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總統繼任順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另外網站4960R043的學習歷程檔案- 維基知識也說明:本文介紹的是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關於同名的前復旦大學校長,詳見「李登輝(教育 ... (1988年1月13日-1988年7月27日); 總統府(副總統繼任)總統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郭武平所指導 謝智皓的 冷戰後菲律賓南海政策的演變與發展 (2014),提出中華民國總統繼任順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海爭端、西菲律賓海、避險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曲兆祥博士所指導 劉坤鱧的 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觀點 (2014),提出因為有 台灣民主化、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歷史制度主義、制度選擇、制度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華民國總統繼任順序的解答。

最後網站歷任總統資料庫: 首頁則補充:按時間順序裝冊,可分為「副總統時期(1984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繼任第七任總統時期(1988年1月13日〜1990年5月19日」、「第八任總統時期(1990年5月20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華民國總統繼任順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冷戰後菲律賓南海政策的演變與發展

為了解決中華民國總統繼任順序的問題,作者謝智皓 這樣論述:

自從1995年菲律賓與中共在美濟礁發生衝突以來,雙方在南海主權議題上時而緊張、時而和緩。歷經羅慕斯時期(1992年~1998年)的對峙衝撞、埃斯特拉達 (1998年~2001年)的冷靜淡化、亞羅育 (2001年~2010年)的低調迴避,步入艾奎諾三世時期(2010年~)之後訴諸國際法庭的法律戰,菲、中關係轉為對立緊繃。 冷戰後的4位菲律賓總統大致是採行「避險」策略,以便在中、美的拉扯下夾縫求生。菲國的策略揉合了「扈從」與「制衡」的概念,此與東協各國盛行的「大國平衡」策略相近,既要拉攏美國與日本,也要扯進中國大陸。菲律賓國家政策堅守「區域安全仰仗美國」與「經濟發展緊抓中共」兩大主軸,難以

避免地會陷入「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角力之中。至於中共在處理與鄰國的南海爭端上,則是秉持「鬥而不破」的原則,對付菲律賓的各種挑釁行為,採取的是「裁剪式」策略,為菲律賓量身打造相應的各種手段與方法。 宥於菲國薄弱的軍事實力,以及菲、美同盟的夥伴關係,可以預期的,在艾奎諾三世任期結束之前,菲律賓在南海議題上仍會不斷發聲,並且以法律戰持續與中共抗衡,以便獲取更多籌碼來維護國家利益。至於艾氏的繼任者,預測將會大幅修補對中關係,擺回「親中」的外交路線。

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觀點

為了解決中華民國總統繼任順序的問題,作者劉坤鱧 這樣論述:

1949年,內戰失利,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長期實施軍事戒嚴威權統治,「黨外」人士為推動「台灣民主化」而長期抗爭,最後在美國壓力下,蔣經國總統在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嚴」,解除黨禁、報禁,並開放大陸探親。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總統過世,李登輝總統繼任,因為「萬年國會」藉機修憲擴權,引發「野百合學運」抗爭,改變「台灣民主化」的「制度選擇」方向。李登輝總統主政期間,先後召開了「國是會議」和「國家發展會議」,邀請朝野領袖與會以凝聚改革共識,這種「體制外的政治協商」先行,再進行「體制內的修憲修法」的作法,依序完成了「終止動員戡亂」、「制定增修條文」、「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等民主

化指標。地方自治是組織地方政府的方式之一,實施地方自治必須具備「在憲法及法律授權下,依法劃定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在上級政府的指揮監督下,依法選舉地方公職人員,以地方的資源處理地方事務,並且受上級政府委託辦理委辦事項」等條件,「台灣民主化」次第完成的過程中,「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亦隨之落實,依序完成了「地方自治法制化」、「省(市)長民選」、「政府再造」的「精省作業」、增訂「準直轄市」條款、增訂「行政區劃」條款,「縣市改制升格直轄市」等目標。因此,「台灣民主化」的「制度選擇」,決定「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的「制度變遷」。本文擬從「歷史制度主義」觀點,分析《台灣民主化》對《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的影響,並

嘗試回答下列三個問題:一、「台灣民主化」動力和模式的內容為何?二、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主要行動者的決策思維對制度選擇的影響。三、「台灣民主化」的「制度選擇」影響「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的「制度變遷」的內容為何?研究發現,「台灣民主化」不是完成式,而是進行式;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已建立「憲政民主」和「定期改選」的形式條件,朝向「善治」和建立「關鍵績效指標」方向努力。「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不是完成式,也是進行式;在「台灣地方自治民主化」過程中,已建立「地方自治法制化」和「定期改選、機關對立、分權制衡」的形式條件,朝向「跨域治理」和鼓勵「區域合作」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