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Energy Engine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特價商品、必買資訊和推薦清單

中原大學 化學工程研究所 鍾財王所指導 何孟賢的 麻瘋樹籽油之高效與安全萃取溶劑之探討 (2012),提出China Energy Engine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麻瘋樹籽、溶液萃取、正己烷、異丙醇、混合溶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馬鴻文所指導 施秀靜的 生命週期風險分析方法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健康風險評估、生命週期思考、底渣再利用、道路鋪設、族群風險的重點而找出了 China Energy Enginee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hina Energy Engine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麻瘋樹籽油之高效與安全萃取溶劑之探討

為了解決China Energy Enginee的問題,作者何孟賢 這樣論述:

由於溫室效應的影響以及能源危機的趨勢,生質能源的開發與應用成為現今研究的目標。麻瘋樹為一種多用途的大戟科植物,其種籽內的含油量大約為40%~41%,可作為生質柴油之原料,又因為是非糧食作物,使得麻瘋樹為現今理想的能源作物之一。然而現今工業大多使用正己烷成為植物油萃取溶劑,但是正己烷為一個空氣有害汙染物,並且對人體健康以及操作安全上造成威脅,因此尋找替代溶液以提高其操作安全與萃取效率為本研究主要的目標。異丙醇被發現在溶液萃取上擁有許多優點,視為一個可行的取代溶液,但因為蒸氣壓太低造成分離上的困難,加上所萃取出來油品的品質與使用正己烷萃取比較起來還有一段差距。本研究並發現在2小時時正己烷達到萃取

平衡;異丙醇為4~6小時。本研究嘗試利用異丙醇蒸氣壓較低的優點與正己烷以不同比例混合(20%、40%、60%與80%)尋找適合取代正己烷的替代溶液。從蒸氣壓量測的實驗中發現異丙醇與正己烷的混合為一個非理想溶液,為一正偏差溶液。在固定時間下(2小時)進行萃取,所得的油品產率會隨著混入異丙醇的濃度增加而增加。本研究也嘗試利用回應曲面法發展一套數學模式,其參數X1(萃取時間)影響較其它參數顯著,儘管R2值只有0.87,但實際產率與透過數學式所得的預測產率值相當,證明其數學模式的精確度。在油品的測試發現其油品中游離脂肪酸的含量會隨著混入異丙醇的量增加而增加;磷脂含量在混合液20%與50%時並無太大的差

異,在混合液80%時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透過單一變數實驗與回應曲面法實驗,發現異丙醇與正己烷混合濃度60%~80%之液體,俱有取代正己烷成為萃取溶劑之可能。

生命週期風險分析方法之研究

為了解決China Energy Enginee的問題,作者施秀靜 這樣論述:

為了因應健康風險評估應用趨勢與強化現有常用之風險基礎生命週期評估(Risk-based LCA)內人體健康衝擊方法,研究中提出生命週期風險評估以確切評估連續且多樣汙染源的排放及其對應受體間的關係。生命週期風險評估以健康風險分析為分析方法的基礎,利用生命週期思考連結評估標的內所有汙染源-受體關係,最後合計評估標的之族群風險作為總人體健康衝擊。此方法保留了生命週期思考的優點:以功能單位標的物的流向流量,串連範疇邊界內所有程序(含直接與間接),以避免危害衝擊的轉移;與風險分析方法的優點: 連結汙染源與各利害關係人間,污染物濃度非均質地隨著時間空間坡降,在不等的暴露量下探討敏感受體。此方法藉由調整評

估標的內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量化評估標的施行時細部的執行變異,更仔細量化方案間各利害關係人之危害程度,增加執行可行性,用以整合評估各方案對其影響受體之危害,提供較低人體健康衝擊的方案,以便提供更詳細的資訊。生命週期風險評估將五個階段,含目標定義、範疇界定、盤查分析、生命週期風險分析與闡釋,分成18個步驟,其中除了整合探討目標定義、範疇界定與闡釋外,盤查分析與生命週期風險分析皆需依直接汙染源與間接汙染源分別量化各汙染源-受體健康風險。透過生命週期風險評估可量化評估標的各方案之直接/間接個別風險、族群風險與平均個別風險,用以比較各方案總健康風險、方案內各汙染源-受體衝擊、評估範疇內風險轉移等,提供管

理者作為評估標的執行之決策基礎。研究中以底渣再利用為案例分析,冀能利用研究中建立之生命週期風險再次審視底渣再利用管理之人體健康危害並減低現行執行時各單位對底渣再利用於健康風險的疑慮。以族群風險連結所有程序之危害,總族群風險排序為情境C、情境B、情境A與情境D;而平均個別風險排序則與總族群風險不同,其排序為情境B、情境A、情境C與情境D。以程序探討,底渣工作人員的危害最大,其個別風險介於1.0E-07~1.0E-02之間,呼吸為主要暴露途徑;其次為情境C中的道路使用期鄰近居民,鉻與砷之滲出汙染了飲用水與食物鏈灌溉水,已影響到道路鄰近居民,其個別風險略大於1.0E-08,可見長期使用底渣再利用於道

路鋪設,其危害之顯而易見的。然而,道路使用期20年危害的鄰近居民個別風險(1.09E-08)相較掩埋場鄰近居民(1.51E-10)大2個量級,但考慮道路鋪設時間即可將鄰近居民個別風險降至1.0E-13,由此可見就個別風險而言,道路鋪設期可考慮於相關規範以降低一般居民危害。另一方面,由14個汙染源-受體連結比較研究中所提之四項情境,可以發現各情境之汙染源間風險轉移,若採取底渣再利用應用於道路鋪設(不限制鋪設時間),則汙染源風險將由掩埋場轉至底渣再利用處理廠;另一方面,道路鋪設時間若增長,則風險不單只是個人增加,暴露人口數亦隨之增加而造成受體間風險轉移。研究中以底渣再利用為案例,透過生命週期風險評

估整合評估範疇內所有受體之族群風險,即便受體不同且暴露特性差異甚遠,卻實整併了空氣、水體與土壤,多樣介質擴散尺度之健康衝擊。且除了跨介質合計各方案所有受體健康危害,仍可維持健康風險評估原有特色,提供暴露及汙染源-受體關係等資訊,供管理者作為評估標的執行之決策基礎。