————————————————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

列) 好評推薦   毫不掩飾地呈現情緒,使得德里昂的書寫展示了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和民族誌最大的特點與優勢,提供給讀者迥異於官方報告中那些沒有情緒波動的語言和數據。德里昂在這本書中描述的,是研究者做了會傷心的研究,讀者看了會難過的民族誌。正因為如此,使得這本民族誌忠實貼近美墨邊境帶中,那些每日都在想著、試著穿越邊境的無證移工的生命經驗。——卓浩右,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曾於美墨邊境進行人類學田野工作   傑森‧德里昂是一位很酷的考古人類學家。受石器分析訓練的他是兩個龐克搖滾樂團的主唱,曾在大學開過「搖滾人類學」這門課。或許正是這種活力,使他看到考古學不只能重建模糊的過去,

還能揭露當代被掩蓋的社會問題。──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饒舌團體「參劈」成員   沙漠給人一種無論時間空間皆是無邊無際的感受,邊境則相反,帶點界線的壓迫。而沙漠中的邊境又是如何?《敞墳之地》嘗試透過民族誌方法,來呈現美墨邊境移民遷移過程的生死困鬥,他們腳下是遺骸風化積累的路途無際,面對的是未知的險阻,逐漸走成一條無證遷移之路,但在歷史與社會是無聲的。幸好,這本書畫出了路,並為其揚聲。──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   十餘年前,因緣際會,與本書推薦序作者卓浩右博士,前往美墨邊界一探究竟。當時的我正關心發生在這條邊界上的各種科學調查,讀了不少官方報告與科學

記載。即便如此,當我置身在邊界之上時,仍然為眼前所見地景的野性與荒涼所震懾。   讀了這本《敞墳之地》後,我再度被震懾。原來,那些記載在官方與科學報告中的事蹟,不過是這條邊界之歷史的一小部分而已。更準確地說,關於邊界,人們常認為,就是個只有長度沒有寬度的存在;如果邊界有歷史的話,那也是劃界的歷史,在這個沒有寬度的空間裡,歷史並不存在。但事實上,更多扣人心弦的歷史,是在邊界被確定為地圖上的一條線、科學報告中的「田野」、政府的國界後才正式開始。這些歷史不會見諸正式史料,不會成為某種盛大研討會中為人津津樂道的題材,更不會是什麼西部開拓的壯麗史詩;它們是沙堆中半露的骨骸、小徑旁腐爛的衣物,以及非法移

民收容所牆上的一則則尋人啟事。感謝《敞墳之地》的考古學家,這些歷史終於有了願意把它們訴說出來的作者。現在,它們需要如各位一般,能對失去、分離、徬徨、迷惘與牽掛等人類共同經驗有所共鳴與共感的讀者。──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曾前往敞墳之地一遊、日後發現自己只見到表面的科學史研究者   《敞墳之地》是一本哥德式的民族誌,作者拒絕洗白暴力,奪取廉價的同情與憐憫。他真實地書寫了在亞利桑那沙漠上跨越美墨邊境的無證移民,如何被國家當作「裸命」處置的赤裸苦難,以及他們所體現的驚人智慧與創造力。──劉文,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長期旅居美國並書寫亞裔移民酷兒經驗的作家   德里昂對美墨邊境

的殺戮場提出了鮮明控訴,並揭露了全球不平等的野蠻殘酷,以及其中各種的血腥與個人苦難。──菲利普.布格司(Philippe Bourgois),《自以為是的毒鬼》(Righteous Dopefiend)作者   在我讀過的邊境民族誌中,這本備受期待的作品是剖析遷移者生死最動人、最具理論企圖心也最具力量的一本書。──瑪利亞.伊蓮娜.賈西亞(María Elena García),《打造原住民》(Making Indigenous Citizens: Identities,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Peru)作者 本書從人性的角度呈

現美國南亞利桑那州遷移者之路的生與死,是一本重要又出色的學術之作,令人印象深刻。──蘭道.馬奎爾(Randall H. McGuire),《考古學作為一種政治行動》(Archaeology as Political Action)作者   本書在政治、理論和道德方面都是重要之作,從四個人類學領域切入,清楚指出美國目前的邊境防禦政策造成了蓄意殺人的結果。不論大眾或社會科學研究者,都該閱讀這本書。──林恩.史蒂芬(Lynn Stephen),《我們是瓦哈卡的面目》(We Are the Face of Oaxaca: Testimony and Social Movements)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